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各阶段教学工作中的全面贯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从实际上来,《道德与法治》教学却存在着很多普遍性的问题,其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而对学生生活化思维的培养,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为此,对生活化思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实际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培养策略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思维;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以及良好的法律意识,并实现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与个人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通常以理论为主,理解难度相对较高,因此,对于学生的生活化思维往往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生活化思维培养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生活化思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普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虽然近年来对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思路进行了实践应用,但在总体上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形式缺乏创新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另外,在教学内容上,过于理论化的讲解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假大空”的感觉,并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有些学生甚至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毫无用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都显得兴味索然。但通过生活化思维的培养,这一现状则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变,一方面,生活化思维的培养必然要与现实社会相联系,这不仅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化思维能够帮助围绕所学内容展开更加深入的思考,从而沉浸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来,这些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都是非常有利的。
   2.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虽然是围绕教材展开,但其课程内容却并非是固定的知识点,而是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经验与道理,要想让学生掌握这些道理与观念,仅凭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语言讲解与知识灌输是远远不够的,而这也给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由于教材编写普遍具有着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虽然在内容上能够符合初中生的能力特征和知识基础,但有时却很难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感受到所学知识理念的现实意义,理解难度也会随之大大提升[1]。然而通过对学生生活化思维的培养,教师往往会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并鼓励学生利用在课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出课程知识的现实性,同时也能够让课程内容变得更加直观,从而使学生更容易进行理解。另外,在学生具备生活化思维的情况下,往往能够从现实生活中进行反思,并通过实际行动对所学内容进行印证,这对于学生的课程学习与理解同样是很有帮助的。
   3.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学科都要将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目标,而对于学生生活化思维的培养,则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首先,生活化思维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教师要想让学生形成生活化思维,就必须要让学生参与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来,而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能够得到充分锻炼。其次,生活化思维的培养通常会以现实生活问题作为切入点,这些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限制,也不会仅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因此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往往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与发散思维。此外,《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是以各种思想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为基本内容的,对学生生活化思维的培养能够帮助《道德与法治》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自然也就能够让学生形成更为良好的道德素养,同时学会利用法律来进行自我保护。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培养策略
   1.充分联系日常生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构架以学生成长的生活逻辑为主线,其课程内容多为“走进中学”“感受中学生活”“对中学生活的理解与适应”等主题,与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这就给学生生活化思维的培养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特点,将教材内容与初中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實践联系起来,并据此展开讲解,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经历中总结经验,谈一谈自己对这部分知识的看法与理解,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自由谈论,为大家讲述自己身边的相关事件。这样一来,课程内容与真实的生活经历能够在学生脑海中慢慢融为一体,而学生的生活化思维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2]。例如在学习《诚实守信》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说出在生活中看到的不守诚信的人和事,或是自身曾经犯过的不诚实错误,试着回忆在出现类似事件时,自己和他人的内心感受。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就能够清楚感受到不诚实对自己和他人所造成的伤害,并真正意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并将这一道理贯彻到生活之中,而这正是生活化思维所起到的作用。
   2.灵活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而是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并对其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感,而要想达到这一效果,则还需要教师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生活化思维,使其真实感受到课程内容的现实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故事活动形式,创设一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情境,同时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对课程内容展开思考,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自然也就会对课程内容中的观点与道理产生认同感。例如在学习《集体生活成就我》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课堂活动,如“两人三足”“蒙眼作画”等等,这些游戏本身需要多人共同合作才能够完成,教师只需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在游戏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就可以营造出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完成任务的生活化情境,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则能够从生活情境中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使自身的生活化思维得到进一步完善。    3.重视多媒体教学
   初中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但在思考问题时,仍然习惯于直观的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施展开教学,将理论化、抽象化的课程内容转变为更加直观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以生活化思维对课程内容进行理解[3]。例如在学习《珍爱生命》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放映《唐山大地震》等影视剧作品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在令人震撼的画面以及沉重的背景音乐下,感受生命的不断消逝,在观看完视频后,教师则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并认识到珍爱生命的重要性,而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4.积极组织实践活动
   前文中提到,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生活化思维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因此,教师同样需要从实践教学入手,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展开创新,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课程知识的意义,并在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例如在学习《爱在家人间》这一课时,教学内容虽然是围绕“亲情”这一主题展开,但初中生对于亲情往往并未做过太多的思考,对于亲情的珍贵也缺乏真实感受,对此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帮助父母分担家务、探望爷爷奶奶等生活化的作业,并要求学生在放学后主动完成,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亲情的概念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并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5.以时事热点为案例
   初中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因此在很多课程中,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往往缺少类似的经历,这时如果仍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展开教学,显然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出现这类情况时,教师必须要转变思路,适当引入相关时事热点作为案例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展开谈论,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法治精神、道德思想的渗透。在信息时代下,学生对于时事热点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了解,只要教师能够引入合适的热点事件,学生仍然能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展开思考[4]。例如在学习《社会生活有秩序》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将横穿马路或闯红灯所导致的交通事故新闻作为案例进行讲解,并强调遵守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这样学生能够通过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案例切实感受到不遵守社会秩序的危害,最终对课程内容产生认同。
   6.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璀璨文明为我们留下优秀的传统文化,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道理与生活经验,实际上早已被古代先贤总结出来,并凝结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如果能够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那么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显然会更加准确,同时学习兴趣也会更高。首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其对学生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因而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就能够借助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来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自于悠久的历史,很多文化精粹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不同的典故,教师如果能够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那么就能够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的同时,达到情境创设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以礼待人》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為学生“程门立雪”“张良拜师”等典故,让学生能够从精彩的历史故事中真正认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从而逐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品德。
   总而言之,生活化思维的培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要想在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生活化思维,则还需要从联系现实生活、多媒体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等多方面入手,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王灵锐.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1):375-376.
   [2]姚世忠.对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75-76.
   [3]夏宇薇.关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设想[J].才智,2018(5):61.
   [4]修雪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培养[J].黑河教育,2017(6):35-36.
   作者简介:王鸿(1972.12—),女,辽宁抚顺人,本科,中学一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编辑 高 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5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