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传承的黑龙江朝鲜族民间音乐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民间音乐是黑龙江朝鲜族民间文化的代表性内容,充分体现了朝鲜民族的悠久历史、审美理想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与意义,而教育传承则是黑龙江朝鲜族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手段。文章从此出发,从教育传承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黑龙江朝鲜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方法,包括融入专业课程教育、设置音乐研究机构、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编写校本音乐教材等。
关键词:黑龙江朝鲜族;民间音乐;教育传承
朝鲜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朝鲜族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一带,尤以吉林居多。黑龙江同样是朝鲜族的重要聚居省份,45.4万的朝鲜族同胞聚居于此,占全国朝鲜族人口比重的23.6%。黑龙江朝鲜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既有民族特点,又有区域色彩的民族文化,最为典型的便是民间音乐。黑龙江朝鲜族民间音乐主要分为雅乐、民俗音乐、宗教音乐三大类,具有结构严谨、旋律优美流畅的特点,是黑龙江朝鲜族文化的代表样式,传承、保护、发展好黑龙江朝鲜族民间音乐是维护区域文化多样、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必然要求。
1 融入专业课程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指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一条组织性强、可控性高的传承路径,继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目标,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课程教育的融合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对高等院校而言,课程教育教学活动以专业为基础开展,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黑龙江在朝鲜族民间音乐的教育传承中,必须以专业选择为基础,从现有的高校专业框架中,选择与朝鲜族民间音乐相关的专业,在其中融入朝鲜族民间音乐的内容,丰富教育教学内容的同时,实现朝鲜族民间音乐传承的目标。
2 设置音乐研究机构
科学研究是黑龙江朝鲜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前提工作,借助科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充分把握黑龙江朝鲜族民间音乐的艺术特点与价值,对提升传承方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黑龙江高校要有效利用自身的研究资源,设置专门的朝鲜族音乐研究机构,为朝鲜族民间音乐传承打好基础。首先,開展深入的采风工作。黑龙江相关院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学生深入到朝鲜族聚居的乡村进行民间音乐采风,借助实地调查、访谈调查等方法,获取民间音乐资源,比如曲谱、乐谱等,全方位掌握黑龙江朝鲜族民间音乐的分布概况与艺术特征;其次,深入进行研究工作。高校音乐研究机构需要从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两个角度来进行研究,发掘黑龙江朝鲜族民间音乐独特的审美内容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在宗教音乐的研究中,要从宗教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角度进行审视。
3 开展学生社团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显性教育传承,多借助课程教学来完成,第二种则是隐性教育传承,以校园文化活动等为传承载体。相比于显性传承而言,隐性传承更受学生的喜爱,传承效果也更加显著。因此,黑龙江各高校需要重视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借助多样、丰富的社团活动来实现朝鲜族民间音乐传承的目标。首先,引导学生建立朝鲜族民间音乐社团。高校需要以校内朝鲜族学生为主体,推动朝鲜族民间音乐社团的发展,为民间音乐的传承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民间音乐活动。高校要合理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平台,为朝鲜族民间音乐的表演创造良好的条件。因而,在高校文化艺术活动的演出中,需要重视朝鲜族民间音乐的表演,让更多的学生欣赏到朝鲜族民间音乐独特的魅力。
4 编写校本音乐教材
教材不仅是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凭借,也是教育传承的主要依靠。系统、全面且针对性强的教材,能够有效提升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价值。因此,黑龙江朝鲜族民间音乐在教育传承中要高度重视教材编写的作用与意义,充分发挥教材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作用。首先,就高等教育而言,高校要加强校本资源的建设,一方面,将黑龙江朝鲜族民间音乐纳入音乐专业教育中,编写专业性高、理论性强、学术价值丰富的校本教材,使黑龙江民族音乐课程成为音乐专业教育的重要课程,另一方面则要通识课程中朝鲜族历史文化教材的编撰,将黑龙江民间音乐融入通识教育中,提升黑龙江朝鲜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力;其次,就高中教育乃至基础教育而言,黑龙江要重视区域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在中小学生音乐教材的编纂中增加黑龙江朝鲜族民间音乐的内容,比如朝鲜族的杂歌、玄琴等,如此,既能有效丰富中小学生音乐学习的内容,也能为黑龙江朝鲜族民间音乐传承开辟一条稳定的传承道路。
5 结语
教育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方式,且与一般的传承方式相比,教育传承具有专业性、稳定性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效果。因此,高校要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在朝鲜族民间音乐传承中的价值,采取好有效的手段,推进教育事业与文化遗产传承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许航琪.黑龙江朝鲜族分类艺术特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2] 张丽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J].边疆与经济文化,2012(01):81-82.
[3] 张志贤.通过学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J].剧影月报,2008(06):119-121.
作者简介:郭琳(1990—),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戏剧专业,初级职称,研究方向:表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22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