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喧哗与骚动》中班吉的白痴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向人类展示了他高超的创作技巧。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第一部分的主人公班吉·康普生因其明显的白痴形象而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本文通过对班吉·康普生白痴形象的简要分析,揭示其所蕴含的深刻象征意义。
  关键词:班吉 白痴形象 象征艺术
  引言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塑造了班吉·康普生这个边缘化的白痴人物。作为小说的第一位叙述者, 班吉的讲述是“混乱”的,不会说话的他只能靠嚎哭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他的外表形象是大个子,皮肤死灰色,光溜溜的不长胡子;他还有点浮肿,走起路来趴手趴脚,厚嘴唇张开着,稍稍有点淌口水[1]。作者在此白痴人物的塑造上是颇费苦心的, 他精湛地使用了象征手法。正如南帆先生在《小说的象征模式》一文中说,“象征是以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或暗示某种观念、哲理或情感” [2], 福克纳使这个具有非常明显白痴特征的人物形象具有普遍而深刻的象征意义,向读者展现了无限深邃的领悟空间。
  一、班吉的心智特征及其象征艺术
  班吉是康普生家最小的儿子, 三十三岁,智力只有三岁左右,有恋母情结,天生痴呆,这些智力上的缺失构成了其白痴身份的显性标志。他每天必到门口等放学回来的姐姐。然而,自从姐姐出嫁之后, 到铁门边等待姐姐的温馨场面就彻底地改变了。班吉还是每天傍晚双手紧紧抓住栅栏, 无神的目光呆望着外面, 等待着,但姐姐凯蒂永远也不会出现了。“我听见她们在说话,我走出屋门……我想说话,可是她们只管往前走……我拽住栏杆,眼看她们走远,我想说话。” [3] 从表面上看,作者仅在描写班吉每天必做的一种重复性行为,但探究其深意,读者就会发现他所描写的远远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行为,而是通过这一行为来表达更深的含义。班吉不能从康普生夫人处获得母爱,因为康普生夫人是一个冷漠而自私的母亲,对不幸的班吉毫无怜爱之情。家中只有姐姐凯蒂关心他和爱护他,陪伴他走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在这段日子里,班吉形成了到门口等姐姐放学的习惯,等待着爱的归来。因此这个悲惨而动人的场景形成了深邃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在一个失去爱的家庭和世界中, 人性渴望理解, 呼唤关心和爱”[4] 。
  班吉在与正常态社会的交流沟通上存在语言缺失的弱点,这是班吉白痴身份的另一标志。班吉叙述的故事是由一个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的大脑所记录下来未经消化的感官印象片断, 杂沓地并列堆砌在一起,其语言语义脱节, 凌乱无序。因此班吉的意识流显得颠三倒四、杂乱无章, 使读者如坠烟海、不知所云。作者为什么要选用一个白痴来第一个讲述故事呢?班吉的叙述和意识流动突出地表现了“白痴”的意识流特征, 即时空和记忆场景切换的混乱以及所有的流程都由当下的某种感觉和事物触动,而支离破碎的语言片断和文理叙事上的混乱不堪, 则形象地反映出一个白痴的精神世界。这样,福克纳把人生与世界的本相揭示出来, 或者说, 班吉的讲述与世界的混乱本质是异曲同工的, 是同构的, 他本人就成了一个混乱世界的象征。
  二、班吉的行为特征及其象征艺术
  班吉的活动范围常常局限于栅栏围起来的花园里。白痴本应该是被关在房子里,不让出门。但班吉不仅没被关在房子里,还可在花园里晃来晃去。花园在此就不仅仅是班吉活动的场所,同时也兼具除此之外的其他多重含义,并由此增加了一层象征主义的色彩。这种封闭式的花园从象征的角度看代表人类失落的伊甸园, 甚而进一步象征着南北战争所摧垮的“伊甸园”式的南方种植园经济。这就与班吉作为没落的南方种植园主阶级的象征形象相互照应。
  班吉在自己的整个生日中一直吼叫个不停。显然,作者采用的是象征手法–—班吉的吼叫是对南方正在面临的变异暗示出一种征兆:代表着传统的没落贵族即将灭亡。这种象征表达了作者对即逝的东西的一种怜悯和留恋,具有反思现实的内容特征,是溶解在作者心灵中的再现。在康普生三兄弟中班吉对凯蒂的堕落最为敏感,并极力想阻止她走向堕落。在此情形之下班吉成为作者的代言人,因为班吉竭力想保护的凯蒂实质上就是传统的象征,也是福克纳世界中失落的象征。
  三、班吉的意象特征及其象征艺术
  班吉天生痴呆,思维不受理性和逻辑的制约, 也不具有任何道德因素, 而是依靠直觉来认识身边的人和事。他最终被杰生送去医院做了去势手术,并在母亲死后被送往疯人院。去势使他丧失了某种原始的生命能力, 而被送入疯人院则是班吉作为种植园主贵族世家子孙后代不可避免的结局。班吉的天生痴呆象征着南方种植园主贵族世家及其阶级的没落和衰败,昭示着康普生家族及南方旧社会秩序的最后命运。
  班吉外在特征下的畸化象征着群体的精神畸化,他在常人世界中的地位的特殊性象征着群体的悲惨境遇。班吉这种个体境遇象征群体境遇如果借助于神话模式,将他的无意识与神话所隐含的集体无意识投射到作品的整体结构之中,那么班吉成为了神话模式与当代人集体境遇之间象征的桥梁,从本质上揭示集体层面上的人类的普遍境遇。因而,富含象征深意的班吉的白痴形象反映了美國南方人悲惨的生存境遇。
  结语
  透过充满象征意义的白痴班吉,不难看到福克纳在描绘白痴的形象方面有着精湛的技巧。他采用丰富多变的语言、通俗的题材和现代的形式形成自己的风格,其在《喧哗与骚动》中运用的象征手法更是将白痴班吉的深远含义表达了出来,读者也不难体会出其中的思想是涵义非浅的。
  参考文献
  [1]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2]吴亮,章平,宗仁发编.象征主义小说[M],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
  [3]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4]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刘冰(1975—),女,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4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