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美术研究要持守学术自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美术,是一个时代艺术创造力的凝结。美术研究则像“双面镜”,一面照向悠长深邃的历史,一面则映出研究者与艺术创造者的内心共鸣。美术研究者是沟通当下与历史的重要枢纽。这样说,不但是提醒研究者不能闭门造车,更是希望在中国更深刻地参与未来世界格局,更频繁地面对各种新事物冲击时,研究者能够不轻易随世界“热风”摇摆,持守学术自律,在尊重中国艺术生成和演进规律的前提下,对新事物、新方法进行过滤、转化后再生成研究成果。
  当下,在庞大的“地球村”中,人类的生活正在日趋同质化甚至单一化,这股强大的力量正在慢慢消解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我们常担忧文化不再“纯正”,更不想看到人类文明失去活力,一张面孔。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几千年,正是由于其对各种文明、各种艺术形态兼容并包、化为己用。比如唐代都城长安,各种艺术形式在此生成、交汇、流转,但凭借唐代文明强大的消化、整合能力,最终成就了唐代艺术的独创精神和永恒魅力。这种能力依然是未来中国艺术发展所需要的。有哲学家将中国从商周到清末几千年的生长方式,解释为具有强大向心力的“旋涡”。他认为随着更多参与力量加入,旋涡体量不断增大,优势资源不断累积,将进一步增强旋涡的向心力效应。21世纪的中国将再次处在“旋涡”中心,世界的目光将不断聚焦中国,各种优势资源也将纷至沓来、交汇融通。在这样一种新常态中,始终立足中国情境、关注中国问题,是将各种资源、力量化为滋养自身的“强大向心力”,是保障中国文化独特性的重要前提。
  由此来看,中国美术研究将承担更为艰巨的责任,即海纳百川后孕育并壮大中国美术独特的闪光点,让它在人类文明谱系中持续发光。所以,我们更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美术在中国情境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中国美术在生成中国文化独特性中的重要作用,使中国文化的特质不被世界文明同质化浪潮所消解。
  与世界文明同质化趋势相伴的,是人类文明数据化的浪潮。可以说,从古至今人类文明发展从未离开过对数据的获得和使用,通过持续将数据转化为知识,将知识建构成学科,人类为理解自身和世界搭筑认知框架。未来,“数据”将指向更为庞杂丰富、维度多样、全面完备的信息综合体,也会影响人类思维和生活方式。因此,未来的美术研究也必然與“数据”的搜集和使用息息相关。目前,世界上许多重要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的各类资料都在进行数字化形态处理并逐步对外开放。此外,与美术相关的领域和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同步产出,使用于美术研究的大量多维度数据沉淀在未来成为可能。数据就像触点,触点越多,人类以此搭建起的认知框架就越结实持久,美术研究也将跨入全新模式。未来美术研究者的性质或许会发生深刻变革:美术研究将从学者个人演变为研究团队,从专业领域的“单打独斗”演变为吸纳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人才精密合作后推出的“组合拳”。这样的研究团队中将不仅包括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甚至还会引入计算机专家和数据处理专家,这可能就是数据时代赋予美术研究的新契机和新挑战。
  自律,是一种觉知后的自我约束,是理性踏实的践行,也是重构的前提。未来,中国美术研究需要不断对自身价值进行内省与观照,美术研究者应始终站在中国的时代情境中,重新认识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美术是什么样的,怎样去守护中国美术的独特价值,如何让美术的创造活力滋养中国文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6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