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家庭教育对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分析了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现状和心理常见问题,阐述了4种不良的家庭教育模式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了促进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措施。
  关键词:家庭教育;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9-001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孩子心理朝着健康、积极方面发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教育方式对农村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农村青少年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关系着整个社会发展。农村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敏感度较高,且心理变化更加复杂多变。在农村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督促农村青少年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监督者,其教育方式和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未来的心理成熟度。在农村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使农村青少年出现心理上的不健康。
  1  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现状
   农村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叛逆时期,父母应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在乎孩子举动,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从调查结果看,具有心理问题的农村青少年占到全体农村青少年的30%以上,部分大城市里的农村青少年具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分析结果显示,在初中和高中阶段,随着年龄增加,出现心理问题的农村青少年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的调查显示,在一次针对7 562名中学生的心理调查中,有高达32%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随着年龄增加,学生学习强度和父母期望值不断上升,而学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此外,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女生的心理问题比男生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另一项分析结果显示,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学生中,30%左右的农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来源于学习方面,40%左右的农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来源于人际关系方面,另外30%的农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则来源于其他各方面。因此,从我国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心理问题对农村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阻碍了农村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节奏,甚至可能导致部分农村青少年出现偏激行为,进而引发社会问题[1]。
   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农村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在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能对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能跟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产生密切联系,如果能在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可以促进农村青少年在德育、智育以及体育方面的全面发展,并有效减少社会问题发生。
  2  农村青少年心理常见问题
  2.1  思想极端化
   对农村青少年而言,其思想极端化一般表现为对周围事物和人比较偏激,最常见的是自卑、嫉妒、报复心理等。农村青少年家庭相对而言不富裕,一旦遇上家庭变故将导致青少年遭受心理挫折。同时,与城市青少年相比,农村青少年内心渴望走出农村,需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农村青少年经常会否定自我,甚至引发偏执、报复、嫉妒等心理问题。
  2.2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大多数农村青少年家居贫寒,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參加各种各样的活动。长时间下去,将导致农村青少年逐步失去同伴群体和社会关系支持,慢慢形成自我封闭心理,不利于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2.3  自律性较差
   大多数农村家庭对学习比较重视,但缺乏对农村青少年的正确指导和鼓励。同时,农村青少年学习基本依赖于自律,加之他们缺乏父母的指导和关爱,长时间下去,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将对课堂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出现叛逆心理。
  3  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对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3.1  专制型教育方式对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专制型教育方式就是父母居于高位,而孩子只能被动地接受父母命令。父母并不重视与孩子的精神交流和精神沟通,也不去主动了解农村青少年的心理世界。采用此类教育方式的父母善用武力,一旦孩子出现任何不合父母意愿的行为,就会采取武力对待孩子,忽略了孩子的人格、心理和自尊。在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下,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于向他人表达,并且长期封闭自己,容易产生抑郁症。
   此外,在专制型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由于在童年时期受到父母鞭笞,更容易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即使在成年以后也会产生一定的体现。部分孩子在成年之后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容易受到他人迫害并自主维护加害者。
   在专制型家庭教育模式下,部分逆反心理较强的农村青少年会采取各种方式来对抗父母体罚,从而更加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分子的影响而误入歧途,最终离家出走、流浪社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
   在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会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逆来顺受、极度自卑、懦弱、无所事事甚至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一种则是极端反抗、不受控制、行为偏激、心理扭曲乃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需要注意的是,人作为个体具有异质性。极少数农村青少年在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之下养成了极度自律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并且具有极高的抗压能力,能够笑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3.2  溺爱型教育方式对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溺愛型家庭教育方式也会对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溺爱的教育方式带来的不良影响,远高于专制型教育方式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实际家庭教育中,部分父母认为孩子是家庭的唯一希望,因此出于对孩子的疼爱,对孩子的要求百般答应,甚至认为自己的孩子就应该享受到最好的事物,忽略了孩子独立意识的养成。
   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孩子吃苦意识、动手能力以及竞争意识的培养。孩子年龄增加,所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这类孩子在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时往往会选择逃避,且生存能力并不出众。长期的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使孩子只知接受爱而不会付出爱,只知让家长为自己服务而不懂得孝顺家长,缺少责任意识。此外,在溺爱型家庭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采取一些不道德途径来获取所需[3]。
   在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表现出幼稚、依赖、自私、任性、懦弱的行为特征,并容易受到他人指责,失去正常个性。在溺爱型家庭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指点以及教训。由于长期处于溺爱教育模式下,他们缺少开拓精神和锐意进取的探索改革精神,其智力发展也受到一定影响,善于逃避,不会承担社会责任。
  3.3  保护型教育方式对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保护型家庭教育方式具有较为明显的双面性,其有利的一面是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关心他人、体贴他人的意识,让孩子感受到爱的乐趣,能够有效降低农村青少年的攻击性,避免孩子误入歧途,从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然而保护型家庭教育模式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长期处于父母的保护之下,孩子的自我判断能力容易出现偏差,极其容易受到父母影响,“妈宝男”就是最为明显的例子之一。
   此外,保护型家庭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生活欲望较低,缺乏对社会行为的辨别能力。即使发生意外事件,也无法对意外事件作出及时反应,对紧急事件应变能力较低。在保护型家庭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过分依赖家长,缺乏足够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保护型家庭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更加容易爱别人并且更加容易接受别人的爱,不容易受到不良分子影响。但在此类家庭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缺乏主见,容易受到父母影响,并且性格脆弱、依赖性较强,容易受到挫折,缺少足够的社会适应能力,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
  3.4  放任型教育模式对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放任型家庭教育模式是当今社会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育模式。留守儿童属于放任型家庭教育模式的一种,由于长期远离父母且祖父祖母威慑力不足,孩子更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从而走上邪路。一般而言,采用放任型家庭教育模式的父母认为孩子成长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自己只需要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此外,部分家长打着放养旗号,实际上采用放任的教育措施,要求孩子自己养成规律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自己却不管不顾,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
   一般来说,放任型家庭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普遍早熟,但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对陌生人过于冷淡,并且在为人处事方面容易钻牛角尖,缺乏理想和追求,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误入歧途。在放任型家庭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也有个别例外现象,例如部分留守儿童成熟较早并学会承担孝顺长辈的责任,聪明能干、乖巧懂事。
  4  培养农村青少年良好心理的措施
   家庭教育模式应符合农村青少年的心理成长特点。从教育现状出发,以合理期望、全面发展以及家庭氛围为出发点,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进而引导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4.1  调整父母期望
   当今的父母多为80后、90后,这一代父母已经不再抱有“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而是更加追求子女的质量,这属于积极转变。但在这一观念转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代父母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孩子报各种辅导机构或者兴趣班,因此无形之中加大孩子的压力,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障碍。
   父母应该适当调整期望,避免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应该从子女实际出发,针对子女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培养措施,绝不能照搬别人家长的教育模式。一定要根据子女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以子女发展意愿为依据,帮助孩子养成健全人格。
  4.2  做到言传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仅仅做到了口头教育。例如,一些父母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但自身在过马路时不走斑马线,无形之中就给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但父母本身就没有做好榜样,导致孩子跟着一起堕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做到言传身教,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例如,教育孩子认真学习,自己就应该去阅读报纸或读书,给孩子营造学习的氛围和树立榜样。
  4.3  做好农村青少年心理辅导工作
   对于农村青少年而言,通过对他们开展针对性、系统性的心理辅导工作,将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对人的信任,对人的热情,形象点说,是温存、爱抚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农村家庭不仅要对家庭教育给予重视,还要创造良好的条件,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孩子的才能。
   农村青少年家长要因材施教,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失败时,家长要以坚信的口吻进行鼓励;成功时,要给予祝贺和奖励。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改造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农村青少年树立良好榜样,不仅给他们以心理上的安全感,还可以培养他们不怕走弯路、不怕出错、奋起直追的心理,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殷文勇,王道宏.浅谈家庭教育对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6(24):67-68.
  [2]辛海琳.关于家庭教育对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探讨[J].教育界,2016(18):40.
  [3]车国燕.论家庭教育对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才智,2016(1):1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51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