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美术活动变成开放式的美术探究游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游戏是多种心理成分组成的综合活动,具有虚构性、兴趣性、愉悦性和具体性。许多研究证明,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儿童不但可以练习各种基本动作,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随着国家学前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探究性游戏已经在幼儿园的各个领域活动中有效地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在传统的美术活动基础上开展更适宜幼儿发展的教学。于是,结合幼儿园实际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特点,我们探寻出了开放式的美术探究游戏。
  关键词:美术活动;探究游戏;学习动机
  一、美术活动变成开放式的美术探究游戏原因
  弗洛伊德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中指出在游戏时每一个孩子都像个创作家,因为在游戏时他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或者说,他用一种新的方法重新安排他那个世界的事物,使自己得到满足。为了充分认识游戏和美术探究这两类活动各自的性质及其价值,尝试将游戏与美术探究进行优化结合,利用有目的、有计划的游戏化探究性美术活动,让幼儿对艺术的审美特征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敏感性,激活思维,诱发联想与想象,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让幼儿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美术探究游戏的过程中,促进自我发展。我们采取的策略如下。
  二、美术活动变成开放式的美术探究游戏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游戏化的美术活动情景,激发幼儿创作的动机
  环境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其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孩子们在有准备且充满灵感与启发的美好环境中感受美、欣赏美,得到美的体验,获得审美的愉悦。
  1.边编绘本边画国画
  一幅完整的国画往往就是一个有趣而富有诗意的童话故事,从局部到全局,从个体到群体,逐步掌握,扩展想象。像中班的孩子在画小蛇这幅画之前,我们阅读了宫西达也的《好饿的小蛇》,然后开始创作。教师画一条小蛇让孩子认识它的形态结构、身体各部分的比例,掌握画小蛇的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告诉学生这是“一条好饿的小蛇走在森林的小路上”。湘湘说:“小蛇肚子饿了,所以是瘦瘦的瘪着肚子,在森林里散步,所以还要有好多好多的小树。”辉辉说:“小蛇扭着扭着去散步时发现了一个黄黄的香蕉,真好吃,吃了个大香蕉,小蛇的肚子被撑弯了。”小语说:“一个香蕉不够不够,还要发现一个大大的苹果,两颗甜甜的草莓,三个美味的奶酪。”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依次画出了对应的画面。那么问题来了,每一幅画的背景“森林”是不是要一样?对,这就需要环衬图案。环衬图案是解密绘本故事的钥匙,图案的绘制一定要与绘本的情节有关系。因此,我们通过前环衬和后环衬的前后呼应,在最后一页的小树林里,少画了一棵树,树去哪了呢?当然是被好饿的小蛇吃掉了,这也为故事画上了句号。于是我们的自制绘本《好饿的小蛇》就完成了。
  2.绘画就是游戏
  小班的宝宝刚外出春游,对春天美丽的景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们以春游为主题做美术游戏。在活动中,孩子们在一张张美丽的春景照片的感染下,尝试用毛笔画出各种彩色的点,用甩、滴、洒的方法画出小点点。学生有的说这是路边一朵一朵的小野花,有的说这是一滴滴的春雨。用浓一点的颜料画出中峰点后,乐研说:“这是一朵朵大大的向日葵!”楷楷说:“这是池塘里一朵朵的荷花!”文儒说:“这是一只只在赛跑的小猪!”用淡一点的颜料画出侧峰点后,学生说这是一大片绿绿的草地,这里种了许多的油麦菜。有学生用上了各种颜色,他们认为这是好玩的游乐场。
  (二)通过材料的多种用途,扩展幼儿的兴趣和想象支持创造性表达
  要使游戏与美术教学优化结合,就要优化与美术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使环境创设具有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或被动,往往取决于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常常与教育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和条件有关。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学生会被材料吸引,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
  如有学生和妈妈到市场买菜,问番茄、辣椒、蒜薹等可以做手工吗?可以。我们用包菜和莲藕……印出了各式的图案,用洋椒和蒜薹做出了美丽的郁金香,连吃完的香蕉皮都可以变成八爪鱼。旧了的手套、袜子,还有旧衣服,在我们的手里都有了新生命。旧手套变成了扎了辫子的兔娃娃,变成了长鼻子的大象,这是一条有彩色花纹的手套鱼。一只旧袜子变成了一只粉红色的小猪,这只袜子做的八爪鱼有个大嘴巴。这个可爱的大娃娃是用妈妈的一件旧衣服做的,衣领变成了头发,衣袖变成了两只手。
  活动材料让幼儿觉得美术活动原来就是“玩”游戏,做手工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三)在美术活动中形成探索环境,激发幼儿创作的激情
  1.提出開放性问题,让探索有明确方向
  有的学生可能不善于探索,他们注意的范围往往较窄,兴趣和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不长久,教师要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多问:“它捏起来像什么?”“它看起来像什么?”“多用些什么颜色更美丽?”
  学生沉醉于美术游戏中常常只是忙于操作,他们并不明确自己活动的意义或其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就要适时提出激发学生想象、思考的问题,通过问题来改变幼儿活动的机构。像托班昆虫对称印画的涂鸦活动中,彦彦正在把颜色随意地挤在画纸上,不经意间他用黄色和红色创造出了一个橙色的点。但是他并没有注意这个点,反而沉醉在涂抹和挤颜料的简单操作里。这时,我走过去问:“这种颜色是从哪来的?”于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原来红色和黄色混在一起可以变成橙色,蓝色加上黄色可以变成绿色,千万别把红色和绿色混在一起,那会变成黑乎乎的。教师通过提问引起孩子对这种现象的注意,帮助孩子形成问题意识,激发孩子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组织开放式的探究性美术活动
  美术区域活动是幼儿美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满足个性发展需要、体现自主学习的优势。我们可以对班级美术区域活动进行完善,实施混龄美术区域活动。   混龄美术区域活动就像是学生的“美术迪士尼乐园”。在那里孩子获得的不仅仅是对美术区域活动内容与形式的体验。它更丰富的美术项目、更多元的美术材料、更宽阔的活动空间、更多的活动伙伴与更细致的活动指导都为幼儿尽情地感受快乐、表达快乐与创作快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混龄、友善的美术活动伙伴。异龄幼儿共同参与活动是混龄美术区域活动的亮点也是重点。在满足学生美术发展需求,宽松愉悦,拥有更多同龄、异龄伙伴共同游戏的混龄美术区域活动中,学生能够结识更多的朋友,以美术为媒介解决分歧,彼此合作、相互启发,大带小、小学大,大龄幼儿在与低龄幼儿的合作中再现、升华美术创意,体验自信与成就的快乐;低龄幼儿在与大龄幼儿的共同活动中,拓展了美术认知,获得了更丰富的信息,提高了动手能力,最终实现全体幼儿社会性、美术感受及表现的发展。
  (2)舒适、合理的混龄美术活动空间。茵茵草坪、斑斓攀爬墙、红地毯般的塑胶跑道、戏水泳池、美术功能室、班级活动室……都是学生放飞艺术创想、享受混龄美术区域活动的快乐场所。科学合理的区域安排与创设不仅能方便学生的活动,还能让学生在交错而富有层次的活动空间中感受到艺术的美。
  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寓艺术教学于游戏,利用开放式的探究美术游戏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通过材料、选择、兴趣、疑问、探索、想象、假设、发现、交流等,学生活动的意向和愿望逐步转化为自身的需要,并成为其比较强烈而稳定的学习动机。
  三、结语
  除了开展开放式的美术探究活动,评价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让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建立起情感的沟通,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点评产生共鸣。恰当地运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评价,关注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对美的情绪体验以及情感态度,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提升其语言表述能力和增强其审美鉴赏能力。在开展开放式美术探究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将继续探寻如何根据活动内容来更好地设计不同的游戏化评价方式,尊重幼儿的天性,充分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思维,为其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凌云.浅谈儿童画教学与儿童创造力培养[J].中國校外教育,2019(6).
  [2]艾佐,沈韫青.基于艺术的特征开展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17(7):70-72.
  [3]弋媛.激活身体的幼儿美术活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4]成蕾.幼儿园美术园本课程游戏化实践与研究[J].才智,2019(14).
  作者简介:朱昕(1978—),女,广东广州人,广州市骨干教师,广州市美术学科组成员,《幼儿快乐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市级课题主要负责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02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