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漂泊者的哀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白先勇的小说《谪仙记》中的李彤是一个投射了他本人影子的一个小说人物,是许多失去“根”却不愿顺从的海外游子的代表。她很骄傲,不愿意去顺从,很多时候我觉得李彤就像一团火焰,挣扎着将自己燃烧,但最后依旧逃不过变成黑暗的灰烬。在小说中,作者反复提及“红色”,它是李彤着衣的主色调,但是在最后李彤快要自杀时,我们却发现她此时的着衣色调变成了黑白这样的冷色调,其实李彤着衣颜色的变化也暗含着她命运的变化。
关键词 挣扎 任性 红色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谪仙记》是台湾作家白先勇的小说集《纽约客》中的一篇。小说从王慧芬的丈夫——陈寅的视角来展开,通过种种的情节拼凑将焦点集中投射到李彤身上。小说中李彤是一位世家小姐“李彤家里最有钱,李彤的父亲官做的最大”“李彤是独生女,他的父母从小把她捧在掌上长大”刚到威士礼的时候,“连那些美国的富家女都让她压倒了”,她被评为“五月皇后”,约她出游的男子不计其数。但是不久由于国内战事爆发,李彤一家从上海逃出来,乘坐太平轮到台湾,不幸在轮船中途出了事,父母死了,家当也全部淹没,李彤从此失去了亲人和财富的支持。她就像“谪仙”一般,从云端跌落,她绝食、变得沉默,虽然在毕业之前她又恢复了往日的谈笑,但是大家都觉得她变得不讨人喜欢了。
遭受“父母死亡,财产尽失”打击的李彤,独自在美国生活,虽然也有其他几个姐妹的陪伴,但是她们都无法真正理解她内心的苦痛。李彤和祖国的关系就在父母罹难的那一刻就全断了,此时的她就像一颗无根的草一般。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两种选择:其一是顺应,就像和李彤一起出国的其他三个姐妹一样,在美国结婚生子,消极但是努力地去接受和顺应新的环境和文化;另一种则是反抗,试图通过个人的挣扎去反抗命运。李彤无疑选择了第二种。
李彤是一个很倔强、很骄傲的女性,从小生活条件的优越,使她在骨子里多了一份傲气,她曾喜欢一个叫王珏的男生,但她表面上总是淡淡的,一下子不愿迁就,所以就没和他好起来。所以,我们也就很自然地意识到在父母双双罹难之后,李彤也是绝不愿意将就着去顺从时代和命运的安排,她无疑会倔强地去反抗和斗争。这种斗争首先表现在身体上“李彤得知消息时在医院里躺了一个多月,她不肯吃东西,医生把她绑起来,天天打葡萄糖和盐水针”,进而发展到心灵上,在旁人的眼中,她开始变得不再讨人喜欢了,越来越任性。当周大庆叫好香槟之后,李彤毫不客气的地说最讨厌香槟这种不烈的酒,然后一口气喝了五六杯的manhattan;在和周大庆跳恰恰时,她仰起头,垂着眼,眉頭皱起,身子急切的左右摆动,不由己的痛苦的舞动着,舞得要解体了一般;在赌马时,她当时的男伴邓茂昌是个跑马专家,他让所有人都压一头一定中标的马,可是李彤却偏要压一头冷门的马。这一切行为在其他人看来是一种极度任性的行为,而对于李彤来说确实一种自我掩饰、自我抗争的方式,她竭力想挣脱命运的束缚。然而,最终它感到了极度的疲倦,当王慧芬在搬进新房子的第一个周末大宴宾客的时候,李彤一反常态,在打了几盘扑克之后就离开了桌子,一人独自走到房内,在一张乘凉的藤椅上睡着了,她半仰着面,头却差不多歪跌倒右肩上来了,两只手挂在扶手上,几根修长的手指好像脱了节一般,十分疲软的悬着。这里其实是作者为文末李彤自杀埋下的一处伏笔。从前她任性、别扭地去挣扎,因为她还能看到一丝希望,“生的本能”还是大过“死的本能”(死的本能即指以破坏自己的攻击本能,它的终极目标是毁灭生命的状态):在赌马时压冷门,并在赛马过程中绷着喊着,满面涨得通红;在偶然一次冷门的马胜利了,李彤就说这是她一生最得意的一件事情了。她仍然倔强地希望着凭着一己的力量去改变既定的命运。可是,渐渐地,她发现这种挣扎是无用的,她越来越疲惫,精神上也越来越空虚,却依然无法挣脱命运之网,于是,她放弃了,此时“死的本能”渐渐占了优势。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最美的东西撕碎给别人看”,我想李彤整个的生命的发展历程无疑是契合这一说法的。小说通过陈寅的视角,去对李彤的美进行描述“她着实美得惊人。像一轮骤从海里跳出来的太阳,周身一道道的光芒都是扎得人眼睛发疼。李彤的身材十分高挑,五官轮廓都异常飞扬显突,一双炯炯露光的眼睛,一闪便把人罩住了”“我那位十分美丽的新娘和李彤站在一起却被李彤那片艳光很专横的盖过去了。”白先勇将这样一位美丽的东方女子在文末推向死亡的毁灭之中,这无疑是给人很强的震撼效果,使悲剧的意蕴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给人更强的精神上的打击,同时也能更加激起人们对当时一代去海外游学的国人的思考。
在小说中,李彤是“中国”的代表,“红色”是她衣着的主色调,这显然是作者的刻意为之。纵观全文,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发现,红色这一基本色调在不同场合和心境的变化下也是有所改变,直至演变成最后的黑色。在王慧芬的婚礼上,李彤穿了一袭银白底子飘满了枫叶的闪光缎子旗袍,那些枫叶全有巴掌大,红得像一球球火焰一般;在和周大庆见面的时候,她穿了一袭云红纱的晚礼服;在赌马场上,她穿了一条紫红色的短裤;在王慧芬的乔迁之喜上,她穿了一袭绛红色的长裙,在灯光下,颜色陈暗,好像裹着一张褪了色的旧绒毯似的;最后一次见到李彤,她坐在敞篷车中,头上系了一块黑色的大头巾。从鲜艳的亮红色到紫红再到暗淡的绛红色最后到黑色,红的程度在一点点的下降,最后甚至于是黑色。“红色”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是中国的一种象征,同时也是活力的代表,所以李彤衣服颜色的变化也是作者在暗示我们李彤那种反抗的活力正在逐渐消失,以及中国文化在西方游子的心目中日式渐微。最终李彤跳水自杀,彻底割断了这条“根”。李彤的死不仅仅只是个体生命的一种消亡,更重要的是反应出了在外的游子内心的一种孤寂和无所依托。
参考文献
[1] 白先勇.白先勇短篇小说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2]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作品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 白先勇.故事新说:我与台大的文学因缘及创作历程[J].中外文学,2001,3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78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