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消费升级背景下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近年來,农村居民消费数额不断增加,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对于拉动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构建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农村居民消费和城乡双向商贸流通发展现状,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构建农村消费升级背景下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以期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农村市场   消费升级   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与消费升级趋势
  (一)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消费支出增加
  近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2013-2017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攀升,且2018年上半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7142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806元,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增长都为消费升级以及消费结构转变奠定了基础。
  (二)农村居民消费逐渐向个性化和多样化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居民一直保留着被动消费习惯,对消费的需求也只是满足生活需要,很少能够进行自主选择性消费。近年来,农村经济结构转变使农村居民逐渐在市场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满足基本需求以外,也在追求生活品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在居住、交通通信等都占据重要比例,而不是从前单一的食品消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多样性将会促进产品多样性,完善商贸流通多元发展。
  (三)农村居民消费由必需品消费转向服务类消费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较快增长,农民消费理念也在不断转变,消费支出由必需品消费向服务类消费转变。2018年上半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服务业类消费尤其突出。其中,旅游业、医疗服务、体育类等消费增长势头迅猛,旅游支出增长最大达到37.8%,其次是医疗支出增长达到24.6%。在手机电信服务类增长更加迅猛,农村居民对于手机电信类服务需求还在不断扩大,追求舒适生活的享受型服务消费需求旺盛。与此同时,绿色消费和教育类文化支出也在逐渐增大,农村居民越来越重视子女教育培养方面。另外,家用电器以及汽车等消耗型消费也越来越受到农村居民的喜爱。
  城乡商贸流通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城乡商贸流通发展现状
  目前,农村商贸流通市场逐渐向多元化、信息化等新形式发展,但是农村产品流通仍然以传统流通模式为主。主要以批发商收购为主,再由批发商送至蔬菜市场、超市等零售市场,最后由消费者购买,整体流程复杂,加之物流配送体系不发达,未达到现代化、专业化标准,造成农村商品流通速度缓慢,影响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阻碍各类创新模式对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推动。流通成本偏高也制约农村商贸流通市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物流运输成本偏高,且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由于各类原因致使损耗较大。流通设备配置及相应技术都比较落后,农副产品冷藏、储运技术达不到相应要求,也造成商贸流通过程中的较高成本问题。此外,农村贸易和流通业的新兴产业结构不足,缺乏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新兴行业,大型连锁超市和专卖店等高级实体店发展十分缓慢,使农村商贸流通业不能顺利与城市商贸流通业联系起来,造成农村居民买卖困难现象,不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
  我国当前城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各种优惠政策促使城乡商贸流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很多批发市场、便利店以及超市等零售市场也开始繁荣发展,加速城乡之间交易市场的建立,对于推进城乡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总的来讲,在政府政策指导下,农村商贸流通发展非常快速,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双向流动性也开始形成,但单一依赖政策发展城乡之间的商贸流通市场远远不够。首先,我国城乡商流在集中性上还非常弱,这主要是因为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商贸业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导致其缺少商贸流通以及商业网点之间的规划和指导,很多农村商业网点不但小且分散,还分布无序,其主要形态还是传统的夫妻店或者是代销店,经营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体系。并且,因为经营者对短期收益有一定要求,所以无法在当前基础上对商贸流通业实现升级和换代。这样单一且落后的发展格局,对于农村商贸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很大阻碍。其次,农村商贸流通主要担负农民生活消费资料、农业生产资料的运输以及外销农产品,但农村物流体系不完善,农民买卖商品都不方便。农村消费市场很多都是以路作为集市,或者是使用简易棚作为销售点,规模不大,缺乏相关公共设施。再次,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晚,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较低,信息准确度不高,时效性较弱,缺少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平台等诸多问题,阻碍了城乡商贸流通发展。最后,城乡收入差距导致我国城乡商贸流通发展潜力不足。
  (二)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特征
  互补共赢。互补性是我国城乡商贸双向流通体制中的一个必要条件。目前,城镇居民基本日常消费必需品主要由农村供应,农村居民的日常工业用品则大多来源于城市。这样的情况下便形成了双方贸易互补,由此建立的双向商贸流通体系便能有效解决各种问题,也能推动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实现城乡双向供应体系。
  双向互动。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从本质上而言包含两个层面内容:一方面是城市对农村市场供应日常消费品和农资物品,另一方面农村农产品或消费品加工原料等涌入城市市场。这样就逐渐形成城乡商品之间的双向互动模式,使城乡之间的商品互为利用,有效整合城市与农村的商贸流通渠道,提升流通效率,发挥流通体系的双向促进效应。
  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经济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无限循环下去的结果将会形成严重的经济差距。因此,城乡双向商贸流通将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发展目标。
  农村居民消费升级背景下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制约因素
  (一)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发展失衡
  目前,城市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力量,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城乡商贸流通存在严重的区域失衡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零售额保持逐年快速增长势头,而农村地区百货零售额却没有明显增长。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巨大的差距导致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呈现明显两极分化。另外,我国商贸流通体系具有明显的城乡分割情况,此外还伴随着地区、行业垄断问题。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受到了商贸流通体系的追捧,使得农村商贸体系建设成本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原本就落后于城市地区,商贸体系建设资金短缺严重,同时还要承担更高的建设成本和流通成本。除了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影响之外,还有地区、行业垄断问题也对城乡商贸体系一体化发展造成了较大阻力。   (二)商贸基础设施薄弱,物流体系尚未形成
  我国农村商贸基础设施薄弱,物流体系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我国农村地区商业网点很少,一些偏远地区根本就不存在商业网点,而在乡镇和村的网点也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生活需要。这主要是因为国家的支持与投入不充分,农村商贸发展滞后。比如,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有待改善,同时质量检测、安全监控等问题有待解决。很多农村网点的设施单一、落后,有些网点甚至是建在路边的露天交易场。城乡商贸流通中农产品卖难和工业品买难的问题长期存在,对农村商贸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阻碍,使得有效的商贸需求无法形成,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商贸流通体系是建立在完善的物流体系基础上的,物流体系建设对商贸流通成本、服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商贸流通体系中,物流体系主要负责商品运输和配送,只有高效、专业的物流体系才能够提高商贸流通体系运行效益。从当前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情况来看,县、乡两级物流体系建设十分滞后,存在运行效率低下、规模偏小、管理水平偏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发展需要。当前农村物流体系中,主要以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规模不大、专业水平不高,商品流通成本相对偏高,这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一体化建设存在较大制约。在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中,连锁经营是重要的经营模式,连锁经营机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管理规范、效率较高,能够实现农产品规模化运输和配送,不仅可以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还可以提高商贸流通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农村连锁经营体系建设滞后,发展水平较低,无法有效满足当前农村消费市场发展需要,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发展形成了较大制约,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
  (三)农村商贸发展受重视程度不足,城乡市场规模有很大差距
  在很长一段时期,政府对农村商贸流通的发展不够重视,导致农村商贸发展滞后,城乡市场规模差距加大。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5343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15.3%。其中,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超出了4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5.7%,增幅已超过城市,但其市场占有率只有31%,城市社会零售总额是农村的2.3倍。
  (四)现代流通方式和零售业态比较滞后
  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中现代零售业态正在逐步建立,其中包含连锁超市和专卖店等,但其发展还是比较滞后,小百货和夫妻店还是农村商贸的主体形式。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以及电子商务是人们开始认可的现代流通方式,但其发展规模不大,涉及行业也比较少,交易额占比不高。物流配送总体水平较低,零售商品运往农村有一定难度,而农产品在城市的销售渠道也单一。当前,零售商品下乡主要还是使用以前的批发方式,产品质量无法得到真正保障,并且还非常容易产生供货链断裂或其他售后方面的问题。农副产品仍是现货交易,还处在一种比较传统的基础流通模式,订单农业和连锁经营等现代化物流模式以及网上交易、代理交易和拍卖等现代化流通手段还处于起步阶段。
  (五)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主体规模较小
  个体户、私营企业、供销社还是当前农村商贸市场主体,拥有一定规模以及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企业非常少。个体商户和私营企业不但规模较小且组织化程度不高,其经营管理方式比较落后,效率低下,这直接阻碍了我国城乡商贸市场的发展。同时,由于商贸流通中组织形式没有形成连锁经营和流通配送形态,使得各乡镇和农村进货渠道成本过高,商品档次较低,样式简单,商品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农村商贸市场没有形成规模,不能吸引流通企业以及城市零售企业集团进入。大型商业企业对分散无序的农村市场没有足够信心,不愿意到农村开拓市场。目前,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一体化建设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较大,大力开展城镇化建设是破解二元经济发展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城镇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也是优化地区产业结構、促进城乡经济要素自由流动、提高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一体化水平的主要途径。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速度比较滞后,这对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和发展形成了较大制约,发展规模不能快速扩大,发展质量不能有效提高。农村市场需求本来就很小,而且需求区域分散严重,使得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物流成本明显高于城市地区。目前农村没有建立完善的商贸流通体系,流通主体比较分散,布局不合理,导致农村商贸流通体系运行成本居高不下。如果城镇化建设能够快速跟上,就能够为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注入强大动力,进而可以降低农村商贸流通成本,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快速发展。
  农村居民消费升级背景下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构建策略
  (一)加快推进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分割户籍制度有效解决了农村人口无序流动带来的问题。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旧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严重限制了城乡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另外,当前实施的渐进式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存在明显的地区失衡问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古斯塔夫拉尼斯与费景汉指出,发展中国家要有效破除二元结构,必须要保证社会就业机会增长快于人口增速。鉴于此,在推进城乡双向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打破当前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一方面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和制造业,促进民营经济与私营经济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城乡劳动力要素自由有序流动(任保平,2007)。另一方面,要将依附在二元户籍制度上的社会福利剥离,让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保、就业、教育、卫生等福利待遇,不断改善其生存工作环境,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快速发展。
  (二)构建商贸流通体系一体化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农产品被城市市场需要,需求地带相对集中,但是农产品种植生产地带都比较分散,这就导致农产品周转的障碍。为解决农产品分散、周转困难等问题,有必要优化物流体系。只有这样,农产品才能迅速满足城市消费需求,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流通过程的优化。目前,我国农产品销售需要经过很多中间环节,而不是直接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手中,中间还有许多批发商的参与。由于过多的中间环节将会影响农产品质量和新鲜度,不仅会增加流通过程中的运输成本,还会大大提高农产品价格,加大农户的成本支出。所以,想要改变这种流通繁琐的局面,让农产品直达消费者手中,就要对流通过程进行优化。可以让农户直接与物流公司合作,建立物流联盟,直接将农产品运输到消费者手中,剔除中间供应商的参与。这是企业战略联盟机制,通过优势互补形成庞大的网络组织,为农产品流通创建直达通道,使流通过程直接快速,既可减少农产品周转时间,又可减少成本支出。
  流通条件的优化。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售方式主要还是以露天市场、棚亭式大厅为主,这种出售方式不但占地面积较大且相对混乱,并对周围环境会造成一定污染。所以农产品市场应该规划专门出售地点,农村市场经济的建设必须在政府支持下顺利进行,只有政府的参与和支持,才能进行整体统一规划,以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完善,优化农产品流通条件。
  供应链一体化发展模式,就是将农产品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有机整合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相关环节。确保农产品物流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创建城乡双向物流系统体系。供应链一体化发展模式还可具体划分为两种模式,一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导,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利用其强大的内部资金优势,吸引众多分散农户加入其中;二是联合商贸企业连锁经营,通过创建大型连锁超市,实现农产品直销一体化,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相应支持,从源头上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鼓励农产品连锁经营。
  (三)加强教育资源供给
  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源资本理论,加强人力资本投入是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途径。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本质量的有效手段,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和素质,为其向非农部门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另外,根据持久性收入假说理论,人力资源投资可以带来预期收入增长,因此教育是调节代际收入水平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改善农村贫困家庭经济地位和条件。加快教育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均等化教育资源分配机制,关键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为劳动力提供各种职业培训,切实提高其就业素质和能力。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可以避免农村人力素质偏低与城市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促进社会人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在教育制度方面,一方面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纳入城市基础教育保障体系,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基础教育条件;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行业人才招聘需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农民工就业培训,针对城市就业需求最大的行业和企业,建立定向职业培训机制,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培训工作,确保农村人力资源供求平衡,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技能,提高培训有效性和实用性,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四)构建城乡双向信息化平台
  当前农村商贸体系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落后的平台建设。所以,建设城乡双向信息平台有助于解决农村信息化延误等问题,帮助农民构建信息化和现代化经营理念,提升经营效率,降低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高额经营成本。信息化平台的定位不仅是向农民传达农产品市场的多元信息,还应具备相关农业政策、新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实时准确的气象灾害预告等功能,为农民在生产、储备、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信息化支持。另一方面,信息化平台需要服务于城市的一些消费品制造商,以便其能够充分了解农村市场需求,合理生产相关产品。并且相关政府部门也能在信息化平台的支持下,对城乡市场进行统一管理。在建设城乡双向信息化平台时,应采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电子科技进行有效综合利用,为城乡贸易和流通企业提供先进的信息系统和现代技术服务体系,实时提供商品物流信息。在建设信息服务平台时,必须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城乡共享数据中心,全面连接区域业务信息。此外,有必要及时开发和更新贸易流通体系中的管理信息系统。最后,应该制定商业和贸易流通服务标准。
  (五)创建模式多样的流通机制
  目前,我国消费品流通方式已初步创建,主要是以多渠道、少环节和多样化为主,在政府的支持下也推出家电下乡、千乡万村市场工程等项目,这些对于改善消费品的流通体系都很重要。但是,为了使城乡双向消费品流通体系更好的发展,還需当地相关管理机构加入,全面发挥职能机制,使各农产品加工企业、厂商和农户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农业合作机构与农户建立联系,也是实现农产品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另外,为使更多农户自愿加入农业合作机构,政府也应有所作为,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来吸引农户。在农户自愿形成合作机构之后,再结合当地市场情况挑选最合适的物流企业,并设立相关专门部门,始终了解农产品物流公司的市场状况和自身表现。总的来说,在当前商贸流通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相对重要,农业合作组织应有效应对各种市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六)完善农村消费品市场
  目前,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消费品不断流入农村市场。但是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消费品市场仍然比较混乱,所以想要完善农村消费品市场,需将城市消费品市场与其融合,根据农村的特殊发展形势完善农村市场。并将城市先进的管理、销售方式引入农村市场,由此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逐渐完善城乡双向消费品销售机制。与此同时,在市场不断融入城市消费品的同时,政府还需正确引导农民的购买积极性,企业应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民购买力,拉动市场内需,积极带动农村市场。但是,带动农村市场还需农村的先天条件,如一些偏远贫困地带便很难实现这样的发展模式。因此,在实现农村市场完善的过程中,还要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方式,共同促进城乡双向商贸流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永新.我国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战略构建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4)
  2.张如意.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对策思考[J].经济纵横,2011(3)
  3.袁清.我国农村消费升级趋势与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
  4.黎明.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形成及建设条件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5(32)
  5.王启云,田伟.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缓慢的突出表现与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3)
  6.孟雷.我国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机制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13(6)
  7.陈仁安.我国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战略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9)
  8.国燕萍.我国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研究——基于二元经济结构的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7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