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小先生”帮促“随班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班就读是解决残障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是随班就读的教师工作压力和精力。为了更好做好这项工作,可以实行“小先生”制度来帮促随班生。
  【关键词】随班就读 问题解决 小先生
  【课题】本文系课题《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随班就读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4-0198-02
  随班就读是解决残障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这项工作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在师资和质效方面出现不太圆满的情况。本文以亲身实践为基础汇报所思所做,供大家批评。
  一、现象扫描
  以听障学生为例,近三年来,从普通学校“回流”到特殊学校的学生占比达到20%。[1]为什么这些学生从普通学校回归到特殊教育学校?
  事实上,就笔者遇到的一些残障学生,在随班就读过程中,并不快乐,并不是理想中的那种同样成长、同步发展;很多随班生的家长其实希望孩子回到他们这一类的学习集体中去,这样感觉“平等和有收获”。
  在接触到的随班就读教师中,他们都希望这些随班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尽快回归到特教学校,“我们这些人对他们开展的非专业教育会耽误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这是无法弥补的“罪恶”!
  二、追根溯源
  当前,随班就读是解决残障儿童学习最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优势无须赘述,但是存在的短板也毋庸讳言。其一,由于随班生自身的能力局限,无法和普通学生的学习同步,所以始终处于班级的末端,对他们的自信心等伤害较大;其二,至少目前来看,普通学校的教师基本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或专业的残障儿童教育教学培训;其三,当下学校安排工作基本无法考虑随班生带来的相应工作量,所以有随班生的教师鲜有精力和心力顾及到这极少数。
  因为上面几个现实原因,就造成两个结果:当随班生直接面对老师的时候,心里所承受的压力是超乎寻常的;让随班生的“随”成为“随大流”的随,只要不发生安全事故就行了。这两种结果让随班生和家长产生“随班就读”不如“专业教育”的印象,于是“回流”就产生了。
  三、解决策略
  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 我觉得,首先要让自卑的随班生和老师之间不发生过多的直接接触,中间能够隔着一层,让他们的心理能够相容;其次不要让随班生占据教师过多的精力而影响非随班生——这是教师工作的绝对多数——的教育教学,从而影响教师本身各种有关利益。
  基于以上考量,我尝试采用“小先生”制度来促进“随班就读”工作。
  1.我的思考
  陶行知提出:“生是生活。先过哪一种生活的便是哪一种生活的先生,后过哪一种生活的便是哪一种生活的后生,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先生的职务是教人过生活。小孩子先过了这种生活,又肯教导前辈和同辈人的人去过同样的生活,是一名名实相符的小先生了。”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
  随班生一般就是班级里的“后生”。班级里很多的孩子可以充当这极少部分的“后生”的“先生”,尤其是那些学有余力的领先者。事实上,在班级管理中,这些领先者往往就是老师的小助手。我们就可以发挥这些领先者作用,让他们成为协助老师教育随班生的“小助手”。
  2.我的操作
  (1)选拔
  选拔这样的“小先生”不同于选拔教师班务小助手那样挑能干的来,有时候还要泼辣甚至狠一点的。遴选随班生的小先生必须满足几个前提条件:首先,家长要支持。毋庸讳言,很多家长还是比较忌讳自己孩子和随班生一道的,老师必须考虑到这一层,选择家长支持的孩子来担任;其次,性格要温和。随班生身体状况、知识基础、能力状态往往会让“小先生”急不可耐,性格急躁的小先生往往会伤害随班生;其三,有奉献精神。每个孩子都希望更多的时间来自由支配,如果小先生不愿意为随班生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效果也肯定差;其四,品优学尚可。这里不提品学兼优,是因为品德很重要,必须给随班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而只要学业方面比随班生好一点就可“为师矣”。
  (2)培育
  培育一般的小先生和培育随班生的小先生是不一样的。前者只要做学生表率、聪明能干就基本合格。但是,随班生的小先生具备的善良、细心、耐心、沟通等等品质能力要远远超出前者。在培育他们的时候要做到:一是教师做好表率,教师怎样对待随班生,小先生就怎样对待随班生,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用的恰当的言行态度来对待随班生,不能有丝毫的嫌弃,更不能够有“因为怕麻烦”才把“烫手山芋”给小先生的意思;二是教师要时刻关注小先生和随班生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醒、调整;三是要鼓励小先生采用适合的方法来帮助和促进随班生,因为孩子和孩子的沟通是比较容易的,只要达到帮助促进的目标,他们可以协商出都可以接受的方法;四是要经常阶段性总结小先生的工作,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方式。
  (3)管理
  和管理普通学生干部不同,管理随班生的小先生要做到“松紧适宜”。
  所谓松,一是指对待他们的要求要宽松,因为是集合了爱心、善心和奉献为主要的性质的工作,要求不宜过高,只要分分类、定定性就可以了:在做、在正常做、在努力做、做得好、做得尚可、做得优秀;二是指他们对待随班生的态度要宽容,不要斤斤计较,让随班生享受到班级、同学的温暖、学习的轻松、有趣,只要小先生的帮助和促进让随班生不嫌弃学习、不逃避小先生、不厌嫌学校生活就行了;三是教师对这些小先生要有包容心,替自己分担随班生的辅导、教育,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很难的,若是出了错教师首先要从自身检讨起,而不是一味求全责备。
  所谓紧,一是几个红点不可踩到,比如小先生对待随班生不可以厌弃、不可以羞辱、不可以嘲笑、不可以打骂;二是教师要时刻关注小先生和随班生之间的关系,盯得紧紧的,发现苗头及时教育、调整,不让随班生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和任何傷害;三是紧紧握住小先生的手,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们支持、鼓励和帮助,尤其是在他们和随班生发生争执和冲突的时候,不仅仅要保护处于弱势的随班生,更要把小先生拉在手里给他们理解、支持。   为了引领小先生努力工作,可以在班上为这些小先生设立专项奖励,比如精神鼓励为主的称号“爱心小天使”、“最具耐力达人”、“生活指导师”……物质方面的奖励可以在班级中募捐,如果随班生家长能够给予孩子的小先生奖励,那是最大的荣耀了。在评选其他“美德少年”“三好学生”荣誉称号时,要优先给小先生,可以适当降低对学科成绩的要求,毕竟美好的品行才是最重要的啊!
  可以组织小先生每周开展一次小型会议,交流分享帮促体会和经验,会上也可以听取随班生、随班生家长的建议,不断改进后面的工作。教师可以经常和小先生了解有关情况,为随班就读的资料整理做支持。
  3.我的收获
  自从我组织小先生帮助、促进随班生,我的工作轻松许多。一是避免老是盯着随班生而分散了大部分精力影響到普通学生的教育教学。二是随班生的教育管理质量提升了,进步超过我一个人的努力,因为有五六个小先生在替我管理教育。三是教育随班生的效率提升了很多,因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代沟影响了交流,尤其是和随班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大。但是,小先生和随班生是同龄人,心理距离小多了,沟通交流便捷多了。四是我在培育小先生的同时也在培育自己,我在评价小先生的工作的同时也在评价自己的工作:示范做得正确不正确?我的耐心怎样要比小先生强?……这就是教学相长吧!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我班的随班生从来都没有提出过回到特教学校去或者回到家里去。这大概就是对小先生制度的赞赏吧!
  4.我的反思
  从尝试随班就读中采用小先生制度帮促随班生,到现在已经有了三年多,收获多多,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有些小先生的家长对此持反对态度,理由是这是老师的工作不应当让自己的学生做“替罪羊”,而且自己的孩子是来学习做“崇高”的人的,现在在做“保姆”,无法接受;二是有的时候小先生会成为随班生犯错的幕后指使,而随班生经常愿意为小先生“顶缸受过”;三是曾经推行的“双肩挑”考评模式(就是在考核小先生的学业成绩时,我采用的是和随班生综合考核的方法)在现实中行不动。在决定孩子前途命运的考试中(如初考、中考)是无法发生一点影响的,这就造成愿意从事这件工作的学生十分少,也造成帮助促进工作量大耗时多,对他们的考试产生影响,所以年级越高,愿意参与的孩子越少。
  看来,只有全社会都建立起这样的“小先生”帮促“残障人”的体系,我们的这项工作才有方向有根基。
  参考文献:
  [1]吴桂琴,小学随班就读听障儿童学校适应的个案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P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7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