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民族高校国际商务硕士(MIB)教学实践与特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分析地方民族高校国际商务硕士(MIB)的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实习形式、论文发表、课题资助、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师资队伍等教学实践,从民族、地域和国际化等视角分析地方民族高校培养国际商务硕士(MIB)的特色。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课程设置、校内外导师交流等方面提出地方民族高校国际商务硕士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民族高校;MIB;教学;实践;教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8-0046-03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尺度,不断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培养高层次人才战略目标,大力推进研究生课程改革,构建教育创新体系,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队伍。
   地方民族高校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中央关于民族教育的系列会议精神要求,把加快民族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MIB旨在培养通晓现代商务理论、掌握现代国际商务技能、具有现代商务交流与商务分析决策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商务人才。地方民族高校培养MIB,既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又是促进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体现。建立健全课程体系是保障地方民族高校培养合格高质量MIB的关键。地方民族高校紧抓研究生课程改革趋势,在MIB专业课程目标中融入能力和素质元素,课程结构中重视不同学科间相互融合,在课程模式中采用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辅修课程制,提升学习的灵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研究地方民族院校MIB的课程体系建设,对于提升地方民族院校办学水平和层次及办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地方民族高校国际商务硕士(MIB)教学实践
   根据国家MIB培养的要求和基本课程体系结构,广西民族大学MIB教育体系由课程讲授、考核方式、实习形式、论文设计、毕业标准、就业选择等环节构成。
   1健全培养课程体系。培养课程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实践教学等构成。学位课程包括10门必修课共25个学分,其中2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共3个学分,1门外国语言课程6个学分,4门专业课共12个学分,1门方法课3学分,1门人文素质培养课1学分。非学位课程包括8门选修课和2门辅修课,共9个学分。选修课共9个学分,辅修课无学分。实践教学分为实践基地培养和社会实践两部分。支持学生参加实践大赛等,与相关实践基地培养单位合作,派送学生到合作基地实习,了解和掌握相关国际商务管理运营知识;积极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校内外导师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完成实践实习后,提交实习或调研报告。此外,学校每学年组织5场以上有关国际商务的专题讲座,以开拓学生学术视野,训练研究和分析思维。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年均投入100万元学科经费用于MIB导师及任课教师的专业培训与学术交流。组织120余人次MIB导师和任课教师参与33场由教指委或其他学术机构组织的案例培训、学术论坛与教学交流。如MIB导师赴越南人文社会科学大学、泰国玛哈沙拉堪大学、老挝国立大学、印尼丹戎布拉大学、马来西亚世纪大学、马来西亚精英大学等东盟高校交流10余次。11名MIB专任教师到美国、澳大利亚等著名高校商学院访学,学习了解国外高水平大学MIB教学开展情况。34人次MIB导师和任课教师进行继续教育,诸如人才研修班、能力培训等形式。总体上,MIB导师和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术视野、教学与学术资源有了显著改进,师资力量与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目前,MIB导师中教授占59%,副教授占41%。拥有博士学历的导师占71%,硕士学历的导师占29%。具有1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导师占35%。另外,有3人入选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青年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4人入选广西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获得广西高校“卓越学者”称号,1人获得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称号。
   3提高学生写作研究能力。在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上,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校按照不同行业要求和企业要求,与企业合作,组织建设MIB案例讨论室5个,每个月聘请校外导师到案例讨论室研究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每学期学校举办研究生案例大赛,聘请校内外导师担任评委,评比学生提交的案例研究报告,对特等奖、一二三等奖给予重奖。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合作研究机构、政府、企业战略规划、项目可行性报告等文本的撰写,聘请校外导师手把手地指导和修改撰写的文本。鼓励并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性的案例大赛,参加各类案例大赛培训班。至今MIB校内外导师和学生合作发表的各类期刊论文125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55篇,CSSCI期刊共28篇,SSCI、SA、权威各1篇。
   4加大学生课题资助力度。MIB是广西民族大学现有的6个专业硕士学位之一,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的建设,为支持学位点的建设,在课题经费资助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学校对学生课题资助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区政府资助的研究生创业创新类课题,此类课题以政府、企业等市场主体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要求学生撰写申请书,申请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注重学生和政府或者企业联合撰写申报。第二类是学校设立的资助课题,这类课题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尽管以经济社会现实问题为导向,但更加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强调采用理论规范化的分析框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SWOT框架、波特五力分析框架等。学校年均拨付50万经费用于支持学生课题立项。第三类是以校友為主的政府和企业设立的课题,这类课题与第一类课题相同。截至2017年底,学生共获85项科研项目,其中省部级资助课题8项,学校资助课题23项,政府和企业资助课题35项。    5完善毕业论文监控机制。基于MIB的应用型和实际性的特点,学生撰写的学位论文可以是理论与政策研究、国际商务案例分析、国际市场调研报告、商业计划书等多种形式。为了保障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建立了以“导师组+导师”为中心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严把MIB学位论文质量:一是确立导师为所指导学生学位论文质量第一负责人,要求导师在MIB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务必认真指导,对指导不认真或所指导学生论文质量不合格的导师,一律取消导师资格。二是制定严格的论文开题报告制度,要求MIB学生就论文的选题及拟研究的内容、方法、技术路线、解决方法、重难点、创新点等进行陈述,由导师组进行综合评价,给出指导意见。三是建立论文三重审核制度,论文提交之前,按照论文查重比例要求,进行论文重复率检测,不合格者一律不得参与论文送审。实施论文盲审制度,由研究生院组织三名校外导师盲审,只有三名盲审均通过才可参与答辩。在盲审通过后,由MIB培养中心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公开答辩。
   6提升学生就业择业能力。在MIB学位课程中,开设就业指导课,聘请校外兼职硕导为就业指导课的讲座教师。与南宁兄弟院校联合组织研究生招聘会,设立MIB专长招聘展台。与国家、区高校以及第三方就业人才中心合作,利用学校各类互联网平台、微信、滚动视频等与区高校就业人才中心联合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就业专题培训,邀请相关行业HR为学生进行就业能力提升的辅导讲座,提升学生就业素养。由MIB专职辅导员为学生讲解求职就业中需要的注意事项,增强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和抗压能力。目前,MIB就业率100%,其中金融领域和政府部门就业人数各占9%,高校就业人数占18%,公司企业就业人数占64%。从就业区域看,广西区内就业人数占9%;广西区外就业人数占82%,海外(东盟国家)就业人数占9%。
  三、地方民族高校国际商务硕士(MIB)教学特色
   地方民族高校多位于少数民族地区,广西民族大学坐落于具有鲜明壮乡民族特色和东南亚异域风情的广西首府南寧。辉煌的少数民族文化、地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地理区位成为MIB教学体系建设的优良资源,在课程开设、教学培养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地域等特色。
   1鲜明的民族特色。弥久辉煌的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劳动的精神财富,也是地方民族高校特色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秀素材。MIB课程建设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将优秀的民族文化素材植入MIB课程建设之中,是对民族文化优秀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广西民族大学在MIB选修课程中,开设了《民族文化鉴赏》《民歌欣赏》《契约欣赏》《民族服饰设计》《民族学》《东南亚语言学》等相关课程,聘请地方文化名人讲授历史人物、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等课程,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民族地区的体育运动。依托经济、管理、人文等相关学院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研究机构,如民族工艺开发研究院、民族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积极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人口群居的地区开展田野调查,了解不同少数民族人群的生活习性和劳动方式。通过学、听、看等各个环节,让学生贴身感受民族文化的辉煌。
   2鲜明的地域特色。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地方民族高校MIB培养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关注特色行业的发展趋势,体现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契合地方发展对重大研究成果的需求。广西民族大学在MIB培养中,充分挖掘校友资源,组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和参谋部,如与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发展改革委员会、广西区党校等组建政府智库联盟,吸纳国际商务硕士导师成为政府智库联盟的会员,鼓励并支持导师带领学生参加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与东兴、凭祥跨境经济合作区建立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实习基地。积极与百色、钦州等地区企业合作,设立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在案例开发方面,开发的国际商务案例多涉足于广西的企业或产业,尤其是广西边贸企业和物流企业;在就业选择方面,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多选择广西。
   3鲜明的国际化特色。广西邻近东盟国家,作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民族大学紧紧抓住广西作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的国际大通道的战略定位,大力培养适应中国—东盟合作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立足区位优势,与邻边国家开展教育合作,开设多语言课程,培养国际型人才。在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等方面都包含东盟元素,如开设《东南亚市场分析》《东南亚经贸发展》等课程;在学位论文选题方面,多与东盟国别研究紧密关联等。广西民族大学MIB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生,大量来自东盟国家的留学生进入MIB进行为期三年的理论和实践学习,搭建了中国与东盟MIB交流平台。
  四、地方民族院校国际商务硕士(MIB)教育改革建议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以学校最新出台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暂行办法为依据,采用挂职锻炼、柔性引进、兼职聘用等形式,逐步增加实践性教师比重。建立研究生导师培训省级基地,开展“导师学院”校级试点,推行新导师上岗培训和骨干研究生导师高级研修制度。建立研究生导师招生上岗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与招生培养的紧密衔接。积极推行双导师制,组建专业化导师团队。开展产业教授选聘和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实施兼职导师选聘机制。建立定期考核制度,改变单一以科研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2增加实践课程,打通理论课程的实践通道。在MIB教育过程中,重视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建立的校外产业合作基地,强化实践环节。与行业协会、商会、社会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合作平台,让研究生利用暑假和寒假等假期时间参与具体科研和生产项目,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加以总结,加深自身对理论知识理解,提高研究生理论知识的转化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
   3搭建校内外导师交流平台。在MIB培养方案中,要充分考虑校内外导师的自身优势,根据校内外导师的学历专长和职业专长,合理科学分配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和任务。让企业管理人员、科研人员、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具有行业背景和职业技能的专业人士加入导师团队,构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合纽带,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的高效转化。定期举办培训会、座谈会、学术研讨会等,加强校内外导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黄建洪,张洋阳.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6):30—34.
  [2]齐晓颖,刘海峰.“双一流”高校建设中研究生导师队伍优化路径探究[J].高教学刊,2018(23):150—153.
  [3]郑征,朱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浅析——以某地方高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47):55—56.
  [4]陈玥竹.产学研合作下的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探析[J].文学教育(下),2018(11):110—111.
  [5]张日新,王伟,李鹏程,李韵婷.“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8(18):27—32.
  [6]龚金花,温和瑞,刘德儿.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对话管理范式[J].大学教育,2018(11):228—231+238.
  [7]朱永福,刘徽.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11):94—95.
  [8]郑京日.地方民族高校在职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延边大学历史学科为例[J].智库时代,2018(34):153+185.
  [9]劉晗,龚芳敏.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以吉首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4(3):124—128.
  Teaching Practi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st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IB) in Local Ethnic Universities
  XIONG Na, LI Xiao-fang
  (School of Business,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urriculum design, assessment methods, internship forms, paper publication, project funding, graduation thesis design and teaching staff of master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IB) in local ethnic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tionality, reg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ster (MIB) in local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practical curriculum setting, and exchange of tutor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the measures for the reform of the master’s degre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 local universitie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ethnic colleges; MIB;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features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74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