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监测数据,以生活化教学为载体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于学业质量监测,分析德育课堂教学呈现的一些问题,探索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生活化教学为核心内涵,精心研制思品课教学内容,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提炼出适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范式。
  关键词:德育课堂;监测数据;生活化教学;核心素养
  一、大数据环境下的学业分析
  2017年6月,我校四年级学生参与了园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监测报告表明:我校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继续处于第一阵营。全校四年级10个班抽取237人参与监测,其中3人缺考(病假),实际参与监测人数为234人。本次监测,参照学科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从“知识”和“能力”方面设定三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编制试卷,难度系数为0.73。我校四年级德育总均分为76.15,其中A水平学生占48.29%,B水平学生占50.86%,C水平学生占0.85%。本次监测中,我校在“知识维度”“能力维度”两项一级维度上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76.145%和76.236%。“知识维度”和“能力维度”的得分率相差不大,可见四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得较好。但是“能力维度”的优秀率仅为36.35%,较“知识维度”相比低14.57个百分点,其中的问题值得详细研究分析。
  以第29题为例:假设一个星期天上午,你居住的公寓一楼起火了,火势很大,而你住在八楼,这时你该如何逃生?至少写出两种方法。
  参考答案:拨打火警电话119;披上打湿的被子;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从消防通道下楼;用打手电筒、挥舞衣物、呼叫等方式向窗外发送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考查目的: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简单的自救方法。考查“公民素养”维度下的珍爱生命相关内容,属于“问题解决”的能力维度。
  【分析】本题要求学生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从错题分析来看,有些学生回答“用被单等结成绳索,从楼上爬下来”“从楼上直接跳下来”等,忽视了“住在八楼”的问题情境。此题反映出部分学生还存在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现象,在生活实际场景面前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实现对知识的有效迁移与综合运用。
  本次监测反映出我校德育课堂教学中呈现的一些问题,其集中表现在:(1)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拓展不足;(2)实践体验浮于表面,未内化为认知;(3)思辨类学习引导不够深入;(4)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情景问题训练不足。概括而言就是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维度”上有待提高。这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
  二、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变革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强调活动性、开放性、生活性的课程,而生活性是它的生命源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立足现实取材,指导学生以德导行,并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爱为最终目的,要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去学品德,树品德,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提高核心素养。
  本案例重点探索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生活化教学为核心内涵,精心研制思品课教学内容,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提炼出适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范式。道德与法治教学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依据,选取与学生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内容,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开发学生自身的生活资源,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进而感悟。
  (一)转变教学方式,加深学生道德体验
  教师可尝试以下几种生活化教学模式。
  1.以“对话交流课型”加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形成规范的价值观。教师要联系生活,拓展知识,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多让学生表达观点,利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加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確的价值观。
  2.以“自主学习课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自我知识的建构。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主题及材料,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运用信息技术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主体能动性,形成“自我知识建构”的能力。
  3.以“合作学习课型”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素养。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绘本阅读、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情景表演、观点辩论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懂得每位成员要互相帮助,互相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育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组员共同提高的良好品质,这也是适应社会的必备条件和基本素养。
  (二)依托信息技术,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1.命题研究促发展。结合本次调研,教研组还组织各备课组老师,以生活性、实践性、综合性为原则,进行了命题研究,并设计了相应的个性化作业。
  2.网络团队助提升。教研组组织各备课组老师3人组队,模拟全国NOC大赛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一方面促进了教师对教材的研读能力,同时也借助信息技术提升了教师的学科整合能力,促进了教师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三)探索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我校不断探索科学的评价方式,运用纸笔测试与非纸笔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客观、公正、准确地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
  1.自主作业彰显个性。教研组老师根据年段特点自主设计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个性化作业。一、二年级以写一写、画一画、贴一贴等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三到六年级一次以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报告的形式呈现,一次(仿照调研)采用练习卷形式,包含识记类、迁移运用类等,要求学生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分析。
  此外,我们借助园区易加互动平台,设计了易加网上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应用。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设计,力求符合学情,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优生评选激励成长。我们依照学科年段特征分别设立了一年级“交友小能手”、二年级“习惯小模范”、三年级“服务小先锋”、四年级“道德小标兵”、五年级“博学小达人”、六年级“社区小当家”等奖项,并经过材料积累、自主申报、小组评议等环节后产生。这些评价方法比较客观、精确与全面,能反映测量对象的品德状况。
  三、实践探究中的教学相长
  (一)课堂效率的提升
  践行生活化教学理念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准备的教学素材来自于学生生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生活情境的再现,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使学生得到生活的启迪。其次,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了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并且利用课堂教学提问的形式,更多地了解了学生的现实生活状况,从而引发来自学生内心真实的道德情感。
  (二)学生素养的提升
  首先,我们结合区德育质量检测组织老师进行命题研究,设计各年级各具特色的个性化作业和易加互动作业。两项作业的设计和实施提高了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创新性、批判性、发散性等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孩子们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得到内化,并指导他们的生活,达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我们还对个性化作业和共同体调研中的“能力维度”及时记录、分析,并不断反馈、跟进教学,一个阶段下来,学生解题中的“能力维度”有一定的提升。
  其次,通过优生评选,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挖掘出了本学科内的优秀学生。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在班级及学校中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促进了学科建设,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教师素养的提升
  首先,教师积极进行生活化教学探究,分别采用对话交流课型、自主学习课型和合作学习课型进行课堂实践研究,努力改变传统说教的教学模式,从学习资源的选取、活动方式的情景设置到课外生活的拓展指导,无一不体现了生活化元素。教師的观念转变了,学生的体验更真切了,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更高了。
  其次,依托信息技术,教研组举办了NOC网络团队大赛,还将易加互动、STAR-C、希沃等多媒体应用平台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机融合,进行了5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师对教材的研读能力、学科整合能力,促进了教师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最后,结合本次调研,教研组还组织各备课组老师,以生活性、实践性、综合性为原则,进行了命题研究,并设计了相应的个性化作业和易加互动作业。命题研究采用关注学生生活、突出情境设置、注重能力训练的策略,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对课标及教材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更提升了教师的整体学科素养。
  思索与行动同在,追求与实践同行。基于学业质量监测,我们只是开启了一段探究之旅。生活化教学,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一个抓手。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更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变教学视角为教育视角,突破传统的知识视野、课堂视野,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田,给学生适合的教育。
   (责任编辑:韩晓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23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