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西藏牦牛产业扶贫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西藏大力推行“專合组织+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实现了规模经济和草场、牲畜、人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有效提高了牦牛产业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牧民产业扶贫的目标。
  [关键词]西藏自治区;特色产业;牦牛产业;产业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1 牦牛产业发展概况
  西藏牦牛存栏约459万头,除墨脱县之外均有分布,其中主要产区昌都、那曲两个市共有298万头。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牦牛产业发展,启动了牦牛产业脱贫行动。目前在拉萨、日喀则、山南、昌都、那曲、阿里等六地市的19个牦牛养殖县建立了牦牛育肥基地,多方投入支持牦牛短期育肥,大力推行“专合组织+牧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牧户”等新型经营模式,实现草场、牲畜、人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集聚。
  2 牦牛产业扶贫工程发展情况
  一是那曲市成立了羌塘牧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该公司构建“一园两区”牦牛产业布局,现已投入资金13.35亿元,启动建设项目8个。“一园”就是在那曲市打造占地2100亩的牧业科技扶贫产业园区,目前已建成千头牦牛标准化养殖扶贫基地、牦牛与绵羊肉制品加工厂、乳品加工厂、扶贫饲料厂各1座。“两区”就是建成牦牛生产核心区、饲草生产核心区,即以嘉黎县、色尼区为重点,建设牦牛标准化繁育场各1个,开展“娘亚牛”选育扩繁;以尼玛县为重点,建立人工草场3万亩。
  二是拉萨市当雄县引进成立了西藏高原蓝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利用自有资金5000万元,由西藏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提供金融租赁支持和银行机构提供滚动式融资支持1.5亿元,总投资10亿元,计划5年内实现年出栏牦牛3万头(近期保证2万头),直接带动1万户建档立卡户通过牦牛产业实现脱贫致富。高原蓝公司重视基地建设,在当雄县与净土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辐射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5家,在索县直接与2家合作社签订收购协议,养殖规模达近7千头。该公司在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方面,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第一,牦牛活体租赁促进贫困户增收。向万户农牧民购买2万头牦牛(平均每户2头),每斤毛重收购价20元,平均每头牦牛收购价1万元,牧民收入总额可达2亿元。第二,组建专业化贩运队伍,促进贫困户增收。从建档立卡户和边缘贫困户中选择组建500人的专业收购队伍,在全区牦牛主产乡镇、主产牧场建立收购点,近距离服务农牧民。每收购一头牦牛,将向收购人员返利不少于10%。第三,草场流转促进贫困户增收。在农牧民群众充分享有草场生态补偿等国家惠民政策的前提下,公司按每亩每年2元流转草场,直接增加群众收入。第四,扩大用工促进贫困户增收。公司屠宰场、展示区、制氧厂、包装厂、物流公司等各生产区已雇用员工200名,大部分都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每月人均工资3000元,人均年收入40000元左右,确保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3 扶贫成效
  实践证明,推行以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畜牧业发展模式,掀起了牧区继“三个长期不变”政策后革命性的生产方式转变,改变了单家独户的传统牧业经营方式,规避了市场风险,优化了畜群结构,提高了牲畜出栏率、商品率,增强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打破了“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惜杀惜售、牛羊成群却吃不上饭”的恶性循环局面。但仔细分析,西藏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还是不高,特色不“特”、优势不“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不高,人才缺乏、科研开发能力投入不足,扶贫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因此,还要从两个方面继续给予支持和帮助:一是产品销售,特别是青稞米及加工产品的内地销售、旅游扶贫产业的推广;二是企业引进,主要是适合高原地区的大型龙头企业及管理人才的引进。
  4 发展对策
  西藏农牧区地广人稀,小农经济意识和宗教意识浓厚,要从维护西藏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继续重视对小规模农户的扶持,宜采取渐进式制度变迁路径,逐步引导农牧民转变经营观念,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要与时俱进完善土地、草地承包权流转的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让农牧民产生内生动力去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加入到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行列,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多元化、多层次、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宏春.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农村绿色发展[J].环境保护,2018(07).
  [2] 雷若欣.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与实施路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05).
  [3] 温铁军.生态文明与比较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J].上海大学学报,2018(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9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