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展全校性“微型课题研究”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着力提高师资水平”“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强则教育强。我们发现制约乡镇学校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乡镇学校教师素质整体相对较差,教师专业发展相对滞后;而乡镇学校普遍存在的现代教研组织形式较弱,课题研究不普及是主因。特别是在当今教育国际化快速发展以及广东省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乡镇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发达城市学校的教师相比显得尤为落后,差距有越拉越大的趋势,乡镇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及教育现代化素质亟待提高,已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解决好了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乡镇学校发展问题。
  唯有全校性的开展研究,才能有效地促进乡镇学校教师专业整体性发展。当研究是自主的研究,就能够较好地促进教师主动积极地发展。教师热衷于研究本质工作,热衷于研究先进的现代化教育,就能在研究中有效地提升教师本身的现代教育素养,许多实践已证明微型课题研究能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素养的目的。为此,我们希望在教育现代化大大发展的背景下,以全校性微型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建构有效的全校性课题研究组织,突出全校性参与,全面有深度地高质量推行微型课题研究,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文化;在全校性微型课题的引领下,以促进乡镇学校教师专业整体性发展,提升现代教育素养为研究目的,以现代教育发展方向为指向,实现在具体的本职工作中进行现代化教育的改革实践研究,在实践研究中促进乡镇学校教师专业整体性发展,提升广大教师们的现代教育素养的目标。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与研究,我们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做法。
  一、建立正确的全校性微型课题研究指导思想
  我们研究认为,基层一线教师需要的课题研究是“小”的:以“小切口、短周期、重过程、有实效”为基本特征;是“真”的:以“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为基本理念;是“实”的:让广大教师在“做中学、研中做、做研过程中提高,最后把“做与研”的收获整理提炼并撰写出来”。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强调课题研究的全校性组织和教师课体研究的自主性发挥的有效结合,核心是通过课题研究文化的生成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基于以上微型课题开展的理论,我们学校确定开展全校性微型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为:“以教育教学微观问题解决为导向,以全校性课题研究为组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这一正确的微型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的提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支撑。
  二、形成组织引领、制度规范、评价驱动,保证全校性微型课题高质量开展
  1.健全教研组织引领全校性微型课题的科学开展
  学校对微型课题研究实行三级教研组织管理模式,建构了较为完备的课题研究学习型组织。第一级为校级教研组织,教导处负责。主要负责学校课题研究的制度建设,课题技术学习、培训、指导,申报审批,过程管理,评价推进工作。第二级为学科教研组织,学科组长或集备组长负责。负责在学科、学段领域同类课题研究的整合式研究,主要结合科组、集备小组教研活动,按学科或学段教学课型、教法学法、信息化教学等类别组织专项、专题式课题研究。第三级为课题小组教研组织,课堂主持人负责。负责组织课题相关人员开展具体的课题本身的研究。学校建立的三级课题教研组织,从上而下要求任务明晰,从统领到具体内容实施形成较严密的体系,形成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课题研究的“有组织、有人员、有时间、有内容”真正得到落实,有力地引领了学校全校性微型课题的科学开展。
  2.完善制度建设保证全校性微型课题的规范开展
  学校制订了《微型课题管理制度》规范全校性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有:
  ①微型课题研究周期为1学期或1学年,学校要求老师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做为主持人必须独立完成一项微型课题研究,进学校审核通过给予校级课题立项,同时鼓励申报更高一级别的课题立项。主持人为1人,参与研究人员不得超过2人,研究过程、成果记录到教师专业成长档案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要求。微型课题每学年进行一次评奖,评奖结果列入教师工作考核内容中,评奖时只对课题主研人员颁奖和计入考核分。
  ②微型课题主研人员每学年结合课题研究进展,至少撰写1篇教育教学文章(研究论文、案例等),装入课题档案袋,期末前交由教导处备查。
  ③涉及课堂教学的微型课题主研人员每学年至少在本科组内上研究课1次,将研究课教案及记录交到教研组长备查。
  ④不涉及课堂教学的微型课题主研人员每学年至少在学校内进行课题介绍或交流,此项工作由德育领导主持。
  ⑤微型课题主研人员按学校要求及时上交资料,并上传到学校“微型课题研究”的电子档案资料库。
  ⑥在微型课题研究中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由学校协同学校其它相关部门进行推广应用和再研究(生成大课题)。
  ⑦要求研究的内容一定是“小”“真”“实”,申报时科组和教导处进行把关和指导性审批,“假”“大”“空”课题不予批准。
  3.运用有效评价促进全校性微型课题的积极开展
  学校“全校性微型课题研究”的落实与实践,必须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为此,学校建立了较为科学的“全校性微型课题研究”评价体系。我们努力尝试构建一种“多元发展性评价体系”。它充分强调评价的激励性、发展性、导向性、开放性,以促进教师“真研究”“真发展”为主要目的,评价从而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主要分为以下四大方面评价:①基本性评价。学校制订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制度,要求教师在一定时期内要求积极参与、完成微型课题或其他级别课题研究,完成的给予加分。同时,在学校岗位设置、职称评定中严格执行相关课题研究要求条文,保证微型课题研究全校性开展。
  ②獎励性评价。学校制订了《微型课题成果评价细则》,每学年组织一次微型课题展评活动,评出一、二、三等奖及参与奖若干名,以精神和物质奖励。本项评价由学校微型课题管理领导组组织,由自评、互评、专家三方综合评定。   ③展示性、交流性评价。一是学校建立“人人主持微型课题研究”的电子档案资料展示平台,每位教师的研究过程、成果资料都将在放在这个共享的平台上,实行开放性管理和开放性的学习交流;二是学校每学年都将每位教师的“人人主持微型课题过研究”的研究资料、成果资料制成展示板在学校展厅公开展示;三是每学年都安排每位教师在全校教师学术沙龙上作各自的“人人主持微型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和体会报告,交流分享研究心得。结题报告尽可能让同科组的人参加,让研究成果、效应在教师群体中最大化。
  ④过程性、服务性评价。学校力求微型课题成果交流推介校本化,推助“小”“真”“实”校本教研文化生成。学校成立课题管理小组,对“微型课题研究”的研究过程进行及时的评价。具体对老师们上交的立项报告、研究报告、成果资料及时登记公告,及时提出修正意见,及时评级评价(各项研究指标设优秀、良好、合格、不达标级评定)。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主持人,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具体改进要求等让课题研究的过程保持正确的方向和较高质量。
  三、做好方法指导,引导老师科学、全校性开展微型课题研究
  1.加强课题的理论学习、探讨和指导培训,提高对课题理论的认识及对课题实践的科学把控。规定每年组织两次课题小结会议,每月组织一次课题组内的研讨活动,每学期请专家和顾问到校开展课题指导培训工作。组织申报课题的主持人参加上级组织的“小课题培训”学习;向每个老师下发由费伦猛、闫德明、沈林著作的《如何做小课题研究》,借鉴专家研究成果。保证全校性开展微型课题的专业性。
  2.教导处加强对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管理。严格按课题方案工作,责任到人,按时按质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学校按阶段检查、督导、反馈、改进,用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保证课题研究实施质量。保证全校性开展微型课题的有效性。
  3.学校安排学校各级名师和骨干教师蹲点各学科的微型课题研究。在全面性指导的基础上,对初次开展微信课题研究的主持人进行“一帮一”的结对课题研究帮扶,具体引领他们的课题研究上路入门。保证全校性开展微型课题的深入性。
  4.教导处及时对课题的成果资料进行讨论、收集和提炼。学校对课题所产生的积极成效分类、分科组加强宣传和推广。保证全校性开展微型课题的推广性。
  四、重视过程生成,培育教师研究中的学习能力与专业发展能力
  1.在研究过程中重视培育教师的学习能力。学校基于本课题属于新课题,要求老师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调整,重视采取新的理论和新的实践相结合的动态生成研究方式,加强与外界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不断吸收新东西,在实践与研究中不断发展完善课题。而在这个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学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积极搭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型组织。一是学校通过课题菜单指引、微型课题范本推介、培训学习等形式帮助老师们建立一定微型课题研究学术基础;二是在此基础下,积极引导老师独立自主地学习微型课题研究方法、研究模式,并结合各自课题选题展开相关课题内容的专业性的深度学习研究;由模仿借鉴发展到实践创新;三是学校把学习的主动权尽量交给老师们,鼓励支持老师们根据各自研究课题方向,自主选择外出学习的内容;创造条件为教师量身定制地针对学科微观问题,安排名师名家到校具体指导教科研。四是创造条件形成具有专业引领力度的学校、科组、名师工作室、课题组等团队式的学习组织,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学习研究引领作用。学校层面定期开展学术大讲堂(“杏坛论道”),让名家也让自己的老师经常就教育教学问题展开“论道”;同时与北师大合作开展学校联盟集备活动指导,每学期请专家到校,派骨干到北京跟岗;假期开展教师读书等活动;积极搭建良好的校级学习平台,营造学校大的学习氛围。学校同时强化了科组、名师工作室、课题组等层面的团队式的学习组织建设,学校在制度、经费、教研模式、自主权等方面不断强化,严格组织管理,规范教研活动;并依托科组活动、集备活动,大力扶植微观专业学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一线研究落地到位,教师学风开始整体性兴起。
  2.在研究过程中重视培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学校在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中明确提出:“以教育教学微观问题解决为导向,以发展教师专业能力为最终目的”,学校力求通过全校性微型课题研究让全体教师专业能力达标,让骨干教师、名师大量涌现。首先,我们认为:教师教育教学微观问题解决的不断积累就是他们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学校在推行全校性微型课题研究中一直强调老师们的微信课题的研究一定要贯彻“问题意识,实际问题意识,小问题意识”思想开展,课题围绕专题开展,提高教师研究中的解决问题能力。没有体现具体、实际、小的“问题”的微信课题学校不予批准立项。同时,学校高度重视研究过程中教师研究素养的提高,要求会研究,以研究促专业发展。积极努力创设平台,要求和支持老师们在研究中带着“问题、疑惑”去主动参加相关的课题或专业培训学习,并结合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通过教师专业发展诊断,找出各自专业发展的“弱项,”鼓励他们就把自己的“短板、弱项”作为课题研究的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破解专业发展中的“短板”瓶颈。再则,学校也在课题研究中对老师们专业上的“优势”方面给予大力扶植培育。课题研究能力和成果是名师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学校对专业发展基础较好的或在专业某个方面有突出优势的教师,在课题研究上给予更高的要求和更专业的支持,送他们去进行更高端的培训学习,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专家指导,让他们的课题研究向深度发展,由区级向市、省、国家级发展,通过课题研究为学校培养骨干教师、名师培养助力。
  五、重点对接信息化,提升教师创新意识与现代化素养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完全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创新意识和现代化素养将成为当前教育所必备的核心要素。为适应网络时代给教学带来的變化,教师就必须进行角色的转换,不断提高信息素养,主动地投入到这场教育变革中去。而乡镇学校老师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和城市学校相比相对显得更为落后一些,更需要在这场教育改革中迎头赶上。因此,在学校在全校性微型课题研究中积极导向:要重点对接信息化,通过强化信息化课题研究,整体性提高广大一线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新意识与现代化素养。一是在对老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培训中,明确提出:“重点对接信息化”是现阶段教育改革和研究方向的重点方向,要求在全校性微型课题研究中尽可能贯穿这一要求;二是紧密结合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在课题研究中对接具体的信息化研究内容。如在开展的“一师一优课”活动中和市、区级信息化教育教学大赛中,学校要求上送的课例一定是“云互动课例”,相应的研究课题也要求全部为信息化相关课题,以此来促进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课题研究开展;三是学校专门成立了信息化教研部,推进教育信息化专题课题研究。学校为促进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教研力度,学校专门成立了信息化教研部,由珠海市名师、数学及信息技术双学科特长的王默涵老师牵头开展各项实验。确立了“校级领导—信息化教研部—学科组长—实验组教师”的四级工作制度,自上而下统一思想、明确职责,推进教学信息化改革。学校信息化教研部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在工作中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了专题式的信息化课题研究,学校级别的教育信息化大课题与教师主持的教育信息化微型课题形成整体的一体化研究体系,全校性微型课题的开展在教育信息化主题内容方面有了较为广度和深度的研究。   六、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体现全校性方面落实的好
  全校老师人数为145人,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的三年(2015年——2017年):各级课题立项达163项,其中省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19项、区级课题55项、校级课题85,参加研究人数193人次。未开展本课题研究前的三年(2012——2014年):各级课题立项达25项,其中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8项、区级课题15项,参加研究人数78人次;两者相比,本课题实现了全校性研究课题的目标,且成效较好,研究课题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大幅提高。
  2.很好地促進了课题教研组织建设
  学校科组建设有体系、有品质。由于教研工作优秀,学校被评为广东省提升工程示范校!学校数学科组和英语科组双双获2017年珠海市基础教育“好科组”评审活动,小学组“好科组”荣誉称号;全市小学唯有我校科组占了两席。学校成立了2个省级工作室,3个市级工作室,2个区级工作室。我们还依托金湾一小办学联盟,建构了联盟学校的教科研联盟组织,积极开展联盟学校间的课题研究、集体备课等联动教研活动,扩大了微型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影响辐射作用。
  3.建立了科学的全校性微型课题实施方法
  提炼出开展全校性微型课题的科学方法指导要求:“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前提;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建设是保障;方法指导与过程生成是关键;对接信息化,提升教师创新意识与现代化素养是重点”。相关课题实施制度比较系统、完备且操作性强,在全市、全区、省部分地区学校进行了交流、推介、推广,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推广价值。
  4.对接信息化,培养教师创新意识与现代化素养有成效
  得到学校信息化课题研究和改革的有力支持,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学校被评为珠海市第四批教育技术现代化示范学校、珠海市第一批粤教云试点学校、珠海市十佳教育创客基地、金湾区信息化改革试点学校。在首届金湾区“互联网+教育技术”应用大赛中共有174人次获奖,16人次获一等奖, 51人次获二等奖,107人次获三等奖。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意识,信息化为重点的现代化素养有了很大提高。
  5.促进乡镇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实现较好
  全校性微型课题研究带动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得到普遍性提高,各级名师整体性成长较快,在全市、全区处于领先地位。如今学校拥有广东省名师1人,省名班主任1人,市名教师4人,市青年骨干教师1人,区名师2人,区青年骨干教师1人,市名班主任3人,市、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1人,区级学科带头人10人,区班主任培养对象3人。三年来,参加各级一师一优课获奖的数量和质量都名列市、区学校前列,获部级2个、省级11个、市级8个、区级29个。
  6.推动了学校的全面发展
  教育科研给教育教学质量带来的变化:教研强则教师强,教师强则教育强。在教科研工作的推动下,在全校性微型课题的影响下,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素养有力整体性的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攀升,学校全面发展,学校教学质量呈整体性高位均衡发展,近三年教学质量检查结果均名列全区前列;语文、英语多项多人次获省级素养大赛一、二等奖;体育工作召开了全市现场会,成为全市学习样板,羽毛球、围棋夺得市多项团体及个人冠军,足球、田径、篮球、羽毛球队夺得区赛冠军;艺术、机器人、航模、非遗文化等项目多个获市、区一等奖。学校被评为全国特色学校、国家新课改示范学校、国家特色学校实践基地、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促进单位、校园足球全国特色学校、全国“零犯罪学校”、国家“中国好老师”公益活动计划基地校、广东省“依法办学”达标校、广东省健康促进示范学校、广东省校园足球推广学校、“广东省提升工程示范校”;2018年广东省文明校园达标学校;2017年广东省小学生诗歌教育示范校。2017——2018学年接待了多批批省内外参观学习、跟岗培训的同行达2千多人次。
  参考文献:
  [1]费伦猛,闫德明,沈林.如何做小课题研究[M].中国出版集团,201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0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