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宏远之音,细眇之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古琴演奏的二十四个审美范畴,成书《溪山琴况》。其中,“宏”与“细”两况看似互不关联,实则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琴音之古雅风格。“宏况”以“琴音若不宏大就不能表现出古雅的风格”的主旨结合“细况”所认为的“琴音的奥妙在丝毫之际,意韵存在于幽邃之中”的主旨,共同营造了“宏远之音,细眇之意”的意境。
  【关键词】《溪山琴况》;宏况;细况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溪山琴况》成书于崇祯十四年,是我国古琴艺术史上公认的巨作。徐上瀛仿造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形式,以北宋琴学家崔尊度提出的“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宗旨为旨归,在总结前人琴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古琴之音所涵盖的二十四个审美范畴,即“二十四况”。本文针对《溪山琴况》中的“宏况”与“细况”,分析它们各自呈现出来的特点以及由它们共同营造的独特意境。
  一、一曰宏
  《溪山琴况》之“宏况”开篇即说曲调如果缺乏宽宏的气度就不能表达出古雅的品格,所以首先必须使琴音宏大。《说文》释“宏”:“屋深响也。”段玉裁注之:“屋深也。……屋深者,其内深广也”至此,“宏”与“深”之间似有联系。《易·系辞上》云:“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后人简化为“极深研几”,也即深刻细致地钻研,意蕴玄妙、深奥。宏况继而指出,古琴既然是庙堂大雅之器,其声调难道不正是要宏阔旷远吗?宏阔旷远之音也就是要求琴音具有玄妙、深奥之意。由此可见,宏况的精髓在一“深”字。问题是宏况如何将古琴演奏与“深”结合呢?
  首先其指深。宏况提出刚开始弹琴,就应该在乐曲中展现舒张冲和、闲雅适意的气度。因此,猱、绰等指法的运用都必须极深刻细致,这是出于对音调的考虑。徐上瀛说宏远的音乐孤高和寡,难以吸引听众,慢慢地就会流变为江湖习气,由此导致对古调的背离,学琴的风气也会日渐薄弱。所以,只有在指法上下功夫,使指法做到深刻细致,下指达到宽裕纯朴,手指在琴弦间往来时松展鼓荡,运指放纵自如,音乐和思绪才能同时欢欣舒畅、清越隽永,并以此扭转琴音的江湖习气,回归宏大;其次其情深。这是将“宏况”与“细况”比较而言的。宏况提出如果一味追求宏大而遗失细小,乐曲中的情感就无法充分表现;如果一味追求细小而遗失宏大,那么乐曲中的意绪就不能舒展畅达。两者本来就应该相辅相成,不能有所偏废。《礼记·乐记》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是从音生产的,它的根源在于人心感应外界的事物。人心感于物而产生的乐不应该只偏向于一方面,应该在合于道义的基础上顾及方方面面的情感。宏况所说弹琴之人必须胸怀坦荡,然后才能合于雅正之调,而畏缩拘束的人,是很难领悟其中的道理的,这也是要求弹琴之人首先要旷达情深;最后其意深。宏况提出琴既然是庙堂大雅之器,其声调难道不正是要宏阔旷远吗?在我国古代,音乐向来是调节民心的工具。《礼记·乐记》就记载礼义用来引导人们的心志、音乐用来和同人们的声音、政治用来统一人们的行止、刑法用来防止人们的奸邪。“乐”的功能与“礼”“刑”“政”的功能是一致的,都是用来统一民心进而使社会安定和谐、天下大治的。既然古琴是在庙堂演奏的大雅之器,其旨意必深远,其声必宏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规训天下万民。
  二、一曰细
  《溪山琴况》之“细况”谈到音乐的细腻微妙之处要在节奏的转换中得见。古琴演奏刚起调时应该和缓,然后慢慢地敷演展开,顺次变化,进而转入细微且不易察觉的节奏之中。《说文》释“细”:“微也。”段玉裁注之:“微也。微者,眇也。眇,今之妙字。”可以说,细况要旨全在一“眇”字,问题是如何做到“细眇”?
  首先要在指法上做到细眇。细况提出下指要达到细致周密,然后取音如同从蚕茧中抽丝一般细腻不绝,让人产生可意会却难以接近的距离感,这就是指法上的“细”。徐上瀛在此提到弹琴时指法犹如蚕茧抽丝,切不可毛躁慌乱。因为弹琴时指法若不缜密细致,很容易造成出音松散且无韵味,甚至产生走音等问题。他在“细况”后半段说初学者往往一接触琴弦就急急忙忙手不能定,好像一声中要他稍停一口气也不能够,一句中要他把一个音表现得细腻也做不到。由此可见,节奏中的细眇是很难把握的,弹琴之人须做到气定神闲,下指时细细琢磨蚕茧抽丝之感;其次是情感上要领悟细眇。细况提出弹琴之人在处理每段章节、乐句的转换之时,尤其不可潦草马虎,一定要将注入琴音之中的情感缓缓抽取而出,其指法细腻宛如采摘一朵娇艳欲滴的鲜花,切不可仓促急躁,破坏了琴曲一以贯之的美感。当弹琴之人能够将整首曲子的每个音符都处理得细腻传神时,听众与琴师便可同时感受到琴音中蕴涵的无限滋味,甚至能够细细玩味其中的自在奥妙,品味不尽。在徐上瀛看来,弹琴之人只有先在情感上领悟“细眇”,才能在演奏之时让整首琴曲传达出“细眇”之音;最后是意旨上要达于细眇。一场古琴演奏要想表达出古雅的风格,运指的思虑周祥必不可少,但最重要的还是“神思深远”,这也是细况的主要意旨所在。问题是如何做到“神思深远”?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考察中国美学关于审美体验的论说。中国审美体验讲究“游”,在具体的审美活动过程中又可表现为目游、神游、心游、逍遥游。这种“游”要求审美之人融通全身感官,突破身心界限,物我界限,时空界限,进而顺应体悟宇宙的本质。落实到古琴演奏中,就是要求弹琴之人体悟天地之奥妙,将自身的思绪融入琴弦的颤动中,感受章节、乐句转换之处的细微差别,领悟琴音中的无限滋味,进而求得神思深远。追求神思要求演奏者抛开自身的有限性,不将自己对天地的体悟局限于琴桌一隅,而是“游于弦”“游于音”“游于意”。
  三、宏远之音,细眇之意
  徐上瀛在细况中引韩愈诗:“昵昵儿女语,恩恩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此诗是韩愈听颖师弹琴所作。相传颖师自印度而来,弹琴的技艺十分高超,演奏时别有韵味,远近闻名。徐上瀛何以在细况中引此诗呢?原因在于这两句诗恰到好处地阐释了“宏况”与“细况”的关系。
  古琴乃清庙明堂之器,这一特点使它务必奏出宏阔旷远之音。但音乐毕竟来自于人心感于物,因此,它除了具有宏阔旷远的特点外还理应带有细眇情感的表达。基于此,一场好的古琴演奏应该传达出阴阳合和、刚柔并济、宏细相兼之感。首先,论二者在指法上的互动关系:宏况要求下指宽裕纯朴,手指在琴弦间往来宽松鼓荡,运指求一放纵自如;细况要求下指细致周密,取音犹如茧中抽丝,切不可毛躁慌乱;其次,论二者情感上的互补关系:“宏况”要求弹琴之人胸怀坦荡,合于雅正之调;“细况”要求弹琴之人领悟细眇之意,演奏时传达杳渺之音;最后,论二者意旨上的互融关系:“宏况”要求意旨深远,声音宏大,规训天下万民;“细况”要求意旨细眇,神思深远,“游”于天地宇宙。
  跳出指法,情感,意旨的范围来分析“宏”“细”二况便可见出徐上瀛引韩愈二句诗的精妙之处。“昵昵儿女语,恩恩相尔汝”即琴音刚起,其声柔和细弱,婉转轻盈,像一对年轻的少男少女在静悄悄地温柔细语,倾诉彼此心里的爱慕之情,仿若一首美丽的情诗。“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即琴声激昂高亢,像是万马载着勇士奔赴沙场,刹那间刀剑齐鸣,悲惨壮烈。琴音之高妙,在于可急可缓、可柔克刚、可宏可细,节奏拿捏全在弹琴之人心中所感所悟。故虽是同一支曲子,因演奏之人不同,其风格也不同,就算是同一人演奏,因每回心绪不同,其出音也不尽相同。因此,一个好的琴师一定要在弹指之间将自己对于琴曲的感悟表达出来,让听众体验到其内心宏大的音乐宇宙。一场美妙的音乐会,除却演奏之人自身的情感传达外,还需要听众的积极配合。颖师弹琴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传达出来,韩愈接受到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信息,并把这些音乐符号与自身经历相联系,进而扩展成为一幅幅看似互相矛盾却格外合乎情感表达的画面。这些场面都出自于韩愈对世界的体悟,这体悟又与颖师的琴音交织在一起,进而与颖师的情感交织在一起。韩愈最后打断了颖师的演奏,他以冰与火的高峰体验形容古琴之音带給他的感受,犹如冰火置肠,湿衣泪滂滂。
  参考文献
  [1]胡平生,张萌(译著).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7.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杭州:古籍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罗诗嫄,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美学硕士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52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