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脑结合,身心共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劳动与技术课是小学一门重要的课程。本文从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的实践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一系列基于劳动与技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希望能够为劳动与技术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动手能力;学生
劳动与技术课堂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动手中去自主感受,在实践中去真实体验,从而逐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能机械地对学生进行制作技能、制作方法的教学,而应当带领学生进行思考,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基于新课改劳动与技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呢?
一、分组活动,提高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都是具有差异性的,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发育水平和发育的方向都是不同的,所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是不同的。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从而使学生在相互帮助中,逐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在分好的小组中,进行互帮互助,使学生在具有差异化水平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劳动与技术课堂的学习任务。
例如,在《纸折花卉》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折纸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首先,教师对学生的折纸能力进行调查;然后,教师根据结果,对学生进行层级的划分,分别是折纸能力较强、一般和较差三个层级;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层级分化情况,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配,使每个小组中既有折纸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折纸能力一般和较差的学生。随后,教师组织学生以上述分好的小组,自由进行花卉折叠,并让折纸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小组其他学生进行技术和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在相互帮助中,逐步提高花卉折纸能力,增强动手能力。
显而易见,在劳动与技术课堂中,教师利用小组合作活动的方法,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配,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从而使学生在相互帮助中,逐步实现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游戏活动,提升兴趣
游戏是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的动力,也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利资源。小学生对游戏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对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游戏的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到劳动与技术课堂的学习,从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在劳动与技术课堂的教学中应用游戏的形式,还能活跃课堂的气氛,放松学生的心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就拿《立体贺卡》这节课的教学来说,教师以游戏的形式,逐步完成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教师先根据主要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对纸的切割、折叠和组合,以及如何通过切割、折叠和组合,制作立体卡片。教师组织竞赛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以及手里现有的“胶带”“卡纸”“彩带”“拉花”等材料,进行立体贺卡的制作,教师将制作立体贺卡的时间限制在25分钟以内。之后,当教师说开始时,学生根据指令,自主进行贺卡的制作,并将创意融入。学生制作好立体贺卡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所有制作好的贺卡进行评比,获得与最高票数的贺卡相对应的学生获得胜利。
上述案例,教师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学生自主进行贺卡的制作,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让学生自主进行贺卡的制作,从而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动手能力的提升。
三、应用微课,自主动手
现代教育资源不断发展,使得教育教学的模式得到了优化。在开展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时间局限于课堂,而是可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让学生在课下也可以通过学习,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微课”在众多现代教育资源中,备受教师青睐。在课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劳动与技术课堂相关的微课视频,并对实践操作内容进行演练,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剪纸团花》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利用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新课程改革标准对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的要求,以及教材对本节课内容的安排来看,让学生学习团花的制作方法,掌握正确的团花折法,以及思考团花剪纸的基本纹饰,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教师将该知识浓缩在15分钟左右的视频当中,与当前小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知识的注意力维持程度匹配。之后,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放在“腾讯课堂”或者“酷学网”等公共网络空间。在教学《剪纸团花》这节课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以检索关键词的形式找到老师制作的微课视频,并进行自主观看,从而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对本节课中的重点知识有所了解。学生根据微课视频中的介绍,在课下自主进行团花的制作,实现思维的发散、动手能力的增强。
上述案例,教师利用微课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知识的学习,实现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学生在自主观看微课视频时,不断思考,促进了“手脑结合”,实现了动手能力的增强。
四、重视纠错,完善作品
小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生活的经验等方面都十分有限。因此,在思考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总有许多问题。这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出现的错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基于错误找出问题,从而不断完善。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纠错的行为,也是引导学生开展“脑”与“手”并用的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多用礼盒》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制作礼盒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從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中,学生将礼盒盖子的长度、宽度制作得与礼盒的尺寸一致,造成礼盒盖子不能盖在礼盒上,只能“搭”在礼盒上,丧失了存在的价值。教师向学生询问:“为什么我的盖子不能扣在礼盒上呢?”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因为盖子的尺寸与盒子一样大,最后就扣不上了。”教师继续询问:“那么礼盒的盖子只要大就可以吗?多大都没有关系吗?”,让学生进行思考,逐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对礼盒盖子的尺寸进行修改,制作出与礼盒相适应的盖子,完善作品。
可见,在劳动与技术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对其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在不断纠错中,逐步完善作品,从而实现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纠错,也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的过程,进而逐步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手脑结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长期过程。在当前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合作活动、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感知、去体验,从而逐步实现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玉红.谈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4,(24).
[2]徐健健.小学劳动技术课堂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教育艺术,2019,(1).
[3]陈孟芳.重视动手能力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
[4]田澜,陶文萍.培养小学生计算机动手能力的教学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2001,(6).
[5]林国旺.科学课的教学设计要科学——从《浮力》一课教学设计中看新课改理念的体现[J].中国校外教育,2017,(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93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