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对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将起到越加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内全民健身、全民健康有关的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总结现阶段研究的特点并提出个人建议。
  [关键词]全民健身;全民健康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根据世界通用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是一个国家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根据《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8)》显示,2014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接近1.4亿人,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2017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接近1.6亿,占总人口的11.4%。同时 根据中国老年残疾人口发展现状预测,在2035年前,每年将增加700万以上65岁及以上残疾人。预计到2050年,中国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因此,全民建身和全民健康对当前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而言,是一项必须要坚持推广的重要工作。
  1 全民健身
  1.1 全民健身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2016年6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也明确提出:“发挥全民健身多元功能,形成服务大局、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
  全民健身是我党长期以来宣传和倡导的群众活动,对维护社会稳定、改善人际关系、减轻压力、促进社会关系协调以及推动社会功能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民健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40年來,中国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全民健身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导向,深入到人民群众生活和政府工作推进的方方面面。全国各地以多样的形式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仅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生活热情,还能营造更为和谐的社会关系。全民健身活动应是一项政府有责任、人民有需要、国家有能力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1.2 全民健身的开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用于全民健身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仍然较少,大量的优质公共体育设施用于竞技活动和商业服务,可供全民健身活动的场地、器材、经费较少。全民健身仍严重受行政体制制约,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和政府投入不够的制约。我国全民健身存在管理引导不足、场地应用缺乏规划、场地数量不足等问题。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是当前全民健身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目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各少数民族自治区城乡居民中,蒙古族最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但是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尚未在广大城市地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体育经费投入不足,运动场地紧缺,体育消费和组织管理水平低,体育锻炼参与人数不足,专业从业人员紧缺,部分地区城镇居民对全民健身意识淡薄,仍是目前全民健身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虽然全民健身活动的覆盖面正在拓展,但是就参与项目与参与人群来看,中老年人是主体,全民健身活动的人群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年轻人对全民健身的认识不足,要提高年轻人的比例。政府需要对群众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方式加以指引。
  1.3 全民健身的管理模式分析
  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管理模式方面,现阶段研究表明:在全民健身的管理上,我国政府承担着主体责任,具体操作层面的事项均由政府直接负责,社区在全民健身的管理上未发挥主要作用。在模式方面,我国社区的全民健身活动,由街道体育协会承担,经常性的体育活动一般由居民自发在早晨和傍晚进行,组织性较差。政府和社区在组织全民健身活动时,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推进。政府是全民健身运动的组织主体、决策主体甚至是参与主体。根据《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政府应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起到基础设施投入、组织体系搭建、体育活动组织、健身方法指导、全民健身效果评估等作用。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整体安排,正在全民健身领域不断加强资金支持力度,但是体育资源的投入结构有待调整。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在组织全民健身活动时,应该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开展相关工作。要建设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组织、建设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丰富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活动、组织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赛事、加强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指导、弘扬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文化。
  1.4 全民健身的服务质量分析
  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服务质量方面,现阶段研究表明:当前承办全民健身活动的社会组织少,缺少系统性的管理,服务质量不高。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缺少对群众的有序组织和科学指导,没有真正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服务供给质量不高。政府的体制以及政策机制不健全,城市、农村体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城乡体育发展情况良莠不齐是目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全民健身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主体单一、供给侧改革不到位,是全民健身面临的主要困难。全民健身的服务质量受到四方面因素的影响:政治因素即国家的重视程度、经济因素即国家经济增长情况、社会因素即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的接受程度、文化因素即社会新风尚对全民健身的认可程度,四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
  2 全民健康
  2.1 全民健康覆盖的内涵与测量
  健康是人良性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全民健康的内涵是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核心要素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的卫生健康保障,二是覆盖全体人口。全民健康覆盖应包含综合保健服务、资金支持体系、医疗技术支援以及医疗人才储备等方面,并从经济可负担性、服务可提供性、服务可获得性、体系有效性四个维度进行测量。
  2.2 全民健康保障体系
  当前,我国城市和农村在健康保障制度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全民健康应是一项公共化的服务,其发展的核心应是实现均等化,但是全民统一的基本健康保障经常受到质疑。常见的观点是我国国情尚不能实现全民统一的健康保障,尤其是在财务力度支持方面,缺乏建立全民统一的健康保障的能力。全民健康保障体系的建立应从转变农村地区健康保障制度的理念开始,从政府的角度讲,完全依靠地方财政推动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建设,可能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须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发展型政府”转型, 以提供包括基本健康保障在内的基本公共品。   2.3 全民健康评价与促进策略
  根据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全民健康促进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四大类一级指标、17类二级指标以及77项三级指标,指标体系结构稳定。在全民健康促进方面,有观点指出“健康”的概念要大于“健身”,我国在促进全民健康方面存在卫生、体育、教育等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的问题——卫生部门以医疗服务为重点,体育部门以增强人民体质为重点,教育部门则侧重医学卫生知识的传播。因此有观点建议将“全民健身计划”深化为“全民健康计划”,整合体育、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和组织的优势资源共同推广实施。
  2.4 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
  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关系及融合发展的研究表明,可以从五个方面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融合发展:一是增强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从理念上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二是加强各类健身活动的组织,以活动为抓手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三是加强各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加大健身设施的投入,以设施联结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四是加强健康人才的培养,通过全面的人才建设,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五是倡导“体医融合”、“体卫融合”,从医疗卫生方面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
  2.5 综述分析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研究内容比较丰富,相关研究已涉及多个层次和多个领域,但研究成果更多的是集中在全民健身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以及全民健康评价与保障等方面,方法的运用更多局限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对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关系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进行补充。
  [参考文献]
  [1] 苏晓明.全民健身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J].运动,2014(12).
  [2] 王家宏.聚焦改革开放40 年: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体育学研究,2018(06).
  [3] 薛原.播撒全民健身的种子[J].人民日报,2018(12).
  [4] 李建国.全民健身条例背景下的城市体育服务变革[J].体育科研,2010(04).
  [5] 赵军辉,唐炎.全民健身的现实问题与发展建议——从广场舞纠纷谈起[J].体育学刊,2015(01).
  [6] 邢维新.我国群众体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武术研究,2019(02).
  [7] 徐群连.我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10).
  [8] 陈华伟,丁聪聪,陈金伟.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11).
  [9] 王浩淼.围绕“六个身边”构建全民健身新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11).
  [10] 王文江,戴俭慧.关于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10).
  [11] 王飞.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J].体育学刊,2016(05).
  [12] 刘林星.黄河三角洲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路径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2018(06).
  [13] 张朝阳,孙磊.全民健康覆盖的内涵界定与测量框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01).
  [14] 朱俊生.全民健康保障制度:建构理念、政府支持的合意水平与成本测算[J].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13).
  [15] 黄国林.全民健康促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96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