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深入推进,语文课程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即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应当重点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审美情趣的培养。基于此,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进行一个简要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 核心素養 语言 思维 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45-01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除了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之外,还应当着力于语言文字及内容的开发,让学生在建构中发展,在运用中提升,并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从而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够得以完善和发展。
一、以读促写,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阅读与写作向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基于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和创造机会,并积极寻求巧妙架设“读写”桥梁的方式和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例如,以《囚绿记》这篇课文为例,在与学生一同“赏囚绿之韵”时,我向学生问道:“作者为什么对一棵常春藤这么爱呢?在作者眼中,所囚之绿有着怎样的特点?”之后,我让学生圈划出有关词、短语或句子,并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待学生对上述问题简要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我总结道:“从作者的体验和思考中,我们感悟到了作者之所以那么爱绿,是因为它是美的、柔弱的、倔强的、坚贞的,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接下来,我让学生仿照文中的相关语句,并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来写一写自己眼中的绿。如此,通过以读促写,既让学生通过中心物象和隐藏物象的探寻,体会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情感,又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二、自主探究,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中,通常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则始终以被动者的身份来对教师所讲授和灌输的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就使得课堂气氛压抑沉闷,进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鉴于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不妨以问题为契机,以学生的思维水平为依据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自主解读与探究,以此来保障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例如,以《祝福》这篇课文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设立了自主探究环节,即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探究:1.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作者将环境描写置于“祝福”的特定背景下,有什么作用?3.分别找出祥林嫂三次来到鲁镇的不同的肖像描写,并分析其生命状态的变化。4.找出文中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子,从这几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祥林嫂怎样的性格特点?5.祥林嫂对她自己有没有责任呢?有人说祥林嫂自始至终都没有反抗过,你认为呢?6.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如此,通过连续设疑,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剖析,不仅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且还使学生准确把握了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了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思辨性较强的理性内容,又有形象性较强的感性内容,而后者所占比重较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分析和讲解文本的过程中,积极借助有效手段来创设情境,以引导学生在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逐步掌握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方法。
例如,以《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在我有感情的朗诵和音乐的包围中,跟随作者步入夜色中,想象自己正身处美丽的荷塘边,看着那脉脉的流水,忽而一阵微风掠过荷塘,似乎带走了几多的烦扰。待我朗诵完毕,学生也随即睁开了双眼。这时,我向学生问道:“欣赏完月下荷塘的美景,你想到了哪些有关荷塘或是莲花的诗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如此,通过创设情境,既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又让学生联想到了相关诗句,这便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总而言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在及时挣脱传统教学观念束缚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革新,并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积极探索和寻求将核心素养有效渗透于课堂教学的途径与策略,以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能够适应社会进步新形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亚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8(09):93.
[2]薛文坤.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7(45):117-1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1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