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历史学科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复述—合作交流、点拨—反馈”教学模式是在高效减负理念下产生的教学实践,它以培养学生历史口语表达能力为核心,以“口动”带“心动”,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于达成教学目标。在应用此教学模式时,要优化评价机制,要重视教师指导,要循内容而设计。在合作交流与点拨环节,突破教学重难点是关键,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的讲述依然重要,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关键词:历史学科;口语表达;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减负高效成为当下教育的热门话题。总结现有多种教学模式不难发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以此为基础,我们尝试并实践了“复述—合作交流、点拨—反馈”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核心,以“口动”带“心动”,着力提高课堂实效。
  一、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那么,如何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欲望?暗示教学理论强调,要为学生创造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换而言之,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是由学习动机决定的,而动机是由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因此,如何快乐地学习就成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关键。
  初中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因此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设计如讨论、表演等适合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当教师提问或让学生阐述观点时,很多学生低着头不敢回答,或即便回答也是词不达意。如果教师忽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历史知识是基础,学生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并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等认知活动。因此,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首要步骤。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复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想要进行准确的复述,就必须熟读课文,把课本信息进行归纳和提炼。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基本知识有了认知,甚至已经形成观点、产生疑问,这又为下一环节(交流合作)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俄国文艺哲学家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思绪不清,则语言不明,表达上的不贴切和含糊只能说明思想混乱。”反之而言,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也会随之发展。所以,复述、讨论、表演等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便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益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复述课文
  首先由教师寥寥数语巧妙导入新课,之后由学生对课文进行复述。复述前,可将班级分为四组,每组由一名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复述。复述的要求教师要提前布置给学生,例如在讲解“三国鼎立”一课时,教师提前布置问题:1.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2.在形成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两场战争?3.这两场战争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以及最终结果是什么?4.三国的名称、建立者、建立时间分别是什么?结合以上问题,学生进行复述,每人复述的时间不超过两分钟。
  起初,一些学生将复述变成单纯的背诵,不仅语句烦琐、表达不清,还会出现中断、超时的现象。针对于此,教师要为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理解复述不等同于背诵,复述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在短时间内对课文进行综合概括、取舍和联想。经过半个学期的训练后,学生已经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完成复述,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基本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的方式很多,如讨论、辩论、模拟讲课、表演等。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合作交流方式。
  1.辩论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辩论和模拟讲课难度稍高,教师采用此种教学方式时一定要准备充分,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心理角度考虑,面对同学表达比面对教师表达要轻松得多,“七嘴八舌”的氛围更容易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所以讨论的教学方式在实现高效课堂的实践中,效果会更加明显。
  讨论之前,教师可将座位相邻的四人分为一组,引导学生利用学案进行讨论。教师要将学案化繁为简,只列出讨论的问题以及组员的姓名,同时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要阐述自己的观点,指定组内一名成员做好记录。讨论完毕后,全班进行交流阐述。
  仍以“三国鼎立”一课为例,本课的难点之一是如何正确评价曹操。对曹操进行评价之前,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关于曹操的资料,如官渡之战、华佗之死、统一中原、实行屯田制、精通兵法、善诗歌等。学习完本课后,学生可归纳总结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充分说明了他的军事才能;他知人善任、能谋善断、眼光独到,在军阀割据的动乱背景下顺应历史的发展规律,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推动历史进步;在他的著书和诗篇中,其军事才华、文学才华也表露无遗;但从他“宁愿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言论以及华佗之死的事件里,又不能否认他是个野心家,而且奸诈、残忍。
  结合学生的总结,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点拨。引导学生懂得,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将人物放在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不能以今人的标准去评价古人,要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与过。
  2.表演
  对于合作交流中的其他方式,如表演,教师也可适时采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會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历史情境。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选用多媒体影音技术进行情境创设,也会使用语言对情境进行描述。但在讲授特定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代替多媒体播放和教师的讲述。例如,在讲述“官渡之战”时,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其直接原因是许攸献策,这个故事就可以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来呈现。表演的学生熟读文章,语言、表情力求逼真;观看的学生在这种自主、轻松的教学方式中也能认真观赏,仔细思考。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校本课程中让学生表演历史剧。例如,在讲述“华人对天津租界建设的贡献”时,我与学生共同编排了一目短剧《赵天麟喋血成都道》。学生表演了这样一个情节——当赵天麟(曾任耀华中学校长,爱国人士)在租界被日本特务杀害后,耀华中学的同学们非常愤慨,齐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表演结束后,当所有学生沉浸在赵天麟被杀的悲痛中时,一个非常小的声音从学生中传出:“当时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吗?”大家开始你一言我一语,“1938年有这首曲子吗?就算有,当时广为传唱了吗?”最后,我将大家的疑惑留成作业题:《义勇军进行曲》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作者是谁,它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这个问题与我即将讲授的八年级上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内容相关,为后面的教学设下了伏笔。
  通过以上交流合作的事例,我深切地感受到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说、多表达可以催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反馈
  事实上,对知识的反馈已经渗透在前面两个教学环节当中。学生进行复述的过程、讨论发言的过程都是在对知识进行反馈。但是,在前两个过程中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所以还要进行课堂小检测。检测时,教师提问的数量不宜过多。为了发展各类学生的能力,题目在设计时要体现出层次,既要有基础巩固题也要有能力提高题,尽可能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知识。
  三、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实践反思
  (一)优化评价机制
  “复述—合作交流、点拨—反馈”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于卷面检测的方式而言,该模式在反馈阶段往往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评价时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无论是复述还是讨论不能仅停留在形式上;其次,小组内不能只有优等生进行发言。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保证评价措施的有效性,我采取以下措施:在复述阶段,每节课每组都有一人发言,个人的成绩记录到小组的总成绩当中,成绩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分。每周进行汇总评比,对胜出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并且与班级的量化评比相结合。同理,讨论时,各小组的成绩也记录到大组成绩之中,与复述环节成绩共同汇总,参与每周评比。对于表演的学生可加分鼓励。
  组内之间、组组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评价机制的优化,让学生找到了定期目标,学习有了方向,这也保证了该模式的有效实施,使小组合作学习得到和谐发展。
  (二)重视教师指导
  该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学生多动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最终实现课堂的高效减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表示要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复述之前的问题设计、交流合作中的思路引导、重难点处的点拨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师教学设计得好,学生“说”时可以少走弯路,避免盲目论述和错误论述的发生。高效减负理念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适应新的教学理念。
  (三)循内容而设计
  对于知识量大,難点较多的课文,教师在设计“口动”环节时要慎重。例如,在讲述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几次海战、《马关条约》签订的内容及带来的影响都很复杂,本课不适合全篇复述,教师应该结合教学重难点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进行设计。基于此,在进行第一环节复述时,我让学生只复述战争的背景和过程,当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后,我再结合音频材料及地图册对学生进行点拨。《马关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因此我选择了以材料题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铁军.初中历史新五步教学法例谈[J].历史教学,1998(1).
   [2]李燕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浅析[J].中国教育,2008(10).
   [3]孙明奇.探析历史课堂科学教学模式[J].教学实践,2009(16).
  (责任编辑:赵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40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