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燃烧学》应用型课程建设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燃烧学》课程是我校本科专业安全工程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文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据,以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实践,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探讨《燃烧学》应用型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分析、创新、应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燃烧学;应用型课程;建设
  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第7号文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为贯彻实施国家教育部关于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方针政策,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我院制订了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应用型课程建设。
  《燃烧学》是一门研究燃烧发生、发展和熄灭过程的课程,内容涉及化学动力学、热力学、热化学工程技术和高等数学等学科,内容繁杂,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安全工程专业以培养从事安全管理、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事故调查等方面的应用型工程人才为主,注重的是应用基础理论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因此,学习《燃烧学》的目的不再是简单计算和公式推导,而是应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场火灾、爆炸等灾害的应用技术问题。本文结合安全工程专业实际情况对《燃烧学》应用型课程建设进行初步探索。
  一、《燃烧学》课程教学过程存在问题
  (一)学时少,内容繁多,教学效果差
  根据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燃烧学》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学习燃烧和爆炸的基本理论预防和控制灾害性燃烧现象(火灾和爆炸),因此,教学内容往往侧重于火灾的发生、发展和熄灭的规律,以及防火、防爆和灭火的一般原理,包括燃烧化学基础、燃烧物理基础、着火与灭火理论、可燃气体燃烧、可燃液体燃烧和可燃固体燃烧,涵盖燃烧与爆炸基础理论的全部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现有学时满足不了基本的教学要求。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很多知识只能点到为止,如火焰结构、火焰传播等物理化学现象和知识,学生不能理解甚至对现象无直观认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方法单一
  《燃烧学》课程内容涉及很多数学公式和演算步骤,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从教学方式来看,按传统教学的灌输式、应试型、单向知识传授的方式,课堂学习氛围欠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还是处于死记硬背、为考而学的状态。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短时间内能系统掌握专业知识,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遗忘,从而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要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型
  (三) 课程考核体系不健全
  原课程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80%)和平时成绩(20%)为基准,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客观反映学生课内外自主学习的全过程,且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及划定的范围和重点,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评。仅以分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成绩论”,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这种传统的考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制约。目前,集中复习、死记硬背便成为通过考试的一条捷径,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以考试为导向,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没有给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和创造的空间。
  二、《燃烧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一)更新课程建设理念,促进课程建设
  消除思想障碍,难题迎刃而解。教学思想即教育理念,是进行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思想,摒弃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克服多年形成的惯性思维。《燃烧学》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深化学生对燃烧基本理论的认识,为实际分析现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重构,理论联系实际
  根据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燃烧的基本理论,包括燃烧的化学、物理基础及着火灭火理论,能够对工程中的火灾爆炸等事故原因做出正确分析;另一部分是可燃物质的燃烧,包括可燃气体燃烧、可燃液体燃烧、可燃固体燃烧等基本知识,用于解决工程中的消防安全问题。
  《燃烧学》课程教学中以火灾事故案例为载体,引入学习情境,将课程进行单元结构划分,利用燃烧的基本理论,“基于燃烧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开发,对“可燃气体、可燃液体、可燃固体燃烧与爆炸”三部分内容各知识点离散化,紧扣教学大纲,贯穿《燃烧学》所需学习的知识点,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懂得如何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融合,在循环往复中掌握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发挥计算机技术优势
  安全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要掌握基础通用能力以及具体岗位工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需和实际工程岗位应用的需要紧密结合。教学的主要目标为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以致用,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把课程教学内容与各类案例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并遵循由理论到实践再到应用的路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案例为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教学可燃气体燃烧时,教师可以家用燃气灶为例,贯穿可燃气体燃烧部分的所有知识点。从家用燃气灶所用燃气特性开始,到燃烧分类、燃烧过程中火焰传播速度、燃烧的温度、空气需要量、燃烧产物的计算,再到燃烧器用到的着火理论,燃气泄漏导致发生爆炸相关参数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授课过程中应用板书的同时,要结合多媒体及计算机技术,应用PPT、图片、视频或者Flash动画展现《燃烧学》内容,较为直观地展现抽象的内容,使教学变得生动直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可借助计算机,应用CFD如FDS、Fluent等模拟软件进行建模、求解、结果分析,揭示不同可燃物的燃烧特性,加深学生对燃烧理论的理解。学生在掌握燃烧理论及常規演示型、验证性实验后,利用现有的实验平台,可自行设计实验,结合大学生创新训练,培养独立思考、动手设计的能力,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四)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过程管理
  为了使学生能够注重平时的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更有效地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测评,考核不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而以促进学生的过程学习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为原则,结合平时学习,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总成绩由平时成绩(30%)、实践成绩(20%)、考试成绩(50%)构成,实现过程考核。平时成绩由学生资料调查、分组讨论表现及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等确定,实践成绩由实验设计、创新实验项目等构成,实现实训动手能力,体现“做中学”。期末考试和讨论报告共同构成考试成绩,针对课程内容布置学生讨论,提交讨论报告。期末考试试题在传统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计算等基础上增加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燃烧学》应用性建设需要更新课程理念,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希.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J].陕西教育(高教),2015,(12).
  [2]陈长坤.燃烧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3]李庆钊,李增华.安全工程专业《燃烧学》“寓创于学”研学新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16,(24).
  [4]龙鹏.应用型教学模式在《燃烧学》上的探索和实践[J].亚太教育,2016,(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01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