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晚清到民国乡村治理的制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三农”工作愈加重视;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作为乡村振兴重要的一环,乡村治理也凸显其特殊意义;本文在此背景下,重在梳理从晚清到民国的乡村治理,总结乡村治理的特点。
  [关键词]晚清;乡村治理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1 乡村治理的概念
  “乡村”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它表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发生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形成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体”。“治理”最早出自《荀子·君道》:“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从对乡村和治理两个概念的解读,可知乡村治理是乡村公共权威运用乡村治理权力处理乡村社会公共事务,对乡村进行的一种约束与调和,相较于城市,具有其特殊性。
  2 乡村治理的内涵与目标
  乡村治理是在乡村范围内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其相关的利益主体之间对乡村问题的持续性的磋商,其涉及人、环境等多个主体,因此乡村治理有以下特征:一、系统性,乡村治理是一个整体,既涉及实体,也涉及治理方式。二、时间延续性,乡村治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是对特定时期范围内系统的梳理与改善,是一个不断更新和迭代的过程。
  乡村治理是一种手段,乡村治理推进了乡村地区的风貌的改变,促进了乡村地区的再生,为乡村地区注入了发展的活力。而对于政府来说,乡村治理是公共治理的一部分,是政府对社会的有机治理。因此,基于政府角度保持相对稳定是乡村治理的目标。结合当下乡村振兴背景,可以总结乡村治理的目标为:一、治理有效,促进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维护社会总体稳定,二、促进发展,乡村治理一方面推动乡村地区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会促进周边乡村和城市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3 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乡村治理浅析
  3.1 乡村治理的理念及方法
  随着清王朝的衰落,西方文化的流入,晚清思潮涌动,在此期间涌现出一批对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理念,尤以梁漱溟和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改造最为意义深远。
  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平民教育运动”。晏阳初是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他认为中国存在着四大通病“贫、愚、弱、私”,即生活穷苦、思想愚钝、体质羸弱、缺乏团结,这四大通病也是阻碍乡村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在不断实践和摸索中,晏老创造性地提出了采用三大方式来实施四大教育以解决这四大问题。
  所谓四大教育就是以生计教育转变贫穷,以文艺教育消除愚昧,以卫生教育改变健康,以公民教育树立公民意识;而三大方式主要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实施四大教育的时候,三大方式就是贯穿其中的载体。
  晏老的“平民教育运动”是对乡村问题的一次伟大探索,也是强国救国实践,虽然最终并未完全推行成功,但是其中宝贵的经验对后世的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学早期代表;于1931年在山东邹平筹建了乡村建设研究院,拉开了乡村建设研究的序幕;梁先生对当时时局有清醒的认识,他意识到首先解决乡村问题才是救国的重中之重。
  在梁先生著作《乡村建设理论》中写道:中国是个重视伦理的国度,是个差序国家,职业分立,伦理关系贯穿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又是一个没有阶级只有职业之分的社会;因此20世纪中国社会的问题主要就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消极、散漫”等文化的失败引起的,基于这个认识,先生对乡村文化进行重构,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大力兴办乡学。
  梁先生认为实施主体是农民,而做法就是“团体组织、科学技术”,聚集农民在一起生产生活,努力创造出农村新文化。梁先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活动,虽然并未触及政权,没能从根本上对乡村进行改变,只是从教育方面做改变,但是其对文化的改革和实践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乡村治理的制度分析
  通过对梁漱溟和晏阳初乡村治理理念的了解可以知道,在面对乡村的复杂问题面前,他们有着共同的认识,都是通过实践不断地改良对农村问题对症下药,他们针对农村贫穷、落后,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下等问题,都提出振兴乡村经济,通过办学发展教育来推动乡村文化的进步;而在具体操作中晏老侧重于从多维角度促进乡村发展,而梁漱溟更多地倾注于文化的改良;晏陽初受西方近代文化影响,有着现代民本思想觉悟,而梁漱溟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本,是对传统文化的回炉重塑;晏阳初遵循着“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思想,而梁漱溟则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正好为当时社会提供具有参照意义的对照。
  [参考文献]
  [1] 周家明.乡村治理中村规民约的作用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
  [2] 王文龙.新乡贤与乡村治理:地区差异、治理模式选择与目标耦合[J].农业经济问题,2018(10).
  [3] 陈寒非.嵌入式法治:基于自组织的乡村治理[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9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