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职业院校共青团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研究与实践的可持续性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和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建设优秀先进的校园文化,而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呈现方式就是校园文化活动。由此可见,创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分析职业院校共青团创建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可持续性的实践途径。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共青团;校园文化;品牌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292-02
   一、职业院校共青团创建文化品牌活动的需求和特点
   职业院校共青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品牌文化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娱乐需求,也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同时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引起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共鸣。包含着深刻道德修养、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和科技含量的文化品牌活动,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提升其审美品位,促进学生逐渐形成成熟的心智。因此,职业院校共青团所创建的文化品牌活动可以说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品格、能力、审美品位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手段。职业院校共青团必须创建具有鲜活生命力、丰富内涵的文化品牌活动,以此来切实保障促进青年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它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在文化品牌活动创建上的特殊性,要想打造一个良好的文化品牌活动,无疑需要注重文化活动的内涵,再通过文化品牌活动的创建,实现双赢,既能够增强职业院校共青团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又能够创建独特的校园文化。
   职业院校共青团创建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应该具备以下几点内容:一是能够体现校园精神,将校园精神作为文化创建的核心,通过品牌文化将校园精神丰富和深化,并进行进一步传播;二是在文化活动创建过程当中融入职业院校共青团的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期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建设使命等融入校园文化当中,渗透进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当中,以此来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是创建的校园活动应该具有时代性,体现时代的特征,融入新时代的健康能量和积极的潮流思想及时代需求。丰富品牌文化内涵,让校园文化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助其成长、成才;最后,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必须要以育人为根本,尤其是要与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相结合,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职业院校共青团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可持续实践路径
   文化品牌活动的创立实质是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当中总结、提取出具有校本特色的文化活动,经过全新塑造和经营对其进行包装宣传和推广,创建成校本文化品牌,使其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实现既有娱乐性,又有教育性,广受欢迎的校园文化。价值、文化和个性是一个品牌可以经久不衰的核心,同时也是品牌确立的基础。在职业院校文化品牌创建中,我们应该从职业院校共青团文化品牌创建的基础出发,抓住价值、文化和个性几个核心要素,逐渐形成品牌文化,让文化活动保存持续影响力,以下是实现品牌文化持续性影响力的途径。
   (一)抓住学生需求,提高受众的品牌归属感
   在创建文化活动品牌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文化需求,对受众进行精准的定位,改变原有文化活动命令形式、布置任务的形式,以学生的想法、学生的需求为活动开展的依据。同时,在活动中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的特长、能力和认知能够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文化活动,并将自己的才能进行展示,为每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文化活动能够受到学生的精神认同,从而提高品牌的归属感。
   基于此,在創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时,首先要充分地进行调研和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意愿。其次,要明确品牌的定位和价值,以学生意愿为基础,对品牌的文化和目标进行研讨,确定具体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最后,活动的组织开展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评议调查,以锻炼学生能力为目的,扩大学生的参与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建立起品牌归属感。
   (二)抓住价值,彰显活动主题和内容
   价值是品牌的核心,而品牌活动内容和主题是价值体现的基本方式。所以一个可以称之为品牌的文化活动,必须要有好的主题和内容,并且该内容和主题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对职业院校品牌文化的创建,其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育人功能为基础的品牌建设上,文化活动的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发展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基本要求就是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与文化品牌活动相结合,通过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营造活泼向上的学习活动氛围,让职业院校学生能够在各类文化活动中获得身心成长与素质提升,提高其对品牌活动的认同感。
   职业院校共青团开展活动的重要主题之一是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和鉴赏能力,这个主题在学校教育当中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其中,学校为丰富和充实学生的课余时光,组织话剧社团、音乐社团、舞蹈社团等学生社团,开展一系列文艺联欢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在这些活动中冠以职业院校特有的文化特色,逐渐形成校本文化品牌活动。所以在职业院校共青团活动创建中,创立品牌文化必须要明确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在活动中要体现学生对活动的文化和情感认同,以此来创建品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使品牌具有持续的吸引力。
   (三)积极创新,打造文化品牌新载体
   创新是品牌文化拥有源源不断的活力的重要因素,所以职业院校共青团在创建校园文化品牌时,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内容、形式、阵地等多各方面的创新,才能够使文化品牌具有可持续性。职业院校共青团应该及时关注和把握学生的动态,运用创新的方法、领先的技术和超前的思维,打造良好的文化品牌活动。具有活力的文化品牌活动,是提高品牌持续性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而品牌的活力在于能否满足日益变化的受众需要,而实现这一点的手段是进行创新,让文化活动品牌具有时代特点和先   進性。
   职业院校共青团活动的创建也应该进行不断的创新。创建良好、有效的文化活动载体和平台,将时代因素、教育新理念、文化新理念融入活动中,科学地规划和安排校园文体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和策划,使学生开拓思维,自主参与规划,搭建可以展示学生才能的平台、创造学生锻炼的机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校园文体活动实现时代性、丰富性和广泛性的有机统一,从而使文化活动具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和生命力。
   (四)突出品牌个性,建立品牌形象识别系统
   品牌文化所呈现的个性风格是其存在差异化的重要原因,品牌个性是其生命力的体现。所以,拥有个性化的品牌,才能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从而受到青睐和欢迎。在校园文化活动创建中,文化活动如果仅是表面热闹,实际却无法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就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所以为了打造文化品牌活动,使其具有持续的影响力,实现品牌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职业院校共青团必须创建个性化的品牌,充分地考虑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专业背景等不同情况,建立独特的品牌活动,彰显品牌个性。
   首先,创建自己的品牌基础,逐渐地实现品牌个性化。建立识别系统,通过设计品牌特有的符号、宣传文化理念,强化品牌的感官形象和风格。职业院校共青团在活动开办时,还要注意进行品牌的宣传和包装,为学生传递一个良好的印象。学校必须积极地开发“新媒体”载体及平台,打造品牌宣传阵地,做好品牌宣传,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这里不容忽视的是,在品牌宣传中应该注重对品牌符号和感官形象等方面的运用,使这些形象和代表性的符号逐渐成为品牌的识别系统,让品牌具有更强的延
  续性。
   (五)注重文化传承,扩大品牌内涵和影响力
   品牌文化是长时间文化活动经营和沉淀的结果,经过长时间的活动开展,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活动。因此,职业院校共青团在创建文体活动时,应该注意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重文化的影响力,将文化中的精髓与校园活动进行深入融合,增强活动品牌的内涵,从而提升学生对文化活动的体验,突出学生对美的创造和表现增强品牌影响力。
   职业院校共青团创建的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同时,职业院校共青团通过活动形式,能够吸引和凝聚更多的学生青年。所以在品牌活动的创建过程中,有必要传承学校共青团的先进文化理念,传承国家的优秀文化,充分地将优秀文化融入品牌实践。尤其是以开展文化活动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发挥文化活动的美育功能,让校园品牌文化成为本校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成为其综合素质发展的良好催化剂,发挥品牌文化的价值,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职业院校共青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和作用,在新时期校园管理工作中,审时度势,引入先进理念和思想,积极创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文化活动,创造具有特色和底蕴的优秀校园文化品牌,是职业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广大师生共同的期待。
   参考文献:
   [1]李飞.民办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SWOT探究[J].品牌研究,2019-03-08.
   [2]赵闯.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研究[J].现代交际,2019(2):8-9.
   [3]杨阔,钟心悦,刘清清.基于VR技术的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推广研究:以阿坝师范学院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8,4(20):26-29.
   [4]吴舒婷,张静娴,魏思雄,等.自媒体时代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品牌: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穆风sdpt”公众号的建设与运营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6(3):49-54.
   [5]崔雨.基于核心素养的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探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3):246-249.
  编辑 李 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39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