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中华经典诗文选”编写看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专业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华经典诗文选”的编写,是在“经典读本”活动及其背景下开展进行的,其体现出在文本内容方面强调人文情怀、编写体例实用灵活、页面设计上美感与趣味性的兼重的特点;以“诗文选”编写和教学需求的反馈效应为透视途径,对于当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思考,关注从理论知识体系与实际教学水平综合能力提高、学科专业课程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的整体建构,探寻提升师范生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强化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中华经典诗文选”;“经典读本”;汉语言文学师范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8-0085-03
   “经典读本”(或称为“经典诗文”“经典诵读”)教材的编写及推行,是近年来在中小学的教学体系中较为普遍的现象。通过“经典读本”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经典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体悟,这一点是已经获得了教育界和研究者普遍认可的。同时,作为“经典诵读”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主要执行人,教师在其中所应具有的能力与素质具有不可轻忽的作用及意义。如何提高教师对于经典文本(尤以古典文学中的诗词作品为主要表现)予以解读的能力,如何通过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组织安排的有效性使学生获得文学之美的确认、精神文化的感知以及优良品德的体悟,是“经典读本”系列活动在深入贯彻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此种情形业已引起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教育行业及从业者的反思,并逐步反馈到师范生教育和改革的过程中来。笔者以近期所参编“中华经典诗文选”(1—9册)这一“经典诵读”教材为例,虽然本次教材的编写为全国版教材适用,其中的文本内容及其特点与苏教版教材、教学体系亦存在差异,但通过对“经典读本”教材编写活动的参与,使得对于当前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情况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将教材编写中的感受及体会与目前泰州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的实践(尤其是古典诗文、传统文化等层面)相融合,从而对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对“经典诵读”及其教材编写的认识,讨论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的现象,并尝试为师范生专业素质(主要关注与“经典诵读”活动相关的层面)的提升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提供一些思路。
   一、“中华经典诗文选”的编写及其特点
   “中华经典诗文选”(以下简称为“诗文选”)共9册,分别可供1—9年级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使用。正如其编前序中所言:“要与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避免增加师生负担,又要防止出现应付了事、弱化诵读活动的现象;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性又要能够包容差异性,可以开展读、写、画、唱、演、赛等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也可以通过早读、写字、自习课等为平台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兴趣中欣赏,在欣赏中感受,使其自身的情操和道德风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和提升。”这套教材在编写之初,就确立了非常明确的特征性和可执行性,在内容安排、体例架构和版面设计等方面都有着具体的表现。
   首先,“诗文选”在内容安排方面,注重对于人文情怀的传递和表达。总体来说,就是在内容编排上,既强调对于经典作品的系统呈现,又凸显了明确的地域文化特点和社会历史面貌。通览“诗文选”,可以发现与其他“经典诵读”文本相较而言,其在内容上增加了年节时令、民俗风尚、地域文学与文化发展等层面的表述,甚而有意识地将与当地相关的民谣歌谚、文人创作进行了容括。尤其是对于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作品,如宋代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明代邹光标《正学书院记》、明代刘继文《虞姬墓》等,均收录其中。这样的内容安排,既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文化具有了完整且体系明晰的总领性描述,同时将文化气息浓郁、地域特点鲜明的文学作品贯穿其中,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较高年级的学生)了解本地文学发展、体会当地文化特色有着直接的作用,为他们提供了教材知识范围之外的更为直观、生动的素材,有利于开阔知识领域的视野、拓深学习的维度,从而真正落实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及其教学过程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其次,在教材编写的体例方面,在区分必读篇目与选读篇目的同时,强调以导读代替内容总结、以疑难字句的注释代替逐句作注。现有中小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所使用的教材,往往注重通过较为全面、详细的解释性文字来对作品内容、艺术成就等层面进行说明,以此达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作用。从教学实践和学习效果的客观评价结果来看,这样的编写体例固然为学生在诗文学习和诵读活动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存在着模糊文学作品本身的整体结构、消解学习主体对于审美感知的直接体悟,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学生对于“经典诵读”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诗文选”通过必读与选读相结合,使活动的开展能够兼顾学习容量与个性选择两方面,体现出学校、教师对活动进行安排的计划性和自由度;而以导读、个别注释来强调教师对于活动开展和学习进程的推动作用,又起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投入兴趣和热情去积极探索的意义。
   最后,在教材的页面设计上,“诗文选”的编写也是力图呈现文艺美感、增加学习趣味。与同类其他“经典诵读”的教材相比,“诗文选”在封面、封底上多采用具有文学意蕴的画作、富有时代气息的图样,抑或是能够彰显本地特色的自然景观、名人肖像等资料;在文字页上,也配合具有密切关系或者相近联系的图文来扩充、深化文本内容,如诗词所咏风景、描绘的事件、作者影像等,都以更为活泼生动的方式进入了学生视野和教学过程,丰富了学习的内容和层面,也提升了知识的趣味性和感知深度。按照“诗文选”编写组的总体规划和分期目标,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编写组致力于将教材中诗文作品的文本和影音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尝试通过音频(影像)、有声读物的多样形式进一步推进“经典诵读”活动,真正做到活動中听、读、练的全面实现,将“诗文选”的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和“经典诵读”的系统性活动、多层面开展、可持续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从“诗文选”教学需求看当前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专业培养
   综观笔者此次所参编的“诗文选”教材,不难发现当下的“经典诵读”活动在形式多样、逐步深化的同时,对于教材及其编写的重视也成为了一个明显的特点,重体悟、弱传导,重趣味、轻教条,重过程、减负担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地得以体现。由此,如何更好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高中小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切实执行传统文学、优秀文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这些诉求对于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为深刻、系统的要求,也使得我们愈加清楚地认识到确立并健全以知识体系为基础、融合教学技能等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意义。
   第一,在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对其理论知识体系与实际教学水平的总体观照。谈及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界及研究者多是从教学手法革新(如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引入、教学仪器或设备的使用等)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或是强调通过加大教育实习比重、增加实践教学与训练等手段予以提高,从教学技能层面、教学方式的角度来进行讨论(此类观点,已有张巧文[1]、侯天庆[2]等学者从各自不同角度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讨论,故本文对此不再一一阐论),而其中对于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和教学素质等范畴的关注则较少,存在着重视教学技能增强、忽视专业素养提升的情况;也出现了重视师范生教学技术(设备)使用能力,而人才培养目标较为滞后、人才培养层次较为陈旧的现象。
   然而,从“经典诵读”活动及其教学过程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培养目标中理论知识体系与实际教学水平的综合要求是亟需重视的。以与“经典诵读”有着密切联系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例,关于教学过程中文学史知识体系与作品析读孰重孰轻、孰主孰次的讨论由来已久;无论从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抑或是对于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教学的能力来说,纵向“文学史”的系统梳理与点状“作品选”的深入解读是需要兼顾的。简单来说,如果把“文学史”的讲授和明确视作行进的主线,那么关于作家创作成就、作品艺术特色的深入讨论就是线索上的节点,二者互相依存又彼此支撑。这就要求在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教学实践中,能够给予 “作品选”以足够的教学时间和学习空间,力争在疏通、勾勒文学发展总体轨迹和特征的同时,通过对作品文本的深入阅读、系统解读来达到对于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深切感知的目的。“只有通过文本细读,才能从语言层进入到形象层,最后进入到经典意蕴层,也只有在这时我们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和作品的艺术世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一角度来说[3],中文专业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强化“作品选”教学的必要性,并以此为基础来增强学生对于作品文本学习、析读及鉴赏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经典诗文”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提供有力的、可信的师资支撑,真正实现通过经典诗文诵读,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浸润和优秀品德熏陶的美好愿景。
   第二,在师范生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专业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全面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素养。通过对“诗文选”编写及其特点的讨论,可以明确感受到“经典诵读”活动开展所需涵盖的多重要素,包括中文学科专业基础如语言文字、文学常识及表达水平(书面和口头)在内的综合性、复合型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沟通整合相关课程,形成合力,寻找中文核心课程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连接点”[4]就成为了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要面对和深思的命题,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都统摄于这个总体布局之下,学生专业能力的建立和提升也同样依赖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诗文选”教材的编写和教学都受到上述情况的影响,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养亦提出了深入的系统性要求,这也正是本文所讨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生即将面临和必须解决的职业素质需求。总体上来说,从“经典诵读”反观师范生的专业培养,不仅要求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学生有着正确的字句、篇章分析能力,还必须具备深入的文本解读和作品鉴赏等能力,才能够做到对作品文本予以全面、精准的析读和把握。只有以真正“读懂”作品作为基准,在经典文本中体悟人文、领略情怀、感受美好品德的教学目标才不会仅仅停留于设想阶段,而是切实地贯彻在“经典诵读”活动及教学实践中的每一个环节中,才真正具有了以教师为传导来调动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可能性。就目前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和前景来看,语言学、文学和美学、文化学、社会历史学等综合知识体系应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促使学生系统地建立起理论知识架构,掌握深厚的学理基础和坚实的教学能力,从而实现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意义。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通过以“诗文选”的编写及其特点为讨论途径,我们不仅关注“经典诵读”的开展,更是力图探寻这一活动所映射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思考,进而“确立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中心的课程观。未来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和发展趋势,还要掌握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贯通文理界限,加强‘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师资培训的课程走向综合化是时代的要求,是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5]。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素质提升,是院校人才培养与学生职业前景的双向要求,更是对“成都宣言”(2018年6月21日,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所发出的“一流本科宣言”)所提出“以本为本”教育精神的实践和探索。诚然,“经典文本”活动在其开展和执行中所面临的境况是不可一以概之的,以“诗文选”编写为考察视角的讨论或许并未能见其全貌,但以职业前景和业务素养的“倒逼”角度来反照师范生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冀以对当下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有所补益。
  参考文献:
  [1]张巧文.《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培养理念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9).
  [2]侯天庆.《小学古诗教学法教学反思三阶段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27).
  [3]彭书雄.《文学经典教育的价值研究》[J].中州学刊,2011,(1).
  [4]赵卫华.《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养成浅探——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中文系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7,(09).
  [5]申繼亮 李琼.《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状况看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1,(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04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