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中职教育转型例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教育应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大体系,实现理念和行动的转变,比如高效、便捷、快速的备课转型,翻转、自主、混合的学习转型,全面、互动、正向的评价转型,以此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 中职教育 备课转型 学习转型 评价转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职业中学的很多教师运用新技术、新平台和新途径进行集体备课、网上教研、网上评课、教学交流、布置作业、在线测试、在线职业测定,等等,极大地促进了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的确,互联网+、微视频、微信群、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库、网络学习空间,等等,为中等职业教育转型提供了多种转型可能:高效地教与学、多向地交流互动、快捷地展示自我……中等职业教育转型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
一、备课转型——高效、便捷、快速
“依托网络备课,能更好地营造一种资源共享的备课氛围。”事实上,在所有教育教学中,我们随时都可以从自己的空间中调取事先准备好的完整课件,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提取教学素材,还可以调用同事空间的教学资源,从而丰富课堂、拓展学生、提升质量。只要有助于教育教学的“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我们都可以大胆拿来一用,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拿来一用”的过程中,并非随意“拿来”,并非完全复制,而是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有所摈弃。
比如,坚决摈弃那种只有“知识教育”而没有“人文滋养”的设计,坚决摈弃那种死守文本而没有创新和拓展的课件,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的教学设计,力求更具实效性、更具完美性、更具成熟化。这样的“摈弃和创新”,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助力,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助力。
在互联网+平台或媒介中,我们可以就各种教育问题进行探讨。这里的讨论不仅仅是本校平行年级以及其他教师的发言,还包括其他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师的发言,讨论范围之广,讨论内容之真,都远非面对面坐下来那么“狭窄”和“拘束”。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想,你都可以从多个窗口和路径去表达你的观点,回复你认为有意义的话题,其中的交流、学习讨论、提问和回复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更可以是“多对多”。这样的一个网络平台,让教师倾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不仅仅打开了教师的多重视域,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发展、精神发展和专业发展。
二、学习转型——翻转、自主、混合
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在家中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强大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自己需要的学习材料。这样一来,教师在课堂上就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互动,有更多的時间进行个性化沟通。这就是所谓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最大的特点是“自主”。传统教学中往往是“统一设计、统一提问、统一判断、统一建构”,互联网+恰恰可以打破这种“统一”,因为它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真正营造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环境。这样的自主环境,意味着学习是自由的、有针对性的、自己感兴趣的;还意味着学习的后续发展和探究是多元的,有价值的。
“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种直接指导和建议式学习的混合模式,其目的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教师可以面对面地指导学生,但更多的是建议,因为毕竟每一个学生的“先学”和“自学”情况不一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做精做细这样的“翻转、自主和混合”,中职学生将走得更远,收获更多。
三、评价转型——全面、互动、正向
传统教学下,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而不是学习的主人。但在“互联网+”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有了变化。因为有些交流、评价和碰撞是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的,没有居高临下,而是平等协同;教师不再把控话语霸权,而是俯下身去关爱学生,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利用“互联网+”技术,教师的评价也多了一些正向激励和互动评价。
如在微信群,我们经常被这样的评价刷屏:某某在职业中学第25次田径运动会中100米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给他点赞;某某这学期进步很大,知道孝敬老人,懂得宽容别人;某某思维活跃,学习力超强,不要说参加中等职业学校的考试,正规高考也不次于别人……面对这样的评价刷屏现象,其他学生和家长的点赞和评价也“有声有色”:真的了不起呀,给我们不少激励;的确,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清晰、透亮的职业规划和远景……
还有一些评价或者家校互动的信息还配上了插画和动画背景,时不时地置顶在朋友圈中,挟带着激励人心的力量,不仅鼓励着家长,也鞭策着学生,成为一种唤醒的力量参与了学生的成长过程。这样的评价重全面、重互动、重正向;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在更广的层面上激励学生、滋养学生、锻造学生,以此打造生机盎然的中职教育新时空。
参考文献:
[1]王永根.微信,让集体备课“零距离”[J].教师博览,2017,(02):32.
[2]李镇西.得失寸心知[J].教师月刊,2015,(04):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86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