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向前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们一直都在探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意义和价值,但是都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答案。在探索的过程当中专家和教师们都慢慢的在挫败中改变自己的初衷,弱化或者放弃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参差不齐的价值水平交织碰撞在一起,在寻找满意的最佳答案的过程当中迷失教学方向,对技术实在性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 培养 处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3-0182-01
随着当今社会的向前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们一直都在探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意义和价值,但是都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答案。在探索的过程当中专家和教师们都慢慢的在挫败中改变自己的初衷,弱化或者放弃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参差不齐的价值水平交织碰撞在一起,在寻找满意的最佳答案的过程当中迷失教学方向,对技术实在性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当今的技术不断的简单化,好像谁都可以直接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技术越发达越是朝着大众化的方向迈进,简单方便的操作运用,就像是我们日常呼吸空气一样简单容易,却又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基础。所以,没有专业技术就不能操作文化创作的前提,在这个时代里面被慢慢的瓦解,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也在慢慢转移,信息技术的不再以往着重的学习技术为主题,更多的是讲究创造和建立系统环境,学生们开动脑袋去研究、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作品。
技术为主的信息时代似乎在慢慢的过去,是操作的便捷化给这个时代的人们越来越多的方便,技术的相对价值渐渐的减弱,学生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基础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去创造自己的作品。
一、从操作技术不等于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看学生更需学习技术。
例一,我儿子在四岁的时候能够使用鼠标点击操作,他以简单的点双击操作来打开他喜欢的音乐播放器,单击则是帮他完成关闭窗口。他在自己完全不认识字的前提下完成单双击操作,在打开多个窗口时,一个一个的去关闭。
例二,我的朋友在制作表格时,他需要每个表格逐一的填写修改,我教他學会用“替换”操作后,一开始他觉得非常的便捷好用,效率高,但是在最后成品时又总是担心会不会有错误。
其实看似四岁的孩子和成年人的操作水平不在一个级别,其实在逻辑上他们的操作水平基本在一个等级上。其中的差别就在于一个没有基础,另外一个有基础。他们都是貌似已经能够完成操作,却不明白操作的逻辑和真正的意义,习惯于简单的普通操作,却不懂得运用内涵技术去提高操作的效率,节约时间。因此,会操作电脑不能跟懂信息技术划等号。他们的操作并不带有技术含量,简单的操作已经占用他们绝对大部分的空间和时间,所以,更谈不上创新。
二、从教材编写内容上来看学生在不同年龄段需要掌握不同技术。
教材的编写逻辑主要是按照年龄来逐步的加深学习的,内容学习循序渐进,不断的加深学习的难度,积累知识,形成成套的知识体系。信息技术的知识体系庞大,门类很多,学生学习的程度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技术的学习性更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的技术层次不同。教材的编写是科学合理且系统的,但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的教学态度会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更多的是把课程上完了,教过了便觉得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上完课和完成教学目标其实存在极大的差距。又或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各样的借口:资源不足,学生已经会操作了,教学目标太高等。其实教材更多的是给教师提供一些方法,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导向,教师要更多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教材与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具体情况在教材的基础上创新自己的课程,教育创新,培养的人才才能创新,实现创新高效的课堂。
三、从信息技术的本质和涵盖内容看学生更应熟悉技术而服务自己生活。
信息技术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贯穿于教育的各个层面,要让学生更好投入到中学学科学习当中,老师要在教学当中充分的利用课堂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创新精神,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育教学当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会操作、掌握技术的时候,便久留于此,不愿更多的去思考技术本身创造之初的精神价值所在,束缚于操作,止步于技术,从而没有很好的再创新精神。信息技术更多的是整合社会资源的工具,它与我们的生活领域息息相关,整合知识,让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更大的意义。
总而言之,技术的增强或者是减弱的说法不能一概而论,更多的是要看到信息技术的根本学习目标和推动社会发展为导向,技术在简单化、大众化的同时,其技术的意义和内涵依然不会改变,技术消融的夸大性说法并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当然,电脑的却在快速普及和推进,但是信息技术的教育水平与学生的技术水平还是有一定的落后性,技术和操作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清醒的认清形势,师生共同努力,培养社会优秀创新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