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理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乡土地理素材来源于实际生活,可以将学生周边环境同地理科学有机联系起来。对这些素材进行有机整理与分析,将其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高中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弥补教材短缺,还可以训练学生地理学习的技能与思维方法,进而培养高中生热爱学习与热爱家乡的情感。结合新课程改革与高中地理的教学要求,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将乡土地理素材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乡土地理素材;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运用;研究
乡土地理素材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材料,通常以县、区或乡作为单位来研究的,是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地理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高中生的自身特点,结合新课程及新的课程标准制定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优化整合模式对乡土地理素材进行优化整合,注重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恰当选择,利于高中生形成思维方式,将高中地理素质及教学质量充分提高上来,成为高中地理教师所要认真探究的一个新的课题。倘若我们在地理教学中通过运用乡土地理素材能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的那份乐趣,既可以增强他们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乡土地理素材是至关重要的,完全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具有可行性。
一、乡土地理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用乡土地理素材举例说明教材中的规律、原理、现象。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效利用乡土地理素材的生活性来把握重点,正确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规律、原理、现象细致透彻地感悟理解。例如,在高中地理讲到必修2第三章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内容时,我便结合本地乡土地理素材的特点,充分利用本乡本土的地理素材进行教学,要求班级中的每一位高中生都能够举出例子,结合学生自己身边熟悉的乡土地理素材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这种地理课堂运用乡土地理素材的方式,既活跃了地理课堂的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使得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地理课本的知识。再者,还可以利用乡土地理素材的真实性来突破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难点。当我们讲到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成因时,每一个成因都挖掘乡土地理素材来为学生进行实际举例,使得学生非常容易地理解教材内容。讲到距市中心远近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某个乡镇或是某个县城三处商场的租金,而后在课堂上教师展示某个乡镇或是某个县城的主干道分布简图,指导学生讨论调查结果,学生很容易总结出:离中心越近,地价越贵,商业用地越多。
2.利用地理课本教材中的原理和规律来分析、解决乡土地理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我们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更能充分体会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例如,在讲到必修2第二章城市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时,展示某个城市的地图让学生加以判断,得出此城市属于什么外部形态。讲到城市等级划分时,给出当地城市人口、各地级市以及各县城市人口让学生加以判断,得出当地城市的人口规模,属于几类城市,也就很容易讓学生弄清楚城市等级、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及经济发展水平等之间的关系。
3.利用趣味性强的乡土地理素材,激发学生地理的学习兴致。学生对家乡有特殊的感情,对家乡的地理事物有渴望了解的心理,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旅游景观欣赏这节课时,我采用了当地县志有记载的名胜古迹作为教学材料,在为学生进行介绍时,学生非常感兴趣,我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进行课后研究性学习,学生很认真,也很容易地就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
4.让学生讲述自己熟悉的乡土地理素材,并与课本地理知识进行比较。课本知识有些学生是亲身经历的,如果让这些学生现身说法,其他的学生就更加信服,从而使课本知识迎刃而解。我让家里有种水稻、大豆及玉米的同学给大家介绍农作物的种植过程,让城里的学生增长见识,并现场采访了这位同学她家里的人口、农作物种植规模、单产、机械、销售情况、灌溉、熟制等,从而总结出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学生印象深刻。
二、乡土地理素材运用的注意事项
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备好课,熟悉每一章节的内容,思考与乡土地理素材的结合点,进而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不能牵强附会,关系不大或者是联系不紧密的乡土地理素材是不能应用的。所以在具体备课的时候,应避免生拉硬套,应该恰当应用乡土地理素材。还要时常更新乡土地理素材资料,这要求教师对本地区的地理资源情况有详细与全面的了解,并注意平时收集,实时更新自身掌握的素材,依据课堂的实际需求充分加以应用。
三、结语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素材,既体现了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这一新课程理念,也是应对新高考的一种教学策略,同时还是进行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当然,教学渗透要适时,教学方法要创新,师生安全要保证,课程资源要开发,乡土地理素材将越来越受关注。
参考文献:
王伟.乡土地理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04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