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译外人才培养探索中国文学海外传播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意义重大,目前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关注度还不高。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汉译外。汉译外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关注,如何培养足够数量的合格的本土汉译外人才,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当前汉译外人才极度短缺,汉译外人才培养中存在种种问题与不足,可以采取一些有效对策来加以改进。此外,还要探索一些适当的路径来推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
关键词:汉译外 人才培养 中国文学 海外传播 路径
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各种文化和谐共生,中国走向世界已是大势所趋。随着我国经济大国地位在全世界的确立,如何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加强文化的对外开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已被列入国家战略,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强国建设不可回避的重大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将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面。基于当前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现状,应该改进汉译外人才并探索其他适当的路径。
一、汉译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汉译外人才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然而,很多人还不能正确理解翻泽工作,还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汉译外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缺乏对翻译人才选拔的有效机制
到目前为止,我国对翻译从业人员还没有设置严格的准入门槛,任何人都可以搞翻译。原国家人事部自2003年起开始推出“翻译资格(水平)考试”,但是这一考试并没有在翻译行业内起到准入门槛的作用,无法建立严格、清晰的程序和遴选标准。这使得整个翻译市场一片混乱,大量低素质、不合格的翻译人员充斥其中。
(二)缺乏对翻译规范和翻译行业的认知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之所以遭遇重重障碍,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没有准确地把握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中的各个环节,未能开拓多元化的海外流通渠道,缺乏版权代理人意识。中国的文学作品大多通过学术出版社出版,被归在专业化、学术化的小众类别,很难进入海外主流出版渠道,无法得到海外普通读者的认同。此外,译者应尊重、遵守翻译规范和流程。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和翻译行业准则,高校汉译外人才培养忽视翻译规范和流程,译者的翻译工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大多没有遵守基本翻译道德,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对海外读者的接受心理和阅读趣味考虑不够
中国文学要在海外产生影响力,就要考虑海外读者的接受心理和阅读趣味。杨宪益坦言,他和妻子合作翻译的《红楼梦》不够灵活,太死板,偏于直译,是一个逐字对照的译本。而《红楼梦》的另一译者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思采取完全不同的翻译策略,比杨宪益夫妇更有创造性,他用更容易被西方读者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展示了这一中国文学经典。在海外的销路和影响方面,杨泽本远远比不上霍克思泽本,原因在于杨译本忽视了目标读者的接受,缺乏文学美感,很难被认可。
(四)对于翻译工具不够重视
在当今时代,计算机辅助工具、电子资源、网络对译者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从事汉译外工作时,运用这些翻译工具可以提高翻译的质量、效率和速度。然而,在当前的汉译外人才培养中,对这些专业性工具的价值认识不足,应用还远远没有普及,鲜有引入各种软件工具、网络资源和数据库,翻译测试仍是传统的手写答题,直接导致汉译外人才培养无法保持高效进行,更遑论与时俱进了。
二、改进汉译外人才培养的对策
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关键就在于能否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汉译外人才,构建良好的中外文化交流环境。针对汉译外人才培养中的各种问题与不足,我们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及时调整策略,在一些方面加以改进。
(一)加强中外译者的互动与合作
海外翻译家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在汉译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帮助中国本土译者提高翻译质量,近年来为此而举办了不少活动。比如,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文学翻译中心、英国艺术委员会等机构合作,由英国企鹅集团与中国凤凰出版集团联合举办了文学翻译研讨班,邀请了蓝诗玲、杜博妮和葛浩文等海外著名翻译家,以及毕飞宇、阎连科等国内著名作家,与中国译者探讨交流,分析文学翻译实例,本土译者从中获益良多。这类活动可以大规模举办,范围可以更广一些。还可以由政府、民间等多种渠道举办汉译外交流和研讨活动,使本土译者得以向海外翻译家学习、切磋。
(二)引导译者关注译介各环节
将中国文学译介到海外,涉及作者、译者、读者、经纪人、出版商、版权代理商等各个环节。因此必须引导中国本土译者了解并参与到泽介、出版、推广的各个环节之中,了解海外出版机构、研究者以及读者的接受情况,及时解决译本在海外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对译介策略进行适当调整。但是,调整译介策略并不意味着完全迎合国外的价值取向,而是要关注中国文学在海外接受的效果。译者既要忠实于原著,保留中國文学中的民族性、陌生感、文化特征、审美方式,又要适应国外的审美习惯和接受心理。因此,译者应采取变通的翻译策略,努力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使译本易于为国外读者所接受,让国外读者能够领略中国文学独特的魅力,使译本在接受语境中得到认可,使中国文学原著的生命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展,这样才能让中国文学真正地在海外传播,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有应有的位置。
(三)建立健全翻译考核、认证与评估制度
目前的翻译从业人员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遴选出合格的汉译外人才有赖于建立健全翻译考核、认证与评估制度。可以将“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上海外语口译考试”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进行对接,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与认证体系,考察各种翻译能力。可以把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作为翻译硕士专业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还可以让各类翻译行业协会从行业要求来检测翻译人员的各项翻译能力要素。考核和评估的重点是从整体上检验译文是否传递了原文的内容,是否能让目标读者获得顺畅自然的阅读感受。此外,还应当考察译者的数据库、翻译软件等运用能力,全面考察译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四)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培养汉译外人才
汉译外人才培养不能仅仅依赖政府和高等院校,还应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民间翻译爱好者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比如“纸上共和国”就是由海内外业余翻译人士建立的网络社区,凭着自己特殊的优势推动了汉译外人才培养。社会上的外语培训机构、翻译培训机构等在汉译外人才培养方面也是功不可没。此外,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世界汉语大会”“中国文学年”等文化活动,学习、研究中文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海外中国文学家的队伍进一步壮大,海外中国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海外资源已成为汉译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值得一提的还有海外华人,他们熟悉两种语言,从事汉译外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在政府与高校之外挖掘、扶植、引导对汉泽外人才培养有益的积极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各种资源汇聚一处,共同推动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
此外,还应该改善翻译课程体系,有效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翻译素养和翻译能力。随着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上升为国家战略,汉译外人才培养成为翻译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命题,设置系统化、多元化的翻译课程体系成为其中的关键环节。
三、中国文学海外传播路径
汉译外人才培养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仅仅依靠改进与加强汉译外人才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探索有利于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其他路径。当前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可供选择的路径以下几种。
一是增强文学衍生品开发能力。中文在世界上的使用范围很有限,与英语的使用范围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应选择全媒体传播,即图书、刊物、报纸、影视、网络等多元媒体共同参与。通过影视带动使图书获得更多销量,引起读者更多关注,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一种手段。比如,电影《红高粱》为莫言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的电影促进了余华在世界上的走红。莫言、余华、苏童等很多中国当代作家是通过影视第一次引起世界关注的。在国内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作家郭小橹在海外的知名度却远远超过了国内的一些知名作家,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她的电影创作。郭小橹导演的电影《你的鱼今天怎么样》和《中国姑娘》获得国际大奖,影视推动文学作品的传播再次在郭小橹身上得到了体现。增强了中国文学衍生品开发力度,组织各方力量投入其中,这是一条中国文学获得世界影响力的有效路径。
二是加强中国文学的网络传播。在当前信息爆炸与网络科技的全球化时代,网络已成为读者了解和接触别国文学的“第一站”,通过网络传播文学收效巨大而且成本较低。但中国当代文学的网络传播十分落后,国内主流出版机构大部分都不能实现网上销售业务,而国外著名出版社都能实现网上直销。在facebook等社交平台上有关中国作家的作品来自中国主流机构有计划、有组织的推广、营销活动十分罕见。网络购书便捷、便宜,很多电商的图书销售业绩都超过实体书店,网络售书前景广阔,电商在中国文学出版拓展国际市场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电商可以建立中外合资出版公司并在国外注资出版企业,以构建一种互联网出版生产链,作家也可以直接与电商签署版权合同。知名电商京东集团与出版社密切合作,打造自有图书品牌;当当也与作家蒋一谈签约,推出单篇电子书;豆瓣阅读成为作家发表作品的重要平台。这是电商和出版商拓展世界市场业务的实践案例。
三是加强中国文学批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话语权是中国文学世界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中国文学批评海外传播,可以使越来越多的海外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从而大大推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因此,要在中国文学批评的输出上下功夫。可以将中国批评家的著述在海外翻译出版,还可以将文学批评从精英阶层扩展到大众读者中去,以海外普通读者为主体,改变文学批评大多以海外专业学者为读者的局面,国内的批评家应针对海外普通读者编写一些批评作品,有意识地进行对外文学批评。何明星认为,中国文学批评学术期刊已经在海外初步具备一定影响力,完全可以与海外专业的中国文学评论期刊相媲美。比如,国内权威的中国文学期刊《文学评论》在全世界的馆藏数量是216家,美国专门研究中国文学的期刊《中国文学》全世界馆藏数量为242家。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使用范围之间的差距,很显然美国的《中国文学》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要高于中国的《文学评论》。由此看来,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就要在主导中国文学批评的话语权方面下功夫,建设中国文学批评的国际化队伍。
四是建立版权代理人机制。版权代理人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版权代理人,又叫版权经纪人,是连接作者和出版商的中介。文学作品版权代理人负责处理作者版权相关事务,包括寻找合适的出版社、洽谈合约、宣传推广等,同时办理海外版权、影视版权、衍生权利的授权事宜,这样作家就能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节省精力和时间,可以专心创作。目前,西方国家图书市场中绝大部分图书出版是由版权代理人办理的,通过版权代理人将作品推向市场,已成为作家和出版商的共识。而许多中国作家还没有专业的版权代理人,这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一大制约因素。一些中国作家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作家池莉认为,作品需要进入社会,经过出版和发行,作家要得到报酬,还要防止盗版,这就需要经纪人去料理。莫言也在2013年宣布女儿管笑笑是自己的经纪人。中国作家应充分认识到版权代理的重要性,顺应市场机制,选择具有国际视野的版权代理人。培养国际水平的版权代理人迫在眉睫,可以设立专门的版权代理人培训班或培训机构,也可以从高校相关专业中选拔人才到海外出版社深造、实习,还可以挖掘海外版权代理人。这种挖掘并不是将一个海外版权代理人引进到中国来工作,而是加强与国外的版权代理人沟通,这其实是一种互动性的引进行为,在向海外推出中国文学作品时,所有版权输出事宜均由从海外引进的版权代理人来处理。他们熟悉海外的图书市场,对当地文化、读者、出版商、发行渠道有着深入的了解。另外,他们还能帮助中国作家适当调整作品的内容与写作风格,以适應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
五是发挥书展对版权输出的重要作用。国际书展可以大大促进中国文学的对外推介,国内出版界应高度重视这一有效路径。中国在参加国际书展时应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风采,还要举办我们自己的国际性书展来吸引世界各国的出版商。为此,中国出版界在展台设计和活动安排方面要吸收世界一流书展的成功经验,从整体上展现出中国的文化魅力,凸显出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元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是中国出版界打造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图书展览会,得到了海内外出版界的普遍认同。中国出版界应以此为新的起点,瞄准国际市场,在书展的设计理念以及营销和推介手段等方面与国际接轨,使我们自己的书展能与伦敦书展、法兰克福书展等世界一流书展相媲美。
参考文献:
[1]杨宪益.杨宪益对话集:从《离骚》开始,翻译整个中国[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4.
[2]宋平.电商能否取代出版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6-06( 11)
[3]何明星.中国文学出版拓展世界市场的道路与选择[J].出版广角,2014 (7):19.
[4]刘丹.版权代理人与“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以《解密》英译本版权输出为例[J]中国版权,2016(6):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63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