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析班主任如何抓好德育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全面了解学生,深入实际地抓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同时,要精心设计班会内容,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班主任还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德育教育 尊重 爱心
  一、抓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因材施教
  教师既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就必须做好学生各方面的心理疏导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家长们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庭教育的软弱和无力给当前学校教育提出更大的难题:一些孩子自私自利,凡事只想着自己,一点也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所以,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必须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彻底消除心理上唯我独尊的想法,让他们学会帮助他人,并从中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快乐,也让他们逐渐改变自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真正让学生有健全的品格,健康的心理,还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了解,有的放矢。各个学生的性格特征、知识能力、行为方式都有很大不同,他们的家庭条件、生长环境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无论是家庭状况还是自身生活条件。要和学生促膝细谈,深入到学生内部,要真正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避免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一刀切”的情况,所以,班主任要对自己的班级情况、各个学生的思想素质有明确的洞察能力,对学生们出现的各种问题或者遇到的困难能够及时处理,把每项班级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细致入微。只有做到细致入微、深入了解,才可以有所成就。
  2.尊重学生,提高学生自信心。班主任在差生转化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要在充分尊重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正确肯定学生存在的优点,尤其在和差生谈话时,要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要让差生勇于面对自己缺点和错误的勇气和信心,并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方法和做法指导。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存在的优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3.注重心理疏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大部分学生变得自私自利,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似乎所有人都要向他看齐,贪占小便宜,而为班级出力的像学校安排的劳动任务,卫生打扫或者联欢晚会表演节目等,就想方设法的躲避。看不惯别人比自己好,一旦别人比自己强了,就嫉妒,讽刺、挖苦。但是如果一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受到老师的批评,就耿耿于怀,意志消沉,自卑低落。所以班主任要正确了解学生思想现状,适时地组织一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如“秋季菊花节”,“教师节联合会”“给自己一方蓝天”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奉献,学会付出,学会尊重师长和长辈,锻炼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承受痛苦、压力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乐于奉献,拼搏向上,敢于竞争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发展。
  二、精心设计,深入实际
  精心设计主体班会,把思想性和智慧性融合在一起,真正让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有更大改变。在平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转变。例如,学习《同一片蓝天下》,我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雾霾和沙尘暴以及它们形成的原因,然后明白在这同一片蓝天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地球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我也当当班干部”的活动,通过学生们竞选班干部,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也树立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而也让自己明白: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必须参与竞争,“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想有收获就必须付出相应代价的道理。通过这些班会活动的开展,学生们的思维开阔了,各方面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三、顺应时代发展,抓好德育教育
  班主任工作要適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状况,制定出一些恰当的方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和核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带头做到,要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一员,像早晨上早操,我每次都是和学生一起跑步,这样,学生看到班主任都身体力行,一些偷懒的学生也就不好意思了。因此,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时刻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为人师表,身正为范,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理想的学生。二是用爱去感化学生。只要你用心去呵护学生,真心实意的和学生交朋友,学生们也同样的和你敞开心扉,成为和你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
  总之,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只有抓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才能为学生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们一定会鼓足信心,走向更光辉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丁德润.论班主任德性的核心构成及其养成[J].生活教育,2016,(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0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