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策略探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的不尊从。(1)在初中阶段中最常见的逆反心理有三种情形:①情感、认识上的复合逆反;②心理和行为的逆反;③思想上的逆反。(2)对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我们采取的三个对策:①学会尊重;②掌握适度;③积极引导。老师要积极引导并教育学生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发展的看待自我与非我(他人、社会),从而不断完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初中生 逆反心理 表现 对策
一个星期一的早上,几个学生刚走到校门口,有一个男学生被几位晨迎的老师给拦住了。原因是这个学生留怪发,校服不拉拉链,大摇大摆地走进校园。几位老师见状立即叫这位同学,问他为什么要留怪发,并叫他把校服拉链拉好,该生却不予理睬。于是几位老师一齐责令该生。没想到这位学生却勃然大怒,我的校服拉链坏了,并大叫“ 我就是喜欢留怪发!怎么了!”。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这是什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逆反心理。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既属于儿童也属于成人,身体发育和思维能力几乎和成年人一样,但在经济和情感上还需依赖父母同时又渴望独立。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哕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逃学厌学、顶嘴、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对学校倡导的事往往对着干,甚至不时搞点恶作剧或破坏公物。青少年的叛逆行为也是他们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家长和老师的任务就是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渴望被尊重的心理,帮助青春期的孩子“找到自己”。
1逆反的表现
在初中阶段最常见的逆反心理有以下两种情形:
(1)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但是,我们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我们做老师的在学校教育中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不顾及学生的自尊心,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只要见到学生的毛病甚至只是老师主观猜测的毛病,就劈头盖脸、大发雷霆的一顿训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的批评是正确的,也会使学生感到大大地丢了“面子”,也就会在态度或行为上抗拒你的这种劝导和说教。这就是因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受到了不应有的贬低和损害的逆反。例如,某学生因家中有事而迟到,此时,他需要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全面、正确的评价,尤其需要肯定自己的成绩。而如果老师不问缘由,只去谴责其迟到的违纪行为,就会形成主体对教育者从需要到情感、认识上的复合逆反。
(2)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得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例如,对网络游戏、吸烟、奇装异服等,越是不让学生接触,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就越向往。而家长和老师经常对他们这样的好奇和向住进行批评指责,就会使他们在心理反应上产生根本性的逆转,形成反对、逃避、拒绝的态度和行为,形成心理和行为的逆反。
2逆反心理的对策
剖析了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現,那么该寻找怎样的对策?老师在教育学生时该怎么做?下面我提出三条建议:
(1)学会尊重。对于自我价值保护的逆反,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即使是批评真有过错的学生,也要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选择好时间和场合,使学生既不丢“面子”又受到了教育。我们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反之,我们的教育会适得其反。
(2)掌握适度。对于学生超限度的逆反,我们要注意分寸,把握适度。我们尽管是教育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但也不要婆婆妈妈、没完没了地嘱咐来嘱咐去。这样,即使你的说教是正确的,也会遭到学生的抗拒。例如,本学期初,为了培优,我们班上的几个课任教师轮流安排几个优等生到老师的办公室进行个别辅导,还时时检查、督促。开始效果还不错,可是机械重复的教育时间久了、多了,学生就感到厌了、烦了,第一次月考的成绩也不理想,现在几个学生找借口不来参加培优辅导了。这种结果是我们过于“关心”导致的。
(3)积极引导。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尤为强烈,如:好奇了解异性并与异性同学交往,好奇尝试抽烟和喝酒,好奇网络信息,等等。我们对学生的异性交往表现得过于敏感和苛求,有时虽然不明说但行动上却在给学生施加沉重的压力,就更激发了学生探究这种秘密的强烈欲望,也必然会激起学生们“天然”的反抗。因此,我们必须教育并帮助学生了解:爱慕异性是人的正常心理需要,积极引导学生与异性同学健康、文明交往。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会上网也是一种新的“文盲”。引导、教育学生在不影响学习、周末在家长的指导下,为查阅学习、生活资料,甚至一些健康的娱乐,也是可以上网的,以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总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这种心理现象。尤其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对于学生正确的逆反心理现象,老师要能够容忍、肯定、鼓励。对于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老师要敢于否定;同时要善于说服、劝告、减弱以至于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使学生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之目的。老师要积极引导并教育学生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不能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以现象代替本质,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发展的看待自我与非我(他人、社会),从而不断完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孙亚芹.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解决策略辅导[A].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2015-10-16.
[2] 孙佑海.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与解决策略[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2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