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混合所有制视域下高职教育生态因子解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分析了混合所有制视域下高职教育生态特征,论述了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审视,提出了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高职教育生态因子优化措施:紧密对接产业,建立预警机制,打造学院特色,构建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位;共建职业教育集团,引入市场检验机制,开放真实职业环境,凝聚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链;改革体制机制,校企开放育人,强化基础建设,提高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承载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实践,普及信息化教学技术,提升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创新力。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  高职教育  生态理念  生态因子
  [作者简介]董彦宗(1983- ),男,河北辛集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刘澍(1964- ),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潘新民(1982- ),男,江苏宿迁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所长,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8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4-0047-04
  应用教育生态学理论来审视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企业的内在联系,维系高职教育各环节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高职教育存在问题的崭新思路。目前,国内多所高职院校引入非公有资本成立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但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校企合作不实、内生动力不足、难以互促共赢等问题。部分高校尝试采用生态思维来指导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发展,协调高职创新型人才与社会因素的生态关系,强化校企合作过程中各生态因子之间的共生互利,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生态发展,达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平衡。
  一、混合所有制视域下高职教育生态特征分析
  根据教育生态学理论,高职教育包含生态位、生态链、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创新力四种生态因子,共同作用于教育的各个环节并给教育本身赋予了生态特征和意义。混合所有制视域下高职教育生态因子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其存在特征、質量要求和发展趋势也发生变化。
  1.生态位指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在教育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及与其他教育类别之间的关联。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位具有定位明确的特点和动态调整的功能。定位明确指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有明确定位,区别于普通高职教育;动态调整指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利用行企资源克服教育弊端,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聚集效应,与时俱进地寻找新的发展位属。
  2.生态链是高职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各教育要素的结合形式及内生关系。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链具有融通性和复合性。融通性涵盖了办学资本、教育资源、治理结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校企融通;复合性指教育要素不仅来自高职院校,还来自合作企业与行业。行企校各发展性教育要素应交叉作用、综合发力,形成具备人才培养实效且良性发展的复合型实体链。
  3.生态承载力是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发展规划的承受能力。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承载力兼顾前瞻性和现实性,即既要对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具备超前的眼光和策略,还要从学院和企业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校企办学设施、师资情况、实训场地和设备等要素。
  4.生态创新力是指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形成的文化、政策、环境等。在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中,发展生态创新力是项“多主体”的常态化工作。学院和企业要发挥办学主体特色和内生动力,积极主动地按照“多主体、多视角、多层面”的原则指导人才培养,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
  二、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审视
  生态因子的生态特征、质量水平和发展诉求对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具有决定性作用。通过对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建设进行生态审视,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生态位同质化严重,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通过对河北省内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进行分析,发现部分学院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人才定位等趋同度高,缺乏生态个性和校企特色,“精准定位、形成特色”成为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校企合作由政府强行牵头“配对”,无法持续有效地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忽视教育的实践性、发展性和社会性等现象,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素养及企业精神的培育,毕业生能力结构出现偏差,就业“不落地”。
  2.生态链中各教育要素未能融通结合,对应区域产业发展程度低。部分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存在借企业名义“关门”办教育的问题,集团管理松散随意,教育环境与企业真实职业环境匹配度低,没有建设企业课程项目,无法形成完整的高职教育生态链,造成院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不足。
  3.生态承载力弱,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循环发展受到抑制。部分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仅仅增加了企业工程师进校讲课和学生进工厂实习实训两个环节,并未实现校企深度融合;院校的办学体制、管理方式、培养模式等均未完全转型,教师的发展定位和学生的职业远景也未随教育的发展而变化;设备老旧、师资不足、经费短缺等困难也制约着生态承载力的进一步提升。
  4.不重视创新精神,生态创新力难以体现。部分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仅局限于少数体系化特征明显的课程讲授及学分的获取,未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过分依赖于教师指导,按部就班,被动观望,主动性及主体性不足;实践过程缺乏企业设备及专业人员指导,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和工作热情;教师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不足,对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及前沿技术知之甚少。
  三、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高职教育生态因子优化措施
  本文以生态理念为指导,通过构建对接产业、特色发展、具有预警功能的生态位,凝练市场检验、集团办学、真实高效的生态链,打造制度保障、开放合作、稳固提升的生态承载力,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兼备的生态创新力,协调“师生—学院—企业—行业”之间互惠互利、和谐共享的生态关系,使得生态因子之间协调运作、互促互配,实现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确立和谐生态价值取向。   1.紧密对接产业,建立预警机制,打造学院特色,构建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位。第一,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应紧密对接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及行业发展趋势,坚持错位发展,打造特色专业布局,持续凸显学院教育生态位在传统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增强自身辨识度,确保生态位始终适应社会变革及前沿技术发展。以威海职业学院为例,学院紧密对接威海市海洋运输产业,与知名企业联合成立海大航海学院,现已成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及邮轮公司北方人才培养基地。
  第二,建立专业预警机制。通过企业调研及行业发展预测来增强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适切度,对专业中不符合行业发展趋势、不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变化的内容及时进行调整,实现专业培养规格的转型和升级,构筑学院教育生态位独特的人才培养标识。
  第三,克服功利主义弊端,推进知识体系建构,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企业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情景”“协作”“会话”等企业特征明显的实践教学来实现学生知识体系建构,培养学生以企业员工角色分析问题、以企业工作流程解决项目的综合素质;重视文化的渗透和促进作用,贯彻“技术创新+人文精神”的文化育人原则,将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渗透到环境、制度、行为和活动中。
  2.共建职业教育集团,引入市场检验机制,开放真实职业环境,凝聚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链。第一,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构建政行企校共建的、集团化多向度办学体系,形成完整融通的教育生态链。政府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及政策支持,确保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主体的权利和责任,以政策扶持来激发行企办学的内生动力;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主体在政府的指导监管下,明确职责分工及权利义务;学院主体承担教育责任,保证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并持续提升服务产业及社会的能力;行业主体发挥行业发展的服务职能与促进职能,并参与学院主体的管理及评估工作;企业主体为学院提供教学资源及实践培训,并在专业设置、培养规格、人才定位等方面提供帮助。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联袂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分会成立“全国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参与单位106家,成为全国性的职业教育联合发展共同体及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新高地,有效促进了全国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成立董事会发挥行企办学优势,引入市场检验机制,针对人才培养和人才评测进行研究及修订。市场检验机制的引入能优化资源配置,使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形成富于生机活力的成长性、竞争性生态发展格局,使教育生态链与行业发展、职业变动更加契合。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行业协会及产教联盟的支持下,学院与新龙科技集团成立的混合所有制软件学院制定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软件行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和《京津冀软件人才评测体系》,以市场检验专业改革成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三,按照真实企业工作环境打造教学、实训及办公场地,按照学生及员工的双重标准实行学院、企业双重考核体系,落实学生教育培养制度。真实职业环境的开放、实际企业项目的参与、双重考核制度的实施使教学管理更加高效,校企协同更加深入,各教育要素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3.改革体制机制,校企开放育人,强化基础建设,提高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承载力。第一,理顺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与企业董事会之间的关系,打造董事会监督、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校党委作为高职院校的最高决策机构,同时对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重大事项具有决定权;校长兼任高职院校与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的最高行政领导,负责日常管理工作;董事会作为监督机构,对党委会做出的各项决议具有审查及监督权力,并对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日常行政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决策、管理、监督“三位一体”的体制机制治理架构,体现了民主参与、共同治理的特点,保障了各办学主体的利益及话语权,使教育生态承载力实现良性扩张。
  第二,构建合作空间,打造协同开放的校企育人形势。开放育人包含身份认同、管理制度、考核标准等方面。身份认同的开放指学院学生与企业员工、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管理人员与企业主管等身份开放合一;管理制度的开放指学院教学管理制度与企业生产管理制度相互开放融合;考核标准的开放指学院教学考核与企业绩效考核标准并行,形成准职业人培养全过程评价体系。只有实现合作形式、管理方式、培养模式、评价方式的完全转型,才能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办学优势,使教育承载力不断加大。
  第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教育投入,扩大教育供给,加强基础建设,使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承载力不断稳固。通过校企深度利益捆绑机制激发企业办学动力,推进企业不断加大对办学资源的投入,促进合作办学的进一步深化,使校企合作由协议合作向股份制合作发展。
  4.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实践,普及信息化教学技术,提升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创新力。第一,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学生了解最新技术、培养专业兴趣、拓展专业能力的平台;在科研奖励、奖学金申请、学分置换等方面优先照顾取得突出创业成绩的师生;重视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创业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主动性与实践能力。
  第二,建设标准嵌入式创新专业课程体系,打造一流创新教育师资队伍。首先,将行业技术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重视专业通识教育、核心技术培养、岗位能力培养,对接行业技术、岗位群、就业企业,使校企协同育人具有创新性、针对性及适配性。其次,构建“标准嵌入+企业项目”的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嵌入国家职业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提炼、整合、施教;嵌入行业技术标准,引领教学,学生所学合规范、成才合规格;嵌入岗位工作标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及岗位实操能力,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嵌入真实企业项目,从“做真实项目”过渡到“真实做项目”,使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完全落地。最后,建设“互聘互兼、理实兼备、优势互补”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第三,普及信息化教学技术,打造“数字信息化校园”环境。以在线开放课程系统、精品课系统、云班课系统等组成的“数字信息化校园”环境能为师生提供顺畅的交流平台,使教学更加方便灵活,学习更加便利快捷。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是学院提升混合所有制教育生态创新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龚群英.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生态环境的构建与优化策略[J].职教论坛,2016(7).
  [2]吴炜炜.生态化视角下高职教育构建的审视[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4).
  [3]成雁瑛,吴济慧.生态位视域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提升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6).
  [4]丁刚.论高职教育的生态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4(5).
  [5]田晓玲.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建设实践探索——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
  [6]凌守兴,张建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生态系统及协调发展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10).
  [7]张雨,曹必文.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9).
  [8]王传薇.生态环境视域下现代高职教育发展动力研究[J].機械职业教育,201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07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