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是高校校园文化成果化、特色化建设和培育的产物,对于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健全高校文化建设体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为视角,解读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并在分析构建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为现阶段如何培育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提出相应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 文化品牌 培育策略
  1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价值
  1.1理论性价值
  首先,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自身发展来看,培育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有利于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体系,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高校作為一个特殊的情境,其文化品牌培育的规律与企业文化品牌培育有较大的差异,而目前关于文化品牌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企业。其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的理论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是体现高校文化传承、学习氛围和办学理念的重要手段。
  1.2实践性价值
  首先,培育有特色、有底蕴、有积累的校园文化品牌,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内在需要。其次,通过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可以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对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可以让高校获得更多的关注与认可。市场机制的建立以及高考招生机制的改革使得高校更希望通过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来获得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最后,探讨有关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培育机制,可以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2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2.1国外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现状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中,国外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应该包含学术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学生文化和信仰文化等,并对校园文化子文化分别展开研究。在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创新素质的联系研究中,国外学者主要探讨通过学科建设、课程改革以及教学管理改革等制度措施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而在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方面,国外学者较多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校园文化特色的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2.2国内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校园文化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涵盖校园文化的基本理论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思考两大方面。国内对校园文化的基本理论研究有:沈辉(1986)在《青年研究》上发表了第一篇探讨校园文化的论文《校园文化浅析》,同年他又发表了《校园文化的特征、功能与建设》一文,在我国校园文化理论研究领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一些具有思想性、学术性的校园文化理论研究文章纷纷涌现。国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有:陈巍(2011)认为在建设校园文化品牌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网络的自身优势。帅敏(2010)认为,通过特色发展、学生活动、孕育精神、优化环境等路径可以帮助高校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成为独立学院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推动力。
  2.3国内外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现状小结
  从上述研究中可看出,西方对校园文化的研究较为深入,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也在良性循环中不断向前发展。但存在一个致命缺点,国外学者在对校园文化品牌的研究中忽视了大学校园主体文化的作用,这显然是不完善的。而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研究中,国内学者们大都集中在探讨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发展现状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上,并没有形成完整体系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因而,在培育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问题上仍有较大研究空间。
  3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存在的问题
  3.1品牌意识淡薄,培育机制匮乏
  近年来虽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建设校园文化品牌的倡议,但是国内还未对“校园文化品牌”这一概念内涵做出准确的界定,国内学者也没有达成共识。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统一、执行性较强的评价标准,各高校对校园文化品牌的认识不一、态度不一、重视程度不一,这导致当前我国高校不够重视高校的文化品牌的建设,品牌知名度也就得不到一定提升。
  3.2品牌定位不清,存在盲从问题
  品牌是学校的一面旗帜,当一所学校的文化品牌被普遍认同后,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当前阶段,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品牌定位不清晰、不准确、特色不鲜明,导致很多高校盲目跟风,投机取巧,片面追求“多而全”,却忽视了品牌质量和内涵问题。部分高校在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仍然没有达到育人的功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在培育校园文化品牌时片面注重文化品牌的知名度,而忽视了文化品牌与高校自身历史文化、特点个性等因素的契合度,不能将文化品牌与高校的发展特色和学科特色有机结合。
  3.3看重外在宣传,轻视内涵建设
  校园文化品牌的形成需要经过时间的积累和实践的检验,必须注重提高质量、厚重内涵,只有在知名度、参与度、满意度等各方面都经过精心塑造,才能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同和广泛参与,成为学校名副其实的标签和代名词。当前,许多高校一味追求网络媒体效果,在活动宣传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只注重表面功夫却没能在文化品牌的质量和内涵上下功夫,最终导致苦心培育的校园文化品牌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造成资源浪费,无法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下转第40页)(上接第38页)
  3.4创新动力不足,参与度较低
  校园文化品牌要达到有效的培育功能,形式必须不断创新,形成长效机制。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活动形式单一,参与方较为局限,涉猎范围较窄。一项活动自举办后,参与的往往只是某些学校社团组织的学生,其他非社团学生、在校教职工、家长等的参与度明显不足,这导致校园活动缺乏吸引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教师参与度的缺乏导致活动内涵达不到深层次的传达,校内外联动性不足,活动的意义达不到预期目标。   4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策略与路径
  4.1培育品牌理念,协同组织管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首先要通过思想动员和政策性、标志性宣传将“品牌理念”的种子植入广大师生心中,使其萌芽、开花、结果。同时,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不是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的事情,应在全校范围内联动,协同合作建设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将各个院系和各职能部门调动起来,通过建立统筹规划、高效协作、统一协调的组织管理机制,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4.2明确品牌定位,彰显自我特色
  一是搭建大学生成长的平台,在项目设计、运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二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给学生更多发挥自身个性和创造力的空间,体现以生为本;三是抓好目标管理,有效配置指导师资、资金和技术设施;四是要建立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评价体系,将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进行科学化管理,避免品牌培育的盲从,凸显出高校的自我特色。
  4.3注重内涵建设,提升文化价值
  一个品牌的核心在于提高其价值,让绝大多数人对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愿意接受该品牌。因此,校园文化品牌要与大学生的发展相结合,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学校应戒骄戒躁,去除功利性,注重内涵塑造。高校是高层次文化教育机构,高校的核心功能是育人,其基本途径是文化育人、以文化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其中,核心主体是文化育人的主要对象——学生。
  4.4结合时代主题,整合资源创造新意
  在培育高校校园文化品牌过程中,要契合院校优势,把握时代主流,确定鲜明的活动主题,整合相关资源,形成品牌建设合力。具体做法:一是在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形成后,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长与接受心理特点、学生受益面等因素,举办形式新颖,有吸引力的活动,满足学校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將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放在高校整体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背景下实施,整合校内相关资源。
   基金项目:课题项目:2018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2018LX163。
  参考文献
  [1] 王栋慧,朱柳.基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05).
  [2] 韩强,靳妍钰,李思豫.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构路径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5(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38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