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阅读教学策略 有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在教学中对语文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多情况下是对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从多方面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将语文阅读作为首要,以此来强化语文素养的全面有效的实施。本文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详细概述在语文素养培养过程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关键词:提高 教学结构 科学教学方法
  一、完善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首先要确立一个语文教学的全面目标,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知识教学,还是语言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的就是把教学目标明了化。在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目标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是培养的基础。然后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来制定出提升学生基础能力的目标,将教学目标做到全面性和整体性的体现。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我觉得目标的制定特别要体现一个整体性,要突出“综合训练”。现在很多做法是将目标定位在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几个知識点,一厢情愿地希望一课一得,由一个个知识点组合成知识块,形成语文能力。试想,由点组成的再好的块也是有裂缝的、痕迹的,这种阶梯式的语言学习违反了学习语言的规律,学习语言应该是螺旋上升形的,如地板刷漆,一层一层铺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而我们的阅读理解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逐步深入的。[1]
  因此,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突出全面性、整体性、连续性,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深化。
  二、合理的教学结构,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保障
  儿童学习语言,“读”是最主要的语言实践活动。贾志敏老师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遵循这种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进行以读为主的语文基本功训练,积极构建“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读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规范化的语言材料。具体做到“五读”:
  1.自读
  不管是谁,拿到一篇新的文章,首先是进行浏览式的读,对文章初步感知。而学生在进行这初读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阅读障碍,如字、词不会读,词义不理解,语句读不通,因此,学生在进行感知层面的读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充分发挥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感知了课文的大概内容,并会产生一些疑问,让学生充分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讨论释疑的能力。
  2.导读
  突出学生的读并不是不要教师的讲,学生普遍有疑问的地方就要教师引导、启发、点拨,甚至是讲解。比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对文中“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如果不向学生介绍当时的社会环境,不了解鲁迅当时的处境的话,学生怎能从中体会到鲁迅乐观、顽强的斗争精神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容忽视,与其问答猜测,不如教师单刀直入,该讲的就大胆地讲。
  3.引读
  叶老说,语文讲不透,讲不明。文中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地方由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学生通过感受教师语言,从而进入情境来读、悟。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那完全是作者身临其境后的内心感受,内心的膨胀,感情的尽情张扬,无法用语言表达,那也许只能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让他去感受,去体验这份激情了。
  4.复读
  文的一些精彩片段、重点段落,我们要深入地读,这是感悟层面的读,也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是培养语感、发展语言、促进思维、提高语文能力的最佳时机。在复读过程中体验文字带给他们的生动、愉悦、感动。
  5.诵读
  小学生学习书面语言,首先是将范文的语言转化为他自己的语言,要内化需先输入,如何输入只靠理解是不够的,还得熟练背诵强调读书内化,强调范文语言积累,这是积累层面的读,对所学课文从形式到内容进行立体的审美体验和全方位的语言积累。
  三、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保障
  构建“以读为主,综合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以读为主,读中求悟”是最基本的方法。课堂上让学生多读书,彻底摒弃串讲串问,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领悟。
  1.以读显形,突出感染性
  在教学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必须体现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性。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写作的真实性。在阅读中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完整的情境。能够设身处地的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学生能够在作者语言的感染下越来对对阅读有足够的理解,因而给教学带来无尽的乐趣。
  2.以读激趣,体现愉悦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独立的思维活动。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而教师的引导作用则体现在“以读激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家洛克说:“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们的注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用饶有趣味的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浓厚兴趣,这往往是在课始就开始的。
  3.以读启思,体现创新性
  多读易于积累,积累利于知识的贯通。如果不引导学生多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能调动,学生对教材、对教师的讲解不知所云,他怎么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呢?因此,学生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深思,深思才能生疑,然后通过读来解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在不断地生疑解疑中得到培养。
  当然,教材的表达方法、语言特色各不相同,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特点,紧扣重点、难点设计不同的教法,真正体现“因材
  施教”。
  总之,实践新课标理念,用优化的教学策略,追求课堂阅读教学的高效率,必将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丽华. 优化阅读教学策略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 科普童话:新课堂, 2017(6X).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51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