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歌法》实施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影响的探索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下简称国歌)一直伴随和承载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寄托着国民的爱国情感,并时刻提醒国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安居思危、珍惜国家发展成果,朝着既定的目标继续前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以下简称国歌法)的实施,对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培育学生热爱党和国家,树立远大的理想,勇于担当历史使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起到关键的作用。文章首先简要介国歌的形成,接下来分析国歌在爱国主义中的现实意义,最后重点探究国歌法实施后对加强和巩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国歌;国歌法;爱国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于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意味着国歌自2004年3月14日入宪法后的再一次升华,完成了和国旗、国徽一样,不仅国家地位得以确立,同时受到更加具体的法律保护,对于维护国家尊严,规范国歌的奏唱、播放和使用,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文章针对该论题深入分析,希望能够引起国民共鸣,进而为爱国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可靠支持。
  一、《国歌》基本介绍
  (一)形成。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于1935年創作发行,国歌词作者和曲作者分别为田汉和聂耳,它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歌的词和曲对人心有强烈的震撼和鼓舞作用,促使国民团结一心,抗战救亡,为实现国家的解放、民族的独立共同作战。从中能够看出,《义勇军进行曲》是历史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在国家历史存亡、民族救国发展、人民爱国事业进步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
  (二)发展。1935年5月24日,《义勇军进行曲》原是作为故事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影片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危难祖国,投笔从戎,奔赴东北前线抗日,参加义勇军英勇杀敌的故事。
  1949年,由于新中国即将成立,国家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国歌征集活动,最终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对于部分歌词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周恩来、毛泽东认为歌词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歌曲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正是表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安不忘危,当时的中国还受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压迫。保持原有歌词,更有利于鼓舞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 解放,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保留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原词和原曲。
  1949年10月1日,《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奏唱。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由于《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被诬陷为叛徒和 “反革命”而被打倒,《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地位也受到了挑战和否定。曾一度出现需要唱国歌时,以《东方红》代替。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成立了国歌歌词征集小组,国歌的歌词被改变。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决议:撤销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78年3月5日通过的关于国歌的决定, 恢复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为正式国歌,去掉了“代”字。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第四章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
  2017年10月1日,国歌法正式实施。这部法律对国歌奏唱方式、国歌使用、国歌传承等作出明确规范,激励着所有中华儿女唱响、唱好这首最庄严、最神圣的巍巍大国之歌。
  (三)内涵。国歌独特的曲式结构铸造了伟大的艺术成就。聂耳用一种新的基于“黄金分割”律的数列结构将国歌谱写成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伟大杰作。田汉的词,是用散文式自由体
  新诗的形式所写,错落有致、铿锵有力。国歌具有创作性和民族性,国歌旋律风格借鉴了国际优秀革命歌曲的成果,极易被人民群众学习,从而鼓舞士气、团结奋进。国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在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事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
  二、《国歌》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一)增强青少年使命感。青少年将国歌内容和旋律铭记于心,这对青少年使命感增强、责任感强化有促进作用,无论青少年在学习阶段,还是工作阶段,都能毫不动摇的肩负起国家繁荣富强的职责,并积极配合爱国主义教育,主动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国歌传唱的过程中,国歌文化内涵、精神力量随之发扬,这无形当中为青少年提供了动力支持,青少年能够不自觉的加入到爱国行列,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强化青少年爱国情感。国歌传唱的过程中,应端正态度,并调动内心情绪,与此同时,还应把握整体思想情感情,丰富爱国情怀。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青少年爱国情感都不会变质,反而爱国思潮会愈加浓厚,爱国态度愈加坚决。国歌具有一定感染力和号召力,能将青少年内心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还能增进青少年与国家间的距离,它在增强国民社会地位的基础上,调动青少年爱国热情,丰富青少年爱国情感,从整体上增强青少年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提升爱国主义仪式感。使用国歌的绝大多数场合都伴随着一些仪式,例如升旗、国旗护卫队护旗等,庄重严威的仪式会使青少年产生强烈的自信、自尊、自豪感。以仪式作为载体,伴随奏唱国歌内容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传递爱国思想,以此激励他们的爱国精神,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怀,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深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青少年在传唱国歌的过程中,并借助这一神圣行为传递爱国情感,充分发挥国歌的教育意义。这对建设我国和谐社会、加快爱国行动力有促进作用,最终凝聚广大青少年的蓬勃之力,力求能够早日实现“中国梦”,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进而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三、国歌法实施后对加强和巩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一)国歌法规定“国歌纳入中小学教育。中小学应当将国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学唱国歌,教育学生了解国歌的历史和精神内涵、遵守国歌奏唱礼仪。”通过抓早抓小,在中小学的学生中,形成对国歌教育的重视。中小学生犹如一张白纸,需要描绘什么样的颜色都相对容易,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性,处于较为纯真的年龄阶段,更容易投入更多的情感,加上接收能力强,抓好了这个阶段的国歌教育,为长大成人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国歌法明确规定了在什么样的场合,应当奏唱国歌,在什么样的场合,不得奏唱国歌,对国歌奏唱的标准和形式,奏唱国歌时的行为举止都有明确的规定。根据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的特点,以上的规定进一步确立了國歌的权威性和尊严性,体现国歌不是一首一般性的歌曲,能引起青少年在使用国歌时更加重视。另一方面,对青少年在使用国歌时提供了更加清晰和规范的指引,避免有部分青少年由于把握不准而出现误用国歌。再者,就是给广大青少年在监督使用国歌时提供了参考标准,随时发挥监督的作用,处处维护国歌权威、国家尊严。
  (三) 国歌法规定“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对国歌的宣传,普及国歌奏唱礼仪知识。”新闻媒体作为大众传媒,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具有传播快、范围广、效果好的特点,同时新闻传媒更加受到青少年的关注,对于在青少年中普及和传播国歌和国歌礼仪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 国歌法规定“在公共场合,故意篡改国歌歌词、曲谱,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的,由公安机关处以警告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于青少年也是处于人生思维较为活跃,行为举止容易冲动,思想未成熟容易出偏差、容易受蛊惑等特殊阶段。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震慑部分在某些场合对国歌做出侮辱行为的青少年,对于知法犯法的青少年采取法律手段制裁,有利于及时制止青少年的错误行为,教育和引导他们走正确的道路,共同维护国歌的权威、从而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形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歌的形成、发展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国歌带着历史使命诞生,在曲折中前行和发展,在这过程中也是对原有的历史进一步升华与发展。尤其是国歌法的实施,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国民凝聚力、国家战斗力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应从自身做起,正确理解国歌的历史,认识国歌内涵及其意义,全方面领悟国歌的育人作用,对如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提供保障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霞.语文教科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8,34(03):45-50.
  [2] 霞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诞生记[J].党史文苑,2009(15):9-16.
  [3] 王萍.国歌法来了:看国歌奏唱如何规范[J].中国人大,2017(14):28-31.
  [4] 赵生莲.浅谈国歌教学中的激励法[J].青海教育,2016(05):35.
  作者简介:蔡文军(1981.05- ),男,广东湛江人,助理研究员,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音乐学;常鸽(1983.09- ),女,湖南长沙人,助理研究员,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265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