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自由精神成长的引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学科凭借其对以生活与生命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的囊括而成为学生人文精神与个性化素养成长发展的所在地,而学生自由精神与独立意志的养成恰是影响其一生的品格要素。所以,在学生心智情感理解接收力皆发展一定程度而亟需加以正确引导的高中语文教育阶段,教师应充分利用此文本阅读的平台资源,通过对人物精神特征、思想利弊的分析,联系现实以得出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正确价值观念的方式,实现对学生自由精神成长的引导。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自由精神;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0-0080-01
  在传统语文教育视野与模式下,我们往往将文本结构、文体特征、文言文翻译等知识性、理论化的内容作为课堂重点,从而在不自觉建构“枯燥”学科属性的同时,文学内部之关于“人文”与“精神”的真正营养亦流失殆尽。所以,在现代以开放性、灵活性与个性化为标志的素质教育理念下,对高中语文学科和文学内容的教学应真正以引导学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成长为核心,进而实现“育人”的教育。
  1.走进文章,感受人物精神特征
  一部或写人、或记事、或写景、或状物文学作品的形成,必得有人之因素,或为作者本身,或为作品内部或隐或显的大、小人物。而有人,必得有人之思想或情感、性格与精神,此便是以文学为契机,进行学生自由精神引导培育的着眼点。因此,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走进文章,以“角色对换”的方式和文中人物的角度,真正去感受、分析人物精神特征,以先做到“理解”,以奠定在“理解”基础上更深入思考与精神拷问的基础。
  例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的讲解中,在介绍了文本创作背景以后,我先让同学们去自主阅读文章,对文章主人公别里科夫在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精神思想特征进行理解。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别里科夫都有哪些套子,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进套子里?(生活习惯,如雨伞、雨鞋、墨镜等,思想)(2)假设自己是别里科夫,在面对他所遇到的一切事时会有什么感受、顾虑或思考?(如婚姻:华连卡竟然不端地疯骑自行车,竟然在自己被推下楼梯时放声大笑,这是对秩序和安宁的破坏,“我”想要每一个人都安安生生地、有约束地生活)
  这两个问题引导同学们深入文本、深入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并挖掘其精神内涵,让同学们在角色带入感受的基础上将其与自己本身的性格思想进行比较,在此,同学们便会初步感知角色的精神需求与自己的精神需求,为之后自我的凸显奠定基础。
  2.走出文章,整合分析思想利弊
  对一篇文章的全面分析当分别以当局者和旁观者的视角深入文内、跳脱文外,既能理解文中人物精神诉求,又能够在宏观视野下,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环境因素等,客观地分析人物精神思想的前后因果与利弊。从而形成一种理性的选择、判别力和广阔的视野格局,进而为自身精神品质的最终养成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可供汲取的养分。例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的讲解中,在上述“感受人物精神特征”的环节教学结束后,我又让同学们将文章中涉及到的布尔金、华连卡、柯瓦连科与别里科夫的性格、思想和精神进行对比,结合文本创作时代背景,对二者之间会有如此区别的原因进行说明。于是,同学们便会意识到:沙皇专制與资本主义并存的俄国时代历史对民众保守、开放此二重精神面貌塑造的决定性作用。进而明白社会时代与时代下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在此之后,我让同学们以客观的立场,客观地评价文中所反映的两种精神状态。同学们则自然会得出“以华连卡与柯瓦连科等人为代表的一方开放的思想精神面貌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且符合人性,是人对自己生命的负责。而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保守派一方则是历史发展的阻挠者,但亦符合落后逐渐消亡的规律”的结论。
  3.联系现实,得出正确价值观念
  对学生精神成长的正确引导始终需要落实在其生活现实中与自身意志里,才可算是对其进行的切实引导,亦是对其“内在”精神境界的真正塑造。因此,在以客观宏观的视角对文本中人物精神思想的利弊进行全面分析之后,教师应将在此过程中得出的价值观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与学生自身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内化。例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的讲解中,在上述“整合分析思想利弊”的教学环节之后,我向同学们提问:“基于你们对时代和人之间的关系,及对历史发展规律与生命的认识,在自己的生活学习上,你认为应该怎样去做”。此问题设计的目的即在于推动学生形成“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通过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思想,走在时代潮流的最前端”的认识,同时深入认识到生命不应该被隐于“套子”中,而应得到丰富活力的展现和充盈。如此,从文本学习中得到的思想高度与自由精神境界便和现实生活得到了紧密的结合,即真正发挥了文本指引学生精神自由成长的作用。
  除此文本外,《归去来兮辞》、《逍遥游》等皆可发挥相似的精神引导作用,其中的个性追求与精神营养将伴随着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以此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模式将真正契合高中学生对于有温度、有意义课堂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杨乐.浅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彭成,于利利.理想语文的精神自由意蕴[J].中学语文,2017(10):77-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34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