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知识掌握与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旅游心理学》是面向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促进我国旅游市场发展而开设的专业课程。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该课程以“知识掌握与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为目标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主要从“知识导入”、“角色扮演”、“情景设计”、“分组学习”、“案例解析”、“课外实践”、“补充阅读”七个方面进行了课堂实践。文章对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分析了所取得教学改革效果。在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对下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知识掌握;能力素质培养;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4-0090-03
   Abstract: Tourism psychology is a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market.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tourism management and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course i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mastery and ability quality training, and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s mainly carried out in seven aspects: knowledge introduction, role playing, scenario designing, group learning, case analysis,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and additional reading. The article give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practice of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and analyzes the effect of the teaching reform achieved. On the basis of rethinking the teaching effect, it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next step of deepening reform.
  Keywords: knowledge mastery; ability quality training;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一、專业及课程特征
  (一)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旅游作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方式,其发展势头良好,同时亟需大批优秀人才促进其高质量发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为旅游发展培养人才的重地。在如今市场现实下,旅游市场继续需求具备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服务性人才,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旅游行业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因此,满足市场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兼具专业知识与行业能力素养的高品质服务型人才,助力旅游行业的发展,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二)《旅游心理学》课程特征
  《旅游心理学》是面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重点在于研究旅游活动中涉及“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及规律,主要包括旅游消费心理、旅游服务心理和旅游管理心理三大板块。从课程建设来看,该课程学科体系尚不成熟,呈现明显的旅游+心理学特征;从旅游市场对人才需求来看,该课程具有学科学习的紧迫性;从教材内容来看,该课程有理论知识抽象浅显而应用复杂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并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是该课程教学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旅游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一)知识导入——激发课程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开启该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该课程的初步判断进而影响到其学习兴趣。考虑到该课程涉及到较多心理学基础知识,而几乎所有学生缺乏对心理学知识体系的掌握,将“认识心理学”作为该课程的导入部分。在讲授和理清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分支基础上,提出“如何从心理学角度看问题”这一问题,并结合日常生活将之分解为具体的、与学生实际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增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这个部分分三个子主题进行阐述: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心理和行为;从心理学角度看社会交往;从心理学角度看旅游和旅游工作。这三个子主题不仅传授了心理学的很多基础理论和重要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去深入思考、联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二)角色扮演——提高主动学习愿望
  《旅游心理学》包括了较多的心理学基本理论,这些理论理解起来不是特别困难,难就难在如何应用上。课堂教学中,讲解一些基础知识点后,为了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能将之与旅游实践进行结合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方式让学生沉浸其中,全身心地加强对知识点的学习。例如,在旅游服务心理这一部分内容中,讲到“主客交往”,包括其基本内涵、特征,为了加深学生对主客交往的理解,并能真正在未来旅游服务实践中践行之,选择两组学生分别扮演“主”、“客”两种角色,现场模拟导游服务和餐饮服务。又例如,在讲完游客投诉心理及投诉处理后,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投诉者和服务者,加深投诉处理程序的学习以及运用投诉心理提高游客满意度。总之,角色扮演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师讲授所带来的课堂沉闷局面,而且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学习的效果。   (三)情景设计——弥补旅游实践不足
  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有些学生坦言只是“记住”了某些理论,往往觉得与实际生活并无关系。究其原因,与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缺乏参与旅游实践有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模拟旅游实践来弥补学生对旅游业界参与不足十分必要。因此,设置旅游活动的特定情景,并让学生参与其中,成为课堂上让学生进入旅游实践并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处理实践的有效尝试。例如,旅游消费心理中旅游者“学习”,讲解了“学习”的心理学涵义、环节和特征后,设计了一个名为“高明的推销”的情景——游客到旅游地一家茶叶店,但因为担心质价不符而即将离店,那么,作为店主如何聪明地实现茶叶销售?通过这个情景的设计,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理论来解决旅游实践中的冲突,加强了理论学习,同时,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分组学习——吸取多方智慧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生活,选择围绕某些知识点、提炼一些学生们容易把握的问题作为课后分组学习的主题。学生自行组建学习小组完成课后学习主题并形成报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分享。一来通过分工合作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来通过课堂分享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各取所长的品性。比如,讲到旅游消费心理中的旅游动机时候,提出“当代大学生旅游动机”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对当代大学生——正在成长的旅游消费主力军这一群体旅游动机的探索,建议学生通过内容分析、调查问卷、深度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提炼总结当代大学生旅游动机。这是该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一步,既锻炼了当代大学生资料整合能力和深入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相互之间交流观点、启发思维。而且,当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汇报自己的成果时候,他们也获得了作为一名文科生应有的演讲技能和沟通能力。
  (五)案例解析——化抽象知識为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旅游心理学》中某些比较抽象的理论,例如,旅游消费心理中的“需要”, 这是心理学及旅游发展实践中都非常基础也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它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对其理解至关重要。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对“需要”的深度理解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如何理解“需要”的“可创造性”这个特点,并根据这一特点在旅游实践中加以利用。案例解析是促进学生理解的有效选择。于是,在讲解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引入案例“把梳子卖给和尚”。首先案例本身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其次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最后再一步步进行分析、引导和归纳总结。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从而实现知识掌握与能力素质培养两相宜。
  (六)课外实践——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为了达成对该课程的全面学习,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进展,选择部分内容作为课外实践的选题,教师讲授实践的目的、方法,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深入旅游实践。比如,本课程涉及“旅游地居民心理”,在讲述了解旅游地居民心理的必要性基础上,布置主题为“某某某旅游地居民心理调研”的课外任务给学生,指导学生分组完成。6-8人为一组,确定调研框架(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强调一定要与教师进行沟通)后进行实地调研,并完成调研报告,对优秀调研报告进行学术推荐,或形成学术论文发表,或进行相关课题申报。这种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效率,与课内学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及反思
  (一)课堂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以上的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从五个方面看到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首先,从学生课堂到课率来看,有很明显的上升。学生课堂到课率是最直观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表明该课程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其次,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学生课堂表现直接表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参与度越高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越感兴趣。接着,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频次来看,不管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更多学生愿意就该课程的相关内容与授课老师进行交流,表明学生与该课程的黏度增强。再次,从学生的平时作业和考试结果来看,学生的掌握水平都较高,这表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较佳。最后,从学生的口碑来看,认真参与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学生直接向老师反映,这样的课程教学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真正做下来收获非常大,提高了思维能力,锻炼了表达能力。同时,根据调研发现,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还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是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自信;二是增强了学生的行业信心。大类招生背景下,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一度出现“生源荒”,为数不多的专业学生也普遍感到前途渺茫,对旅游管理专业缺乏信心。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一方面了解和构建了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入了解旅游行业的实践发展,从而对个人未来进入旅游行业充满了期待。
  (二)教学改革反思
  上面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这是基于横向比较的结果;另一方面,这是从学生的整体和平均情况来看的结果。然而,从绝对值来看,例如学生的到课率,依然有上升的空间。同时,从个别学生的表现来看,例如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有提升的余地。这些都表明,该课程教学改革还有可以完善的地方。而且,通过一学期的改革尝试,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把教学改革的某些环节视为“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为了得到一个较好的“分数”而通过抄袭、作假等方式被动参与该课程的教学中,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参与教学这一问题的思想认识。在和学生就教学效果进行交流的时候发现,部分学生认为课程教学改革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甚至有学生认为老师这么做是“折腾”学生,说别的课堂都是带着耳朵听就可以了,比这个课堂轻松多了。这就表明,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还面临着高校整体教学环境的压力。因此,期待有更多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全面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培养新时期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未来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质在于重塑高校教学的价值取向,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学生为中心从内涵上包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和以学习效果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针对学生特点,尊重受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和引领,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根本点
  高校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不是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和内容,而是激起学生对获取知识、探索未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因此,教师单向的知识输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需要结合课程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以《旅游心理学》为例,可在实践调研方面加大力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认识到课堂学习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針对性。同时,可以增加“请进来”的课程设计,邀请一些业界的精英到课堂上分享职场经历,这会增强学生对实践运营的了解,从而增添课堂学习的乐趣。
  (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不断创新课堂形式
  如何利用科技方法和手段完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受教育主体的成长环境和知识获取偏好,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强调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是当前我们面临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出现的公开课、翻转课堂、慕课等都是充分利用新时代的现代科技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有益尝试。就目前来看,促进课内与课外的融合、实现现实与虚拟的结合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宏武.主动参与教学模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4.
  [2]方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西部科技,2007,2.
  [3]张桂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2,4.
  [4]袁志远.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J].科技信息,2010,6.
  [5]赵炬明.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
  [6]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
  [7]唐镭,张现红.多元融合:大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变革和实践策略[J].阅江学刊,2018,2.
  [8]杨宇红.云计算辅助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4,16.
  [9]魏德才,程倩.智能手机与高校课堂教学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6.
  [10]杨现民,唐斯斯,李冀红.发展教育大数据:内涵、价值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26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