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泛艺术”时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殷 然
什么叫“行为艺术”?
任何能形成概念的名词都有个定义。行为艺术,也称行动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等,国外目前通用的用法是Performance Art。它是在以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
传统的艺术形态如绘画、雕塑等,更注重的是艺术行为的结果,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实物,并且可以持续保留。而行为艺术则更强调艺术家的行为过程意义,是典型的具有表演特征的过程艺术形态。当过程结束,什么都留不下,剩下的只是打扫战场。
这一艺术形态兴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行为艺术的鼻祖是法国著名艺术家伊夫・克莱恩。1961年,他张开双臂从高楼自由落体而下,把这称作“自由坠落”。
20世纪80年代,行为艺术进入中国。宋永平、宋永红兄弟的“一个场景的体验”、丁乙等人的“街头布雕”等具有行为展演倾向的艺术活动,普遍采用包扎或自虐的方式。最开始的行为艺术总是惊世骇俗和叛经离道的,猛烈地撞击着国人的感官和挑战精神的承受极限,让大众敬而远之。在大多数人看来,行为艺术不过是一种小团体性质的行为,是社会非主流的意识。
的确,行为艺术在相当程度上常与“病态”、“血腥”、“暴力”扯上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行为艺术的现场性、直接性特点,在事后仅仅靠一段录像甚至几张照片很难完整地反应作品的实际情况,难免会引起别人对行为艺术的误解。
其实,除去这些吸引眼球的“爆点”,行为艺术还有更深刻的意义。
首先,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并不仅有一个“美”的发展方向,有可能是“丑”的。这涉及到艺术的根本概念。值得注意的是:艺术从来都不是小情调。它来源于社会,并且应当高于社会――这是艺术存在的意义所在。社会本身就有很多丑恶的东西,行为艺术早期在国外出现,就是反传统、反学院最直接、最纯粹的一种形式。行为艺术用它独特的艺术语言,希望能够展示社会的丑恶。或许它难以提供通向“美”的道路,但“揭露”本身也是一种崇高。
再者,艺术从来都不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权。在中国,自古就有关于“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讨论。而随着历史的前进,某些事物也在不断变化,比方说《红楼梦》――在清朝,它是大家闺秀的洪水猛兽,现在则俨然是古典文化的至尊宝典。行为艺术的核心是思想,不像绘画、雕塑那样强调天分和基本功。这是一个泛艺术的时代,然而这并不是艺术的堕落,因为高雅的依旧高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