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美术课程回归生活世界与体验之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学美术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现今学生对于美术课程兴趣的下降,使美术课程地位堪忧。本文对美术课程逻辑的矛盾、学生美术课堂习惯、课程评价导向性顽固等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基于生活世界与体验之路的课程。让中学美术课程融入生活世界,让学生感受自然,感受周围的环境,感受活着,感受生命的真谛。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程;生活世界;体验;建构主义
  当今的时代是创造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比拼全民素质的竞争时代,为了满足这一时代的重大需要,20世纪之交,我们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快20年了,美术教育的改革成效如何呢?从各方面的情况看,我们仿佛没有完成这样的任务,各方面的情况令人担忧。
  1 中学美术课程需要被颠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关调研数据显示,幼儿园热爱美术的比例能够达到90%以上,可见,美术自我表现的冲动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可是,到了高中结束的时候,热爱美术的比例下降到5%。可见,中学阶段是关键的变化转折期,是热爱美术的学生比例下降的最快最显著的时期。培养热爱美术的兴趣一直是我们重要的教学目标,而目标与现实的落差是如此令人惊讶,这说明我们的中学美术课程存在着问题。
  我们的美术课程地位也是令人担忧的。美术课是尴尬的小三科。诸多的美术教育人士抱怨我们的美术课不被重视,而事实上我们的课程是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的必修课,也就是说,美术课程已经是非常受到重视的。但为什么美术课会沦落成不被重视的小三科呢?怎么会沦落到如此的地位呢?是因为我们的美术教育效果没有达成,我们的目标无法实现。
  我们课程的逻辑是有矛盾的,在某种意义上是荒谬的,而我们堅持这种错误课程以及教学方法的习惯却是顽固而又执着的。
  课堂习惯也是非常顽固的,随着后现代的情境主义兴起,我们一再强调回到生活世界。可是现在的学校用安全等因素把学生锁在教室里,这种课堂模式非常单一,简直就坚不可摧,而美术课真的不适合这样上;美术课应该到大自然中上、到工厂里上、到菜市场里上,这样才能实现表现的艺术,如果没有东西那怎么表现,全靠想象是不行的。
  评价导向性的顽固。当我们评价某件作品时,当我们赞美一张好画时,当我们示范作品时,当我们表扬学生时,当我们评价一系列暗示时的标准时,全部都是专业形式美标准。这标准评价在小学阶段特别不对,因为这种评价和儿童心理学形成强烈冲突,这种评价等于是扭曲了儿童顺应天性的发展。他没有要往这个方向靠拢的时候,你就要求他这样靠拢,实际上扼杀了他的兴趣,因为他会发现他做不到,或者说你教给他的东西不属于他,这种形式美法则的标准,尤其是在小学是特别不适用的。
  2 在颠覆之中重建
  2.1 生活世界与体验的逻辑
  美术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义务教育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面向全体性,二是面向公民性。
  义务教育全体性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应该将美术课题根植于我们的生活世界。从人类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我们知道,艺术是与生活同在的。经验与表现在生活世界中能取得联系获得共鸣,有助于自我的参与,具有更深的体验性,经由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我们称之为“基于个人理解的知识”。这种个人理解的知识,它是能够运用终身的,成为具体的人的一部分,内化入了个人。
  为什么我们这么强调生活世界呢?因为这个表现需要有自我经验的支撑以及需要有比较紧密的情感联系,越是我们感触越深的事物我们往往能表现得更好,而来自生活世界的经验为我们的美术表现创造了坚实的地基。
  义务教育公民性的特点,决定了美术课程必须是为受教育者的人生服务,而生活世界中存在很多的课程资源是直接为人生服务的。
  体验实际上与生活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这么说,人们本身对认识和理解都有各自的独特性,不一而足。王一川在他的《审美体验论》中写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即身体力行,亲身实践。”[1]这包含了两种意思,一种是身体性,一种是亲在性。
  梅洛·庞蒂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向你开放的前提是你的身体向世界开放”,这说明我们要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我们身体首先要知觉系统开放,要知觉复苏,要保持敏察的状态。实际上我们人具有非常敏锐的知觉系统,只不过是被屏蔽了。
  亲在性强调回到现场,要亲自在场。回到原来发生地会使我们这种体验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也使我们的美术表现将非常地有力。亲在性也告诉我们在美术活动中要强调制作性,比如说陶瓷欣赏课,不如我们自己去制作它。亲在,亲自去做它,去体验它。
  2.2 生活世界与体验的课程重建
  生活世界与体验要求我们回到现场,那么生活世界和体验的课程建设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基于生活世界的课程建构。民以食为天。可知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在这上面建立一门食艺课,食品与厨艺的课。食品可以分为食品的选择,食品的贮存与保鲜,食品的清洗与异味的去除。厨艺可以分为蔬菜的加工,肉禽蛋鱼的加工,烹调技艺,厨具和厨房的卫生等等。
  除了食物以外,我想大家都能够了解到与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当然就是衣服了。服饰的课程可分为衣料和服饰的品质鉴别,服装的选购,服装的洗涤,服装的熨烫,服装的保养,着装与搭配,服装的修补与自制等等。
  说完衣的课程,接下来我们说说住的课程,提到住,大概想到的是房子。关于房子的课程,可分为室内、室外,室内可分为装饰材料的选购,墙壁的修理,室内的空间安排,居室的布置,室内装饰,居室的环境与健康,居室的日常维修及家电的使用等等。室外可以种些花花草草,当然也可以开些养狗、猫、鸟、鱼及其他的小宠物的课程及宠物疾病的防治和防疫。
  谈完住的课程,再来谈谈行的课程,行可以去大自然,去春游、秋游,可以教骑自行车、游泳,去国际旅行,去法国卢浮宫、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奥地利盔甲博物馆等等,去感受文明世界的人文精神。总而言之,生活世界的课程建构无非就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因地制课。
  其次,是基于体验的课程建构。以身体验,用五感去体验世界。如观察的课程,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花,紫的、红的、白的,观察花的长出与衰落。听的课程,如听江上的清风,听风吹过树叶的婆娑声。嗅的课程,如把眼睛蒙起来闻花香说花名,去传统菜市场把眼睛蒙起来闻哪些地方是卖鱼的,哪些地方是卖猪肉的。味的课程,如品尝甜酸苦咸,品酒,品茶。触的课程,如衣服的质感,拥抱,对父母的触觉,可以用日记,拍照,发帖等方式记录。总之,体验的课程就是要打开感觉系统,打开眼耳鼻舌身,去感受这个世界。
  最后,传统美术课程也不能忘,可以根据罗恩菲德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进行筛选题目,如样式化前阶段——4~7岁,我和我的母亲、我和我的房屋等等。样式化阶段——7~9岁,动作;在地上跟我的朋友赛跑、跟小明玩球。理智萌芽阶段——9~11岁,穿过马路、走过一座桥等。推理的拟似写实阶段——11~13岁,农夫在暴风雨前回家,在池塘中钓鱼等。青春期的危机——13~17岁,看电视、吃晚饭。总之,传统美术要以情境教学法,让其有参与感。
  3 结语
  我们的中学美术课程必须融入生活世界。教师不可局限于教科书的内容,也不可局限校园和课堂环境。相反,他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和走进自然为课程,创新美术教学内容。使其回归到生活世界,把学生当人教而不是被灌输的机器,让他们感受活着的意义,体验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王一川.审美体验论[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302.
  [2] 罗恩菲德(美).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3] 任静.艺术设计源于生活体验[J].大众文艺,2015.
  [4] 埃德蒙德·胡塞尔(德).生活世界现象学[M].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