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经典诵读”在汉语言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职院校所培养出的人才,大多是直接对口社会某方面所需的实用型人才,人才的素质直接决定了该方面的发展质量。但如今的高职学生却变得越来越浮夸,过重的功利心和目的心导致学生的心理越来越扭曲,在工作中常常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更有甚者逾越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这种潜在的犯罪倾向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隐患,可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关键词:经典诵读;教育现状;提升素质;教学方法
   康德的墓志铭上写着这么一段话:世界上有两件东西人们越是持久地思考,其唤起的敬畏之心越是深刻,一是我们头上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头上的星空”象征着真理,人们越是思考它,越是觉得自身渺小,唯有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才能一窥世界的真实面目;“内心的道德准则”则是人类对生命的态度、对正义与邪恶的划分标准。高职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其人文素质的高低对社会能否安定、平稳、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大学作为学生踏入社会的门槛,它是决定大学生人格特点的重要阶段。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面对困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分辨是非黑白的能力、荣辱意识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培养出来的。
   与大学本科相比,高职院校的专业对口性显得更强,其主要目的就是根据社会需求培养相关的实用型人才。这种教学方式的针对性强、专业化程度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生产建设和服务管理的人才,但这种更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却引发了一个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问题,那就是人文素质的缺失。这种缺失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重视技能培训,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众所周知,现代企业和各用人单位对于文凭和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越来越重视。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这种趋势对于人才培养确实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各高职院校都提倡“多证书制”,它鼓励学生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考取更高级技能证书的同时,再选择一个或多个专业进行深造,这着实为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复合型人才。但古话说得好:“否极泰来。”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多的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水平的提高上,从而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各种各样的职业证书只能反映一个学生在理想状态下的工作能力,在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的影响下,心理素质往往才是决定一个人工作能力的最重要因素,职业技能证书终归只能体现一个人的工具性有多强,而无法彰显其实用性。
   2.工具性逾越人性之上
   现代化科技使得工具越来越智能的同时,却让人类变得越来越机械化,僵化的教学体制让师生变得越来越像一条生产“人才”的流水线。诚然,这种流水线的教学模式确实能大大提高人才的培养效率,但人文生命才是人的最终本质,当工具性逾越人性之上的同时,创造性也被抹杀在摇篮之中。纵观全球的专利申报情况可以发现,我国的专利申请次数虽然排在很靠前的位置,但其大多都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良,这种改良通常都是来自于反复的生产活动中的总结,其创新性非常之弱,科技创新的主要来源仍是美国、日本、法国等,而这些国家无一例外都具有极高的人文素养。工具性与人性的平衡对创新的影响力在此彰显无遗。
   二、落实经典诵读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1.响应国家政策的要求
   党在十七大中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弘扬并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其应有之义。高职院校作为“大学生的摇篮”,帮助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其应有的责任与义务。
   2.开展经典诵读提升人文素质的现实要求
   在许多人看来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远远要大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那么本文就此列举几个案例,来让读者直观地认识一下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2013年4月28日,重庆晨报报道,一高校男子认为老同学抢着买单是炫富,于是将其杀害;同日的重庆商报报道,高校学生因嫉妒同学条件好而心生怨恨,将其杀死并分尸;2012年9月26日,长春论坛报道,名校学生毕业后失意,因嫉妒而用12刀捅死同班同学;2011年5月1日,扬子晚报报道,一大学生因同学在宿舍卖袜子而将其捅死。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这些案例看起来也许显得有些荒唐可笑,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作为未来祖国发展的栋梁之才,因为生活中这样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做出践踏生命的行为,试问:这如何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三、高职院校利用经典诵读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1.明确诵读的内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些内容适合引入高职院校的诵读活动,如,儒家的《论语》和法家的《韩非子》;有些内容则有失偏颇,如,道家的《庄子》。
   《论语》作为儒家的代表作,其注重的是自身品质的培养,诵读《论语》有利于学生培养其谦逊有礼、尊老爱幼、刚正不阿等品质;而法家的《韩非子》则注重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心中树立对法律的敬畏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律、自省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这两家的经典作品,内容言简意赅,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准则的最佳选择。
   之所以说诵读道家的《庄子》有失偏颇,是因为《庄子》一书的着眼点很高,对读者自身的人文素养要求更加严苛,在没有形成明确的为人处世原则之前,胡乱地诵读此书,只会造成负面影响。
   所以,我们在开展诵读活动之前一定要明确诵读的内容,只有引入最切合实际的经典论著,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开展专题讲座
   学生能否理解著作中的内容是诵读产生积极作用的前提。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不同于现代的散文和杂文,它们是我国先人最高级的智慧结晶,其中的一詞一句都有着致深致远的含义,因此,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开展专题讲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著作中的内容,提升学习兴趣,与此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诵读的效率。
   3.积极开展以诵读为主题的社团活动
   正所谓人各有志,学生的爱好各不相同,统一的诵读内容只会压制学生的天性。因此,高职院校应多组织与诵读相关的社团活动,不同的社团代表着不同的派系,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去学习,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对诵读的兴趣。
   4.设立研读期刊
   纸上得来终觉浅,诵读终究只能停留在理解的阶段,想要更加深入地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就需要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创新。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内设立相关的研读期刊,鼓励学生在诵读之余,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发表到期刊上,如此一来,学习相同内容的学生可以互相借鉴、互相提高,学习不同内容的学生也可以从中取长补短,长此以往,便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诵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更能不断提高学生个人的人文素质。
   笔者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开展诵读互动的必要性得出,促进人文素质教育提高的策略只是其教学方法的冰山一角,“诸子百家”的经典论著博大精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应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适合学生的作品,如此才能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莉.高职院校经典诵读活动的可行性实践: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3(8).
   [2]徐源.基于隐性课程文化的高职人文素质提升策略研究:以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4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