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达·芬奇的童年回忆》一书中,弗洛伊德以他的精神分析的观点和传记研究的方法,详细介绍了达芬奇童年以来的感情生活,深刻分析了他的性心理历史的发展过程,着重阐释了他的艺术与科学活动的心理起源。本文从精神分析美学对艺术作品评价的方法出发,探讨潜意识和俄狄浦斯情结,思考个人生活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潜意识;达·芬奇;童年
  一、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美学
  心理美学导源于康德的认识美学,而发展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他的美学思想在本质上可认为与康德学说同源。只是他把康德所谓先验判断范畴,即人心中关于美的先验观念,归结为由性本能所支配的心理现象。弗洛伊德对文艺作品进行的精神分析,虽在当时颇有争议,但却深深影响了后世对文艺作品分析的方法。其提出的“潜意识”、“俄狄浦斯情结”对今日的精神分析理论仍具有很大意义。
  (一)释梦
  作为精神分析学的重要部分,释梦理论是弗洛伊德揭示无意识心理过程的基本途径之一。弗洛伊德在1900年发表的《梦的解析》一书中对梦的理论作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认为“梦都是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热体内的欲望和冲动的表现,弗洛伊德用无意识来解释梦,梦是人的欲望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便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表现在睡眠的梦中。人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梦中呈现的活动就是人的潜在意识和需求,这种观点就是著名的潜意识理论。
  (二)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本是源自古希腊神话中弑父恋母的故事,是弗洛伊德心理学分析的重要支撑。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恋父)情结是审美表现的永恒主题。人的童年的性本能对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影响。人生下来就具有某种欲望或性冲动,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这个对象首先就会是父母。而这是不被伦理道德允许的,对于大部分人,在意识还未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已经成功处理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没有安全度过俄狄浦斯时期,长大后这种情结还一直保存着,成为自己内心矛盾冲突的主要部分。
  二、达芬奇的笔记
  “未完成”是达·芬奇的艺术作品所处永远的状态,达·芬奇的绘画速度出奇的慢,《最后的晚餐》花了三年,传世名作《蒙娜丽莎的微笑》花了四年,最后其实也是未完成状态,《安吉利之战》则直接被达·芬奇放弃了。达·芬奇与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另一个不同点,就是在表现女性美时,冷漠地拒绝了性欲。弗洛伊德正是看到了这两点,再依据少数的达·芬奇的日记内容资料,拿起精神分析的手术刀,剖析起这位天才的精神世界。这篇专著发表时,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当人们认为精神分析只是用于治疗精神病人的时候,弗洛伊德却用在如此著名的艺术家身上。达·芬奇只是梦见了一只“秃鹫”,就被弗洛伊德下了他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和母亲乱伦的结论……。
  (一)秃鹫与鸢
  我们从少数的资料中能得知,达·芬奇1452年出生,是个私生子,母亲叫卡特琳娜,在大约五岁时,被接到父亲家生活,此后母亲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他的童年时代大致就是这样,也不清楚进入画室学习时是几岁,1472年,二十岁的达·芬奇名字出现在画家团体的成员名单中了。很可惜,我们对达·芬奇的童年故事了解很少,想从童年记忆的潜意识分析他,恐怕缺少很多事实支撑。他的童年回忆大概就只是秃鹫的光临了。根据他的回忆录记载,在他还是婴儿时期,一直秃鹫落在他的床头,用尾巴拍打着他的嘴巴。正是这短短的一段描述,被弗洛伊德定下恋母的结论。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秃鹫的形象代表着母亲。人们当时相信这一物种没有雄性,即只有雌秃鹫的存在。弗洛伊德相信博览群书,涉猎极广的达·芬奇知道这则寓言。从而推测达·芬奇有关秃鹫的幻想,是与童年记忆的母亲有关的。多年后,蒙娜丽莎浅浅的一个微笑,唤醒了长大成人的达·芬奇对母亲的记忆。
  “俄狄浦斯情节”是弗洛伊德美学思想和文艺理论的象征符号,从秃鹫的幻想指向达·芬奇的恋母情结,以解释作品中的母性形象看似合理,可惜秃鹫一词根本不存在。正如弗洛伊德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没有证明列奥纳多的‘秃鹫幻想’是我们的出发点,他就是这种类型的同性恋者的证据,那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探讨我们所研究的同性恋的心理起源”。然而,正是在这最重要的理论“支柱”上,弗洛伊德犯了错误:达·芬奇在自己笔记本上叙述这件事时,鸟的名字写作“nibio”(现在写做nibbio),是一个普通的意大利语词,意为“鸢”。鸢,俗称老鹰,是鹰科的一种小型的鹰。而弗洛伊德始终把它写成德语中的“Geier”,意为秃鹫。秃鹫与鸢的象征含义相差甚大,如此一来,从秃鹫一词的含义推测出《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是达·芬奇的恋母情结的表现,就没有说服力了。
  (二)天才与完美
  达·芬奇是一位公认的天才,他并非是人们所认为的那种不修边幅的脾气古怪的天才,相反他身材高大,体态匀称,其言谈举止充满魅力,口才一流,而且总是神情愉快,和蔼可亲;他热爱周围美的事物,喜欢华丽的衣服,注重生活中的每一份优雅。天才都是追求完美的人,达·芬奇对这种追求更执着。达芬奇不仅是一位画家,他的研究领域已经延伸到解剖学、自然科学。这也是出于把大自然描摹得更准确,为了画作的完美,最终,无法抵挡的研究本能席卷了他,引导他走向和艺术无关的事物。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达·芬奇一直抑制著自己的情感,达·芬奇的笔记中所记录的一些账目,内容相当精细,就像是一位迂腐又吝啬的老管家记的。其中有记录的是学生的平日花销,还有一份名叫“卡特琳娜”的葬礼账目。账目中的人,都是他的性对象,通过过分详细地记录账目来抑制自己,把强烈的感情变为潜意识,而后又转移到其他事物上。
  三、结语
  且不论弗洛伊德因为秃鹫与鸢的错误,而对达·芬奇的推论是否准确,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在弗洛伊德的眼中的达·芬奇是一位伟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心理内容有着不同层次的浮动,最初他抑制住了自己的性本能,而转移发泄到了其他地方并得到升华,绘画就是其中一种,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能看出他这一时期的状态,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童年最初的记忆。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学评价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研究方法始终贯彻于他的一生,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艺术品鉴视角。其曾论述童年时期的幻想和白日梦对成年后艺术创作的影响,现如今,艺术作品也不乏乡愁题材,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就是潜意识中的童年记忆引发的。同时应注意弗洛伊德学说在文艺批评上的滥用,如若一见出现母性形象就牵强附会说是其俄狄浦斯情结,必然会显得荒唐可笑。
  参考文献:
  [1] 弗洛伊德.达·芬奇的童年回忆.[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11.
  [2] 魏晓文.天才与完美——评弗洛伊德的《达·芬奇的童年回忆》.[J].思想教育研究.2014.第6期.
  [3] 徐成芳.秃鹫幻想.[J].政治学研究.2012.第12期.
  [4] 项久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第10期
  [5] 葛彦东.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第1期.
  作者简介:
  孙木清(1995.03.01),女,汉族,籍贯:湖北省武汉市,贵州师范大学,2017级美术专业研究生,专业:美术,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油画;
  肖雅琦(1995.02.27),女,汉族,籍贯:湖北省潜江市,贵州师范大学,2018级美术专业研究生,专业:美术,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油画。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24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