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初中语文作文作为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直接反映着语文教学学习水平的高低。且在教学改革大纲中,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也都包含这对作文的教学改革。从现阶段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仍旧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困难,本文通过对该分析教学困境,提出了相关政策,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学生 教师
一、教学困境
(一)教学方式落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学生的想法、接受能力、认知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也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如果教师仍旧一味的“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的按部就班的教学,那么对于学生而言无异于听“天书”,缺乏生动性,课堂变得非常枯燥。在我们的思想认识中,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尤其是语文教师,将自己的满腹经纶一一传授给学生,桃李满天下。可是当教师跟不上“时代进步”的脚步,仍旧采用模仿训练写作,那么无疑让写作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的语文作文写作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因而必须要转变教学方式方法。
(二)脱离实际
写作源于生活,所以当写作脱离了实际生活后,就会让写出来的作文变得空洞,没有“生命力”。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往往优秀的作文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如果一味的追求“高分”,让学生写作变成应试写作,所传授的秘籍:不跑题、错别字不要有、语句通顺即可,就可以达到一个一般分数,虽然不会太高,但是也不会太低,相信这些应试宝典,很多中学生都会听过,但是往往脱离了实际所构造的作文,也仅仅只是满足考试而已,学生的写作能力仍旧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三)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良好的教学氛围应是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互动,可是很多时候,教师在課堂上都会讲技巧、讲方法,却忽略了学生对作文写作的真正理解。而对于一些有自我见解的作文,教师也会尽量的“打压”他们独特的见解,因为如果“特立独行”的作文要不就是“一鸣惊人”,否则就是典型0分,影响着学生的整体考试成绩,所以学生对写作也大都会“规规矩矩”、“按部就班”的“随大流”,不敢过多的参杂自己的理解,使得所写文章空洞、乏味。
二、教学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创新性教学不仅从教学方法上,还要从教学内容上。现在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多媒体课堂,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利用多媒体教学或是情景教学,使得课堂变得“活”起来,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在脑海中呈现出属于自己的构想、绘制出属于及的蓝图。例如:在学习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鲁迅的简介,然后描述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今世前生”,让学生进入到那个氛围中,在后面的作文作业中,可以鼓励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的小书屋,或是自己心目中的学习“圣地”都是什么样的。
脱离了实际的写作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因而教师还在在教学内容上,增加理论联系现实,让课堂与实际生活互通,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观察找到灵感。虽然面对现在市场上大量的电子产品,很多学生都会抵挡不住诱惑,加上家庭条件的不断提升,很多学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平板、电脑、手机,越来越少的学生会将精力放在写作、阅读上,所以如果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去学习,那么往往会适得其反。而如果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真实存在的是事,那么学生更加愿意去学习,且也愿意阅读。例如:可以鼓励学生举办读书研讨会,每周一个学生推荐一部书,可以是趣味书、人物传记、生活随感等等,题材不限、种类不限,因为学生在推荐的同时,也会对其提前进入了解,带动了全班阅读的良好氛围;或是每堂课之前,全班轮流每个学生分享一段优秀文字,或是趣味故事,或是一首诗,或是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些都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功底及积累文字基础。
(二)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流水,这句话说的就是积累了一定的阅读量,那么自然而然就会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了。所以教师在鼓励学生积累语言基础的同时,要鼓励其大量阅读,且能够敢于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自己的作文当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将融入个人想法的优秀作品当作范文给大家进行展示,推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将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进行记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在发散性思维的课堂上,活跃思维、“各抒己见”的表达,从而提升他们的读写热情,进而提升了学生们对写作的热情。
综上所述:提升初中语文作文的及教学质量,要从现阶段所面临的教学困境分析,找到存在问题的根源,然后有针对性的实施改革策略,尊重每一个学生,活跃教学课堂,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多练等,改变教学模式与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雪梅.关于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下),2014(03).
[2]赵玮.试论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实效性的途径[J].中华少年,2017(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66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