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职业院校艺术类设计课程存在着与市场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滞后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学生技能训练不足,跟不上企业用人需求变化的弊端。本文就开发适应创意文化产业工作岗位的“工作室”项目课程,项目教学的开展、课程模式的运行进行探讨。
  关键词:“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分工越来越专精,专业化技能的完备也逐步成为行业企业对艺术类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当前职业院校艺术类设计课程存在着与市场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滞后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学生技能训练不足,与企业用人需求脱节的弊端。开发适应创意文化产业工作岗位的课程,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创新教学内容,培养多元、灵活、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以“工作室”制教学为载体,构建项目课程,开展个性化教学活动,不失为艺术设计类课程创新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
  1 “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内涵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专业特点就是创造活动与实践,以实操为主,是设计者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1]。“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聚合式教学模式,项目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实行课程的綜合化和模块化,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引领下,树立“学习即工作, 工作即学习”的理念,在工作过程中自主制定计划,自主开展学习探究活动,独立构建自己的行动知识和行动能力,促进隐性知识的形成[2]。这种教学模式正契合了艺术类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在课程构建中建立细化专业方向的工作室,在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设置“工作室” 课程项目包教学,使人才培养具职业的针对性和适岗性,完成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实现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
  2 “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模式构建
  2.1 “工作室”制整体课程模式思路
  根据行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化要求,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不同方向的“工作室”,通过“工作室”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设置学生进入“工作室”的准入模式。“工作室”实施项目化教学,把“课堂”搬到“工作室”,学生掌握专业必备知识的同时,朝专业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实现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有效对接,扎实推进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每个方向的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学生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设计有递进难度等级的不同项目来弥补学生个体差异而导致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以使承接同一方向化课程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能力高低和学习兴趣,选择相应的项目学习实现个性化教学。
  2.2 基于岗位需求,开发工作室项目课程包
  对接核心能力,提炼工作任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室项目课程包。通过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老师,进行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提炼用以组织课程所需的工作任务,明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邀请企业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协同参与,根据创意文化产业的特点,职业岗位的要求,对完成工作项目所需能力进行分类,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在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模拟项目+生产性项目+企业真实项目”的“工作室” 项目课程包。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开发工作室项目课程。参照设计师岗位工作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对接岗位技能,将设计师专业关键技能,融入“工作室”教学内容中,实现教学与工作任务、“工作室”与实训场所的互通对接。
  2.3 基于工作任务,开展项目导向的教学方式
  通过到行业企业深入调研,动态掌握企业对岗位技能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开发的“工作室”项目课程包,调整原有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校内“工作室”为主课堂,相关企业实训基地为补充,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课程包以企业的岗位工作内容为根本,在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教学项目,将设计师岗位核心能力培养导入到项目课程中。教学方式以项目为主,设计模拟项目、生产性项目、企业真实项目的递进式训练,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联动交替进行项目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团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使学生专业能力与协作能力得于更大程度提升。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紧扣平面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注重平面设计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模拟项目训练岗位基础技能后,加入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与合作企业联手进行设计师岗位工作任务项目训练,并从有合作协议的校外企业、设计公司获得实战项目制作,形成校企联动教学系统,提升学生参与实际工作项目训练的实战能力。
  3 “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模式运行
  3.1 三段式阶段培养的“工作室”制课程实施模式
  高职艺术设计类“工作室”制课程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采取三段式递进完成的人才培养:第一学年为储备专业基础技能阶段,掌握专业初级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第二学年为提升专业核心技能阶段,进入“工作室”学习相关设计师职业岗位对口的专业项目课程。通过“工作室”递进层次的工作任务项目实训,掌握设计师岗位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核心能力;第三学年为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在“工作室”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进一步拓展专业技能,并取得相关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该模式充分考虑了在学生掌握专业必备知识的同时,实现学生朝专业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满足创意文化企业用人的需求。
  3.2 双师型师资的“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团队
  校企共建模式利于促进教学与课程体系建设,利于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利于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3]。要满足“工作室”制课程教学的要求,将课程体系发挥到最大效果,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引企业设计师进工作室,实施“教师+企业设计师”互动教学的工作室专兼教师合作机制。以专业带头人,“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为主力军,联手相关企业一线的行业专家组成团队带领学生完成工作室项目,实现校企交替互动教学,培养学生实战能力。建立教师每年到企业顶岗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培养实践教学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同时引入企业中掌握设计前沿资讯富有经验的设计师进入工作室指导教学,建设符合“工作室”教学模式、校企联动的专业教学团队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适用性,通过“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构建,改变了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学内容滞后,行业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不能及时增补应用到教学中的旧有课堂教学模式的短板。“工作室”制项目课程以实际项目为导向开展个案教学,既有独立的研究方向,又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具有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可选择性等特征[4]。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不同、学习能力高低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符合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提升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志港.艺术设计类专业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沈阳工学院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10):141-143.
  [2] 吴玉红.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实践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1(4):109-111.
  [3] 夏敏燕,张新月,杨晓扬.基于能力本位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设计,2018(05):62-63.
  [4] 周惠林.关于“工作室制”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J].艺术设计研究,2012(S1):126-128.
  作者简介:宋丽梅(1975—),女,贵州人,本科,专职教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美术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2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