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场的工科生非技术能力培养探索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工科生非技术能力是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内容,也是工科毕业生职场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讨论非技术能力对工科毕业生职场发展的影响,得出非技术能力是其职业发展的关键;并通过分析目前高校工科生在非技术能力方面培养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新时期,工科生非技术能力的培养途径;最后认为专业技术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高、处理协调能力突出、创新思维敏捷等综合能力的工科技术人才培养需要个人、高校、社会及家庭的共同努力。
[关 键 词] 非技术能力;工程认证;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50-02
《华盛顿协议》采用“以成果输出为导向”的认证标准,更加强调教育的“产出”质量,其规定了 12项毕业生素质要求,综合《华盛顿协议》成员国实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工程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12项素质要求可分为两类[1]:(1)与技术相关的能力,称为技术能力(Technical skill 或 Hard skill);(2)与专业技术关联较弱,称为非技术能力(Professional skill 或 Soft skill),如职业道德与规范、个人担当和团队合作、沟通交流能力、终身学习创新创业的能力。非技术能力不易通过传统教育进行培养考核,但却对毕业生职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生能力达成度评价中12条通用要求已体现非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见下表)。
一、非技术能力在工科生职业发展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实体业发展迅猛,整个社会对工科生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工科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适应工作环境,步入工作轨道,从一名实习生成长为一名能胜任工作的工程师甚至管理者的基本发展规律如下:创新实践能力表现突出的毕业生,在解决技术问题中更有思路,更容易成长为专业技术专家;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强的毕业生,在企业更容易被领导和同事接纳和认可,能更好更快地融入工作环境;团队合作能力和个人担当卓越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能更好地参与团队项目,担起团队责任,成长为团队领导和负责人;沟通表达能力强,统筹协调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突出的毕业生,更容易成长为项目或部门领导,更快地步入管理层。从上述规律容易得知,非技术能力是工科毕业生在企业职业发展好坏、快慢的关键因素。也存在一些工科生在专业技术方面很优秀,他们逻辑思维突出,比較实干,但工作中却表现出木讷、孤僻、不合群等性格特点一定是自身某一方面的非技术能力出现缺失。因此,工科生的非技术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其职业发展,对工科生自身成长有深远意义。
二、高校工科生非技术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学生对非技术能力的意识逐步增强,提高锻炼的意愿进一步加强
在社会科技快速发展下的新生代思维更加活跃,但在高中阶段主要精力在于课堂知识的掌握,人际交往、待人处事及参加活动较少,只学会了书本知识,而没有学会与人相处。随着“90后”,甚至“00后”进入高校,除课堂知识外,他们更渴望参与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及企业实习等来培养锻炼和提高自身的非技术能力。表现在各大高校社团招新、高校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热闹的现场。
(二)高校在培养人才非技术能力方面,缺乏完整系统的培养体系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专业学科的培养均有一套系统的培养方案,包括各年级应学的专业理论课程,各阶段应完成的设计训练和试验环节,并且学科培养方案还在逐年进行改进和完善。而相应的非技术能力培养显得较为随意,不仅缺少系统的培养方案,甚至在理念上还未得到全部教育工作者的认同。纵然,近年来高校也在倡导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开展了一些活动来锻炼提高非技术能力,但很多是学生自主自发参与,学校组织和教师引导的较少,造成活动覆盖面小、形势较单一,效果不理想。
(三)社会家庭对大学生造成专业至上的传统影响
我国社会和家庭习惯用分数或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对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工科生,更常用所学专业,所处行业来判断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忽视学生自身除专业之外的非技术能力对职业发展的影响。社会影响和家庭氛围的偏激导向,使学生非技术能力的锻炼和提高缺少良好的培育土壤。
综上可以看出,新时代大学生已有要培养提高非专业技术能力的意识,但高校、社会、家庭还未提供好培育非技术能力的环境和导向。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表明:专业学科只是一个入行的门槛,进入行业后发展的好坏与快慢取决于专业技术和非专业技术共同作用;而对招生不限专业的行业,毫无疑问,非技术能力是职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三、以人才输出为导向的高校教育,在工科生非技术能力培养方面的探索
(一)工科生除了加强意识外,还应注重实践,迈出第一步,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自身特点,定下非技术能力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校内各项实践活动中,如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实训实践活动等,通过加入团项目队,扮演不同角色,充分培养和锻炼口头表达、协同处理、增强责任感、团队管理等非技术能力,将意识落实在行动上。
(二)教师是工科生在校期间受影响最大一个群体,除专业知识外,教师应加强非技术方面的培养
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改变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工科学科的特点,多开展创新实践类团体活动,通过团队,通过创新实践培养学生非技术能力;同时应积极引导,做好学生职业规划辅导,通过生涯训练,让学生尽早规划好自己的专业和非技术能力的培养计划。调查显示,尽早做好职业规划的大学生,在未来的职场成长上,发展速度上普遍较快[2]。
(三)高校对非技术能力的培养,应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尝试建立完善非技术能力的培养体系,并提供硬件设施保障
将非技术能力的培养纳入学分管理系统,对非技术能力评价设立学分考核,通过活动、项目、比赛等活动取得学分,与毕业要求挂钩。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对积极主动参与教师、学生予以积极评价,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社会企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对象,更应在人才培养中起到积极作用,明确社会责任
企业应尽可能多地向工科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和高校一起形成联动培养机制,改变社会评价方式,增强非技术能力评价的正面导向。
工科生非技术能力不仅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更是工科生毕业进入职场发展的关键因素。专业技术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高、处理协调能力突出、创新思维敏捷等综合能力是工科人才的培养方向。工科人才的非技术能力培养不仅是高校的职责,更需要学校、教师、社会以及家庭的共同努力来促进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秀彦,韩宇,张玥.工程教育中非技术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综述[A].高等教育技术与管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17(4).
[2]李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42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