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以生为本理念的实然与应然审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大学之大,不在于其面积、高楼,而在于其以学生为本的价值使然,其根本价值诉求是人性回归,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当前高校高等性异化、管理内卷化、发展单向化、教学浅层化背离了这一人本理念。必须把以生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坚守立德树人、强化服务育人、回归教书育人、价值指向完人。
关键词 以生为本 人性回归 实然 应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追溯大学根源,大学的雏形源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而聘请教师施教,体现的是“学生治校”。后来随着高深知识的发展和外部条件的变化,治校“权力”由学生转移向教师,但不管怎么转变,学生的地位没有变,“大学要么指学生而言,要么指学科而言”学生是学校存在的根本。
1当前高校以生为本的实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的发展依附于政治经济,在个性的张扬和兴趣的培养方面空间狭小,重物轻人和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司空见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成为空洞的口号。
1.1高等性异化
在近一千年的发展中,大学的职能虽逐渐多样化,但培养人才始终占据一切工作的中心,这是大学永远的底色。由于多年快速增长,大学积累了许多矛盾:不正之风盛行、一些大学热衷于更名、升格、综合和排名“四风”,评价一所学校,是看有多大面积、多少的专业、博士点与硕士点有多少等,沦为急迎合社会、官僚主义、商业化运营等的代言词,失去大学该有的风范和理性。
1.2管理内卷化
“内卷化”由人类学家戈登威泽提出,是指一种社会文化模式达到一种阶段后再难以有突破,没有任何实质改观,内部不断复杂。学生发展的“内卷化”是指学生被囿于各种规章制度的束缚,而这些规则看似符合现代化教育理念,其实没有创新意味,只是为了控制学生而编制的条条框框,在制作这些规矩的同时就相当于一个工具从流水线上生产下来。在学生管理中,学生被视为管理的对象,贴上被管理者标签,人为关怀缺失,学生“生存”的空间受到挤压。
1.3发展单向化
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问题,克服片面化的教育模式带来的弊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宽口径复合型时代新人。不可否认,这次具有本土特色的通识教育是教育本质的一次理性回归,但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识教育的地位正在被弱化和异化,走知识传授的老路,通识课程简单的拼盘相加,附设于选修课和公共课,在教学中过早的专业化,造就许多“单向度的人”。
1.4教学浅层化
虽然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持续了很多年,但“最后一公里”的实践层面仍然不彻底。首先是对教学不够重视,没有明确的目标,教师依照书本的知识开讲,照本宣科,“水课”居多,缺少“金课”;其次是教学方法陈旧,课堂仍旧是教师是主场,教师教、学生听,互动少,启发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应用有限;再次是课程设计缺少个性化,所有学生适应教师一人的教学模式,个性被磨灭。
2以生为本的应然选择
“大学是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组织,这不仅是大学必须反应以人的素质改善、提高、发展为活动宗旨的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更是大学要教人做人、对社会负责的使命价值提出的要求。”因此,必须把学生的发展置于高校一切工作的中心。
2.1坚守立德树人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首要的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放弃或不重视人才培养,大学将会变质以致失去存在的必要。我国的人才培养规格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守立德树人,激发学生的智性力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一生的基础。同时,大学育人有自己的内在使然,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合理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但不能落入俗套,丧失“高等性”。
2.2强化服务育人
“事实证明,根本不是学生或其他任何人,而是时代本身和当前全世界的教育现状正在再次迫使大学要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为学生服务。”,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高校也呈现出学生对美好学习、美丽未来的需要与高校服务之间的矛盾。学生已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对高校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树立服务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利益做事。
2.3回歸教书育人
教学作为培养人才最直接的方式,是大学最原始的职能,在众多职能中处于首要地位。因此,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行为模式,重视学生在课程中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个别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人学生通过教学体会到成长体验。通过各种启发、情景式、探究式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体会到“高峰体验”,让每个学生都活得很有激情。
2.4价值指向完人
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智慧德行,使学生身心健全、和谐发展,成为完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专业主义充斥课堂的今天,高校更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如此,学生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完人。
参考文献
[1] 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顾建新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0.
[2] 苏启敏.学生评价的民主意蕴[J].教育研究,2010(02).
[3] 翟振元.立德树人:大学理性的回归[N].光明日报,2014-08-19.
[4] 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0.
[5]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62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