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的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我校也开展了家校共育互联网合作项目。不仅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优化了学校的教育环境,而且有利于强化学校的教育管理,有力推动学生的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教育作用。经过这段时间,对本校家校共育互联网平台记者组的辅导和观察,将自己的感受总结成文。简述了互联网+家校共育的研究价值;简述了互联网+家校共育的现状;着重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本校家校共育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高中;家校共育
   一、互联网背景下,永登六中家校共育的研究价值
   把孩子教育好,单靠学校和教师是不够的,只有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避免形成教育真空,使孩子在学校、在家庭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我校是一所县属的高级中学。大多数是住宿生,很多学生很早就离开了父母,有的甚至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是住宿生了。有些从小就属于留守儿童;部分孩子由祖辈或亲戚朋友监护,这样极易形成孩子我行我素和任性的心理行为特征;或者使孩子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胆小怕事、孤僻等过分内向的性格特征。明显地表现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另外,家长和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不高,认识不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部分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和老师,家长与孩子脱离,家庭与学校脱离,这种状况充分说明学校与家庭、老师和家长没有形成一种联系制度,家庭教育责任严重缺位。
   高中阶段,家教缺失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在学习方面,动力不足;自我修养品位不高,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不足。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孩子最早的学校。我校大部分住在学校,以学校教育为主而缺失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缺失,还表现在家长主体结构性的缺位。在现有的学生中,我们经常遇到有的学生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就业。只是通过简短的信息联系。但其实这样的联系,就连对孩子的风筝式的管理都没有。另外,有的家长,人在孩子身边,但是由于家长的素质不高,导致对学生的教育不到位,如同缺位。甚至有的家长还有不良的习气。不良的生活习气,导致孩子对父母的行为失望,从而产生了悲观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家校共育的必要性,家校共育的迫切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家校共育的策略
   1.构建互联网家校共育的机制,在管理方面建立学校管理平台
   在我县,已经有很多小学建立了学校管理平台。如通过互联网中的家校通、微信、QQ群等,已经实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管理的信息化。在教学方面,这些中小学已经搭建了学校教育网络的资源平台。并且通过这些平台,学生的作业、考试以及学生在校的情况,能够及时反馈给家长,并与家长沟通。
   高中阶段的家校共育更明显地体現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以及优秀人格的培养。通过家校共育,老师与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学校的思想状况和动态,能够更清楚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动态。
   2.构建互联网+学校共育平台,开办家长学习栏目,让家长参与教育
   发挥互联网平台的多项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我们学校建立了小记者站,开办了家长学习栏目,这个过程既调动了学生家长主动参与学生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彻底改变了传统旧模式观念。家校共育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也更好地提升了家长的认识,使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评价中来。
   我校在家校共育中,建立了“家校共育互联网”小记者站,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并且也构建起了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学生自主的研发平台,自主的评价发生在家校之间的的事件。通过对家长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对家校共育的事件的描写、评价,以及这些评价方式的全员化、社会化;通过对这些数据库的构建、分析,以及和同学们之间达到了共同的认可;通过同学和同学之间、同学和家长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的讨论,大大地促进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也促进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使家校共育,能够在一个频道上共同进步,达到教育的最优化。
   3.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以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我校每年都要举行两次家长会。开学初和期中考试之后。通过家长会的举办,优生和问题生的情况都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学校教育、家长群的集体教育(社会教育)以及来自家庭的教育,形成了三结合教育合力,达了一定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有发达的信息化支撑的今天,教育的发展必须走向创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是现代人成为一个有用之才的全面的教育系统。家庭和学校只有共同努力,密切的配合,我们只有在同一个平台上手拉手,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必将和学生的家长有着更紧密、更深入的联系,更直观化的交流。家校共育,为实现教育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提升和飞跃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康艳.中小学有效家校合作途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5):26.
   [2]黄锦锦.论互联网在家校共育中的有效应用[J].成才之路,2017(26).
   [3]安晓燕.“微时代”下的家校共育[J].中小学电教,2017(1).
  编辑 高 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5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