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工笔画的盛行之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纵览近些年的各大美术展和高校毕业展,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尤其以工笔形式表现的作品数量开始攀升。工笔画在当代的迅猛发展不仅由于其自身强大的包容性所带来的无限创新空间,而且其精勾细描和制作的肌理效果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更能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还有一点是相比较写意画而言工笔画创作的成功概率较高。
关键词:工笔画;创新;审美需求;成功率
1 工笔画的创新空间较大
工笔画由于自身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技巧等特性,决定了工笔画比起写意画能更自由地汲取并融入西方绘画的一些表现形式、绘画语言和创作观念等。例如,在当代工笔画创作的构图上,开始摒弃传统布局中“自然天成”的表现方式,越来越重视画家的主观印记,把西方现代设计中构成的表现方式与工笔画的创作融合,将点、线、面进行巧妙的组织对比,产生一种节奏感,再运用超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重新组织画面,从而更能自由灵活地表达时间和空间感,使画面展现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形式美。
在绘画材料的使用上更多样化,开始使用除传统的毛笔、宣纸和绢等以外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纱布、化纤材料、砂纸、岩彩等。
当代画工笔的艺术家们为了充分发挥色彩的表现力,追求传统中国画颜料难以企及的画面效果,开始普遍使用除传统的国画颜料中石色和草色以外的颜料,如岩彩、丙烯、水彩等。这对工笔画来说也是一次色彩意义上的革新,使工笔画表现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形象更加真实生动,画面的视觉效果更具吸引力。
在表现技巧上为了追求物象的质感和视觉张力借助新型材料广泛制作肌理效果,以此打破了传统工笔画以勾线平涂为主的二维空间的视觉特性。例如,积水法、拓印法、撒盐法、撒肥皂法、喷染发、洗擦法、揉纸法、脱落法等的普遍运用不仅能更好地表达物象的质感之美,还能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视觉感官体验,从而突破了中国传统工笔画“随类赋彩”的用色观念和分染、罩染、平涂、勾勒等的表现技巧,使得工笔画的色彩和技法更为丰富。当代画工笔画的画家们的用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胆的用色并带有画家自己的主观性,常常把画面中的色彩处理成统一的色调,再依据画家自己的创作意图来处理画面的明暗和色彩的冷暖关系,从而表现出一种朦胧含蓄,或是超现实主义,或是古朴典雅,或是逼真写实等的审美情调和具有一定的空间感的画面效果,传达创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怀。
2 工笔画更能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我们当代社会可以说是属于图像的时代,自照相机诞生以来直观的视觉图像已经逐渐占领我们视线,照片、影像并伴随着互联网和出版业的快速发展,使图像的生产和流传速度也不断加快。这些图像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更为生动逼真的物象细节,而且能让人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尤其是电视和电影艺术的诞生更是给人们带来一种新型的视觉享受。在当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社会,琳琅满目的视觉盛宴促使人们的审美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更加关注娱乐性强、有新鲜感的事物,在视觉享受上更注重冲击力强的物象。
由于工笔画的包容性所带来的无限创新,不管是在材料上还是在技法上的创新都更適合表现当代的一些物象,如不同服饰的质感、建筑物和玻璃金属器皿的质感等。不仅描绘得细腻真实而且生动可人,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传统中国画在视觉张力上的欠缺。尤其是肌理在当代工笔画中的运用,更是让当代人多元化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细腻真实的工笔画给观众带来更直接的视觉享受,更易于让人领悟,和当代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审美需求相适应。
3 工笔画的创作成功概率较高
工笔画自诞生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一整套较为完整的表现技巧,如工笔画中就线的表现技法就有所谓的“十八描”,根据不同的物象选择适用的线条技法;在赋色上基本是采用物象的固有色为主,多以典雅、明快为特色,深深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情趣;在表现方式上基本是以细腻真实地再现物象为主,较少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在材料的运用上基本是以易于掌握和控制的熟宣纸或绢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定物象的特定画法,如基本上所有花卉的花蕊都采取“沥粉”的表现技巧,所有鸟的翎毛都采取“丝毛”的表现技法。还有其他的传统技巧,如分染、罩染、统染、接染、碰染、烘染、醒染、衬染、提染、堆金沥粉、贴金箔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笔画的技法也在不断丰富,尤其是肌理制作在当代工笔画中的运用更是多样,如拓印、积墨、喷绘、泼洒、洗擦、堆积、揉纸、脱落、粘贴、加剂、撒盐等等。
综上所述,由于工笔画所使用的绘画材料易于把握和表现技法的体系化所带来的稳定性,在工笔画的创作中只要按照其绘画制作流程一步一步地走下来,成功的概率相对于写意画来说一般比较高。
参考文献:
[1] 蒋彩萍.中国画材料应用技法[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2] 曾景祥.工笔技法理论研究[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 韦红燕.当代学院工笔的特点与意义[J].美术观察,2006(1).
[4] 徐巍.视觉文化与当代读者审美趣味的转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5] 牛钧.图像化时代的审美反思[J].装饰,2001(4).
[6] 陈孟昕.关于工笔画的技术问题[J].艺术探索,2001(3).
[7] 郎绍君.浅谈当代工笔画[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7(4).
[8] 曹晶.浅谈中国当代工笔画发展现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作者简介:李云鹏(1993—),男,山西运城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