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施治胁痛的发展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本文在分析古今中医治疗胁痛的基础上,提出更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胁痛;辨证论治;针灸治疗;外治法;
1古代医家对胁痛的认识
《内经》明确指出胁痛的发生责于肝胆病变,《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素问·缪刺论篇》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内经》认为胁痛的病因有寒,热,瘀等方面。《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素问·刺热篇》曰:“肝热病者,……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东汉时期,张仲景提出了治疗胁痛的具体措施,《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曰:“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胁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隋·巢元方将本病分为虚、实进行辨证治疗,《诸病源候论·肝病候》中指出:“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气逆则头眩,耳聋不聪,颊肿,是肝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则宜补之”。唐·孙思邈认为胁痛的发病脏腑在肝胆,并以病因为据,分肝湿热和肝虚寒两类论治。此外,他还谈到针灸治疗胁痛,主张不同季节选取不同穴位,方收良效。《备急千金要方·肝脏篇·肝脏脉论第一》中提到“春当刺大敦,夏刺行间,冬刺曲泉,皆补之。季夏刺太冲,秋刺中郄,皆泻之。又当灸期门百壮,背第九椎五十壮”。朱丹溪认为胁痛的病机为情志所伤或风邪入中,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郁而化火,发为胁痛。他在《脉因证治·胁痛篇》说:“肝木气实火盛,或因怒气大逆,肝气郁甚,谋虑不决,风中于肝,皆使木气大实生火,火盛则肝急,瘀血恶血停留于肝,归于胁下而痛”。明清时期,张景岳从临床实际出发,将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以内伤居多,如《景岳全书·胁痛》曰:“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十居八九,外感胁痛者则间有之耳”。随着历史的发展,对于胁痛因机证治的认识不断趋于深入和完善。
2现代对胁痛辨证论治的发展
后世医家在继承经典著作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对胁痛的辨证论治有多方面论述。
王育群主编的《肝胆证治广纂》中分为邪郁少阳、肝气郁结、痰浊内停、脉络郁阻、阴虚胁痛、食积胁痛、肝胆湿热七型。《上海市中医诊疗常规》胁痛篇分为肝郁气滞、湿热蕴结、肝阴亏虚、血瘀阻络四型。何仁认为胁痛多属肝胆二经之病。如肝郁、肝经血瘀、肝胆湿热、肝阴不足等皆可引起胁痛。肝郁者,或怒或虑,致气郁生火,总以清肝解郁为主。肝经血瘀,除由跌扑闪挫外,凡恶血停留者,按之必更痛,宜活血去瘀。肝胆湿热者,咳嗽时则气急胁痛,宜渗湿理气。肝阴虚者,热痛嗌干,宜凉润滋液。朱兰选取101例患者进行分型治疗。男61例,女40例;年龄18~72岁。入选标准:凡胸胁肋竄痛或隐隐作痛,悠悠不休,或痛引背部,呼吸不畅,胸闷时时太息,于一侧或双侧、1个或1个以上肋间有不同程度的触痛,排除西医的心、肺等其他病变的患者。分四型:其一肝郁气滞型(43例),治拟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方选加味四逆散加减。其二痰湿阻滞型(27例),治拟宽胸化痰,理气止痛,方选温胆汤化裁。痰湿郁久化热者加川黄连、茵陈蒿、滑石、藕节。其三瘀血停滞型(15例);治拟活血行瘀,通络止痛,方取血府逐瘀汤加减。偏热者去当归尾、川芎,加丹参、泽兰;偏寒者去赤芍加桂枝、乳香。其四阴血不足型(16例);治以滋阴养血,柔肝止痛,方选黄芪芍药甘草汤加味。
3其他疗法
在传统中药汤剂的基础上,针灸、外贴等外治法也广泛应用于胁痛的临床治疗。徐光幅用偶刺法治疗胁痛30例,胁痛最短1周,最长14年。方法:取穴肝俞或其相应夹脊、压痛点。肝俞或夹脊取右侧,如痛及两侧取双侧,有压痛点则按“以痛为输”原则,在胸骨剑突与右锁骨中线之间触摸寻找,如无明显压痛点,则于胸骨剑突之右侧与右肋弓之间、足少阴肾经与足阳明胃经之间进针。经1~2疗程治疗,本组30例中,显效22例,有效7例,无效1例。其中1疗程显效者14例,2疗程显效者8例。黄瑞彬运用针刺内关透支沟,丘墟透照海,治疗胁痛20例。方法:患者仰卧,直肢仰掌,用30号毫针,针内关透支沟,丘墟透照海,针尖达对侧皮下,留针30min,用捻转提插,强弱开阖等补泻手法,使针感向上。实泻虚补,虚实夹杂或无明显虚实兼症者,用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1次,针后痛止,不需再针,未愈复针,10次/疗程。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全部有效,痊愈l4例,好转6例。薛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维生素B12阳陵泉穴位注射合耳针治疗胁痛。实验组62例(男25例,女37例),对照组60例(男26例,女34例)。对照组用常规补液,消炎及止痛。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阳陵泉穴注射维生素B12及耳针治疗。方法:无菌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22ml,取双侧阳陵泉穴位,常规消毒皮肤后刺入,有酸麻胀重感后,回抽无血即注入1ml药液,拔针后按压针孔片刻,同法注射对侧穴位,1次/天,5天/疗程。耳针法:耳廓上选取神门、肝、胆、胸4穴,针刺2~3穴,捻转中、强刺激,留针20~30min。结果:实验组有效率96.77%,对照组80%,P<0.05。尚健针刺悬钟穴治疗胁痛32例。方法:取悬钟穴(重者取双侧,一般取单侧),用1.5寸28号不锈钢毫针刺入,施捻转提插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留针30min,15min行针1次。结果:显效24例,缓解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0.6%。
辨证论治是中医特色之一,有利于抓住疾病本质进行针对治疗,从而保证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然而,辨证分型的多样化又有难以克服的弊端,不利于诊疗标准的统一和规范,不利于重复,限制学术交流和经验传播等等。因此,科学合理的规范统一胁痛的辨证论治,尚需多中心、大样本的病例收集,这为中医临床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379-390.
[2]刘平.现代中医肝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5-152.
[3]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15-221.
[4]王育群.肝胆证治广纂[M].呼和浩特: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1-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2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