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字阅读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分析了数字阅读的发展现状、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间存在的异同及数字阅读的发展所造成的当前民众阅读习惯的变化。以郑州大学为例简述了数字阅读的井喷态势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对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如何把握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间的平衡以及开展更为合理有效的阅读推广活动进行了分析,为高校阅读推广活动的实效进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数字阅读 高校图书馆 阅读推广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3(b)-0232-03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59.1%,较2016年上升了0.3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37.6%,较2016年下降了2.1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25.3%,较2016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幅最大[1-2]。
  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80.43min,而互联网、电子阅读器、Pad(平板电脑)的接触时长分别为60.70min、8.12min和12.61min,从人们对不同媒介接触时长来看,随着科技的发展,功能的日益强大的手机俨然已成为每天陪伴我国成年国民时间最长的“成员”。
  对比2017年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中数字化阅读4.2个百分点及图书阅读0.4个百分点的增长率不难发现,数字化阅读的发展,随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使得整体阅读人群增加,但同时也造成了图书阅读率增长放缓的新趋势[3-5]。从阅读纸质书籍到流连于电脑、互联网、电子书再到如今沉溺于手机上的无尽信息,数字技术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及定位的影响不容忽视。
  1 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差别
  1.1 阅读载体的不同——平面与立体
  数字阅读的载体不再是传统的平面的纸张,而是电脑、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Pad(平板电脑)等[6]。阅读的内涵日渐宽泛,随着越来越多元化的数字内容的产生、出版与传播,数字阅读行为正逐渐与视听、体验等多种感官融合,呈现出多维度阅读的态势。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数字阅读的确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和更多乐趣[7]。
  1.2 阅读方式的不同——“超阅读”与线性阅读
  如果說传统阅读多数是以连贯性为主要特征的线性阅读,那么“超阅读”就是以跳跃性为主要特征的非线性阅读。线性阅读是指在阅读内容时按照内容发布者安排的顺序进行阅读,中间没有跳转或断点,整个阅读过程是连续的,而与之相反的就是非线性阅读。当前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的主流内容绝大多数是通过短文章、短视频、短音频及图片等所承载的信息及知识点,往往以非线性的形态呈现出来,而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的、实用的、浅显的信息获取的“超阅读”简直就是为这些碎片式的内容量身定制的阅读方式。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数字时代的阅读需要的是更能体现数字技术和多媒体特色的“超阅读”,而非传统的线性阅读[8]。而传统阅读则更多的基于印刷品,作者通过页码标注、章节设置等方式制定阅读顺序,读者则需要按照顺序完成线性的阅读过程,而这样严密的阅读结构,则有助于读者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9]。从某种意义上讲“超阅读”是在传统阅读上做减法甚至除法,与其说“超阅读”是“阅读”,倒不如说是“信息获取”更为准确。因此,即使“超阅读”能够成为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线性阅读,而读者需要的则是在传统的线性阅读的基础上增加“超阅读”这项能力而已,而并非放弃线性阅读。
  1.3 阅读内容的不同——碎片式与系统式
  与传统阅读相比“读屏”无疑是一种轻松的、浅表的碎片化阅读,而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介阅读到的也基本属于资讯而非知识。这种“破碎式”的知识形态及“爆炸式”信息资讯,对人类大脑处理问题的时间和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读者喜欢上浅尝辄止的学习方式,因而,即便当某些知识性内容在新媒体上呈现出来时,人们也会自觉地将其进行碎片化、资讯化处理。与碎片式的阅读相伴而生的是碎片化的知识和资讯,这些都令文化的积累和传承受到威胁。而传统阅读则是建立在书籍这种完整的、系统的内容之上的,与知识本身的整体性,连贯性契合的更好。不可否认,知识不应该通过碎片式的处理方法获取,只有注重体系的、结构严密的传统阅读才是获取知识的理想方式。
  1.4 阅读习惯的不同——浅阅读与深阅读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转变为“知道分子”,更多的人发现自己越来越难去读一本生涩但真正有价值的著作。从互联网到智能手机,从网络小说到如今手机中的各种阅读APP,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改变自己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看书的人越来越少,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改变的真的只是一种阅读工具、一种阅读习惯而已吗?还是改变了阅读本身的含义[10]。有专家认为浅阅读与数字化环境并无必然关联,然而,根据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上网率为79.1%。有69.7%的网民将“阅读新闻”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39.3%的网民将“查询各类信息”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同时,72.0%的网民将“网上聊天/交友”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51.5%的网民将“看视频”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42.9%的网民将“在线听歌/下载歌曲和电影”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36.6%的网民将“网上购物”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33.6%的网民将“网络游戏”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 32.7%的网民将“即时通讯”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21.7%的网民将“阅读网络书籍、报刊”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这些数据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成年国民网上活动行为中,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这一事实[11]。如何利用数字阅读在知识结构上留下模糊概念激发出读者深阅读的兴趣才是当前阅读推广的重大课题。浅阅读和深阅读从来都不冲突,在保有深度阅读的习惯的基础上,依据所阅读的内容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才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2 高校图书馆在数字阅读趋势下的角色设定
  2.1 高校图书馆的职能
  自17世纪中叶起图书馆的职能由藏书演变为藏用兼顾再到以用为主又到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现今随着新媒介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高校图书馆也不再仅仅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场所,更是成为了数字阅读发展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节点,推进深度数字阅读,扩大信息素质教育也成为其重要职能[12]。
  2.2 做好数字环境下的阅读引导员
  与传统印刷品相比,数字化出版物更易于保存、检索,且成本低廉。因此,数字阅读也正潜移默化的改变着高校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如今走进图书馆,会发现“捧书”的人越来越少,“捧电脑”、“捧手机”的人越来越多。快餐式阅读方式的盛行,使得很多本应在求学、研究阶段,且更适合深度阅读,仔细思考的大学生产生了阅读惰性,他们认为厚重、生涩的经典读起来枯燥、乏味,转而追求能够更快增加谈资的“读图”、“读网”、“读手机”。这种过度放大阅读的休闲、消遣功能的意识行为背离了阅读传承文明,获取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初衷。再者,数字环境下对庞杂的阅读内容的监管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正确引导读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及做好良莠不齐的阅读内容的甄别工作十分必要,可通过向读者提供目录通报服务,引导读者规避盲目浏览,有效节约时间提高阅读效果。作为高校办学支柱之一的图书馆有责任针对当前阅读模式的转变寻求有效措施,引导大学生读者博采厚积,在尽情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保有自己甄别、挖掘、探索、研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2.3 正确把握多元化的阅读推广
  与传统阅读推广方式相比,高校图书馆应充分认识新媒体时代时期,数字阅读的方式及特点,采取更为多元化的阅读推广方式。数字阅读多是知识点的阅读,其文字信息中往往融入了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形态的信息,阅读不再仅仅是眼睛的单一行为,推广方式也增加了微博推荐文章、微信推送读书活动、移动图书馆等。然而,高校图书馆应进行的多元化阅读推广并不等同于随波逐流,更不等同于哗众取宠,博人眼球。如何利用数字阅读的这些特点,有效激发学生读者对于阅读的兴趣和热忱,将休闲、消遣的浅阅读转变为能够积累知识的深阅读,才是高校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的目的。
  3 高校图书馆在数字阅读趋势下所受的影响及发展——以郑州大学图书馆为例
  3.1 数字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
  截止到2018年4月23日,郑州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访问总量为620万次,其中,中文数据库访问量421万次,外文数据库访问量199万次,不同类型数字资源的访问量占比分别是中文电子图书4.8%,外文电子图书0.4%,報刊全文7.9%。不难看出,利用数字资源进行全文阅读的行为在整个电子资源的访问活动中占比少之又少。由此可见,更多的大学生读者在使用数字资源时,是为了更为快捷的获取其当前所需的片段式的信息,而非某一系统知识的学习。虽然,精准、快捷的信息获取能有效节约时间成本,快速了解某一知识点,但是“知识”的高楼并不能仅仅借由零碎的信息点堆砌而成,而是需要有系统的、线性的、扎实的、深厚的主体框架贯穿其中的。诸如信息获取和知识点掌握等类型的阅读方式,应成为大学生读者自身知识体系发展进步的提升环节,而不是成为知识体系本身。
  3.2 借势数字阅读,打造校园文化精品
  3.2.1 数字环境下的阅读推广平台
  手机当之无愧是现今社会使用最广泛且使用频率最高的新媒介之一,各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开展也都必不可少手机这一重要环节。郑州大学图书馆创建微博、微信平台,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介进行阅读推广,从经典文学到现代文学、从传统阅读到数字阅读,本着推广“阅读兴趣”而非“阅读形式”的态度为广大学生读者打造阅读平台,使图书馆的阅读引导服务泛在化。以推广读书,倡导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目的,建立的“书香郑浓”这一微信平台,每天都对图书馆各类读书活动进行实时推送[13]。
  3.2.2 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
  近年来,郑州大学借由每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的契机多次成功举办了“读书达人秀”、“图书漂流”、“读书交流会”、“挑战24h阅读计划”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在为读者规整出一块相对完整的、适于深度阅读的时间块及环境的同时,让广大学生读者能够融入读书活动本身,成为读书活动的组织者。使其在通过戏曲、小品、诗歌、朗诵等形式向其他校友推荐自己心爱的书籍的同时,也重新思考阅读的意义,在经典中感受阅读之美,激发阅读的兴趣。
  “青椒书话”、“漫阅读”、“郑大书声”等板块也是近年来校图书馆为推广阅读所举办的非常成功的活动。“青椒书话”以“邀请青年名师名家、解读分享经典名著、打造校园文化精品”为主题,是一种小众的读书分享会,凭票入场,不讲学术,不讲专业,只分享读书感悟,每期活动都邀请一位本校的优秀年轻教师为同学讲述一部经典书目,跟同学分享自己的感悟,从开办起每期活动都一票难求,可见广大学子对其的喜爱程度。为了能够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同时,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图书馆还借由微信平台推出了“青椒书话”线上版;“漫阅读”顾名思义就是用漫画的形式,图文并茂的阅读引导方式。学生读者可以通过互动留言报上自己想看的书目,每期会选择呼声最高的作品,以原创漫画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丰富的图片、诙谐的文字讲述一本当今校园最热门的书籍;“郑大书声”则是运用时下最流行的“听书”的形式,邀请朗诵专业的行家们录制诗文选段,在微信平台与广大学生读者分享,用一种解放眼睛,用心聆听的方式享受阅读的乐趣。
  3.2.3 阅读推广活动的目的
  现今大学生读者存在的问题不是读书少,而是读经典少。网络文学、文化快餐几乎充斥着整个社会,这些以休闲娱乐为主的书籍增加了读者大脑的惰性,使得很多人渐渐地不愿意沉下心来阅读内容较为深刻的经典书目。更有甚者一些网络文章语言粗鄙、内容低俗,对年轻人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重大危害。这些都是高校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时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读者“读好书”比引导其“好读书”更为重要。阅读是一个摄取、积累到沉淀再到摄取的反复过程,少了其中哪个环节都是不行的,而阅读推广就是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将某一些人简化、节选过的阅读感悟展现给更多的人,其根本目的还是要以此吸引更多人群回归书籍本身。如果不能做到这样,那么阅读推广也不过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浅阅读而已。   4 结语
  尽管从数字阅读诞生起,其与传统阅读的博弈就一直在上演,但数字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实实在在地深入到了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而作为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及学校信息化的重要机构的高校图书馆势必成为其博弈的“战场”。如今世界各地关于回归纸质出版物的呼声越来越高,还有不少专家认为数字阅读的发展是历史大势所趋。但是不管博弈的结果如何,都应明确的是无论阅读的形式、工具、方法如何改变,不变的是阅读本身。
  参考文献
  [1] 康岩.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阅者众读法多[N].人民日报,2018-04-23(12).
  [2] 孙山,杜园春.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年人接触报刊图书时长不及手机一半[N].中国青年报,2018-04-24(7).
  [3] 魏玉山,徐升国,拜庆平,等.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J].出版发行研究,2017(5):5-8.
  [4] 李荣添, 田兰兰. 新媒体时代下移动阅读的发展——基于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J].出版广角, 2017(17):69-71.
  [5] 吴芳,徐军华.出版社应对国民阅读新特点的发展策略——基于第十至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7(11):135-140.
  [6] 柯平. 数字阅读的基本理论问题[J].图书馆,2015(6):1-6.
  [7] 周晓杰. 数字阅读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J].图书馆学刊, 2011(8):83-86.
  [8] 黄鸣奋.超阅读:数码时代的文本变革[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39-147.
  [9] 叶诗茹. 超阅读:碎片背后的整体——以解构主义的眼光来思考超阅读真正的价值所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1-3.
  [10]謝文亮,杨小川.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浅阅读与深阅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52-154.
  [11]蓝亭.浅阅读与深阅读:读还是不读?[J].图书馆建设, 2008(4):83-86.
  [12]丁明刚. 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探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0(3):31-32.
  [13]赵小会.河南省高校图书馆微博微信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31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