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分析与教学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理工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为此,我院创新开设《科学研究方法》一课,力图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本文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课程分析与教学思考,以切实提高《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也供广大高校教师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科学研究方法;创新能力;课程分析;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类大学生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后备军和接班人,其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我国科技创新的未来。而在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育和课程体系中,对科研创新能力并无统一课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令人担忧。[1]为此,我院探索开设了《科学研究方法》这一课程,使大学生掌握基础全面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具备科研创新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本文从课程的定位、教学目标的设置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与思考,以期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能力和素养,也供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1 当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从现状来看,我国目前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普遍偏弱。造成目前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首先,大部分学生对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为自己把各门课程学好了就万事大吉,殊不知要真正学以致用,中间还有很大的距离,此外,现代社会不会创造和创新就会被时代所淘汰。[2]其次,学校对大学生科研创新知识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开设专门的课程,学生对科研创新的知识和技能不了解,即使有些同学有创新的灵感和热情,也不知从何入手。针对这些情况,有必要在高校中开设相关专门课程。
2 《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分析与教学思考
2.1 课程定位
《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学习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文献检索、数据处理基础、实验设计方法与应用。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各种相关学科专业文献检索系统的编排特点和检索方法;测量值与误差、统计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常用数据处理方法;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等实验设计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课程中的实验部分、毕业论文(设计)以及毕业后的求学深造和工作当中,具有文献查阅能力,能对实验做出优化设计,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处理,掌握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素养。
2.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包括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掌握文献检索方法、常用的数据处理和实验设计方法及其软件的操作方法。能力目标为能够按照要求查阅指定文献资料、能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能熟练使用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分析。素质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研究素养,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尊重科学、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以及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三个维度的目标联系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通过三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的整合,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能力的提高,更有学生素质的培养。[3]
2.3 教学内容
《科学研究方法》是我院创新开设的一门课程,目前并无经典的教学内容可参考借鉴。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注重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契合。既要满足学生在本科阶段开展实验、项目训练和毕业设计等任务的需求,又要立足长远,从学生升学和就业乃至整个职业生涯来规划教学内容。为此,我们通过综合考虑和分析对课程内容进行设置,整个课程48学时,包括课堂理论教学32学时,上机实训练习16学时,学练结合。主要内容包括文献检索、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设计、科技图表绘制、论文写作与专利申请等内容。
2.4 教学组织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强、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课程,课程内容繁杂而又严密,因此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理论教学主要结合多媒体授课,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着重利用例题进行引导教学。上机教学主要采用讲练结合的互动式教学、任務驱动式为载体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4]这种方法避免了以前“填鸭式”教学的枯燥乏味,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在讲授正交实验设计这一知识内容时,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情景的代入和体验,明白了自己所学的这些知识是有实实在在的应用需求,能培养自己的工作和职业能力,这样学生不由自主的就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学习效果也大为提高。
2.5 成绩评定与考核
在成绩的评定与考核这一环节,摒弃原先只看一张试卷的传统做法。不只注重结果,也充分考虑过程,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在过程考核中,将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等纳入成绩当中。不只看最终期末考核成绩,而将考核任务分解,如增加随堂测试等,将考核分解细化。考试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试卷一种形式,可以通过上机操作考核、问题分析等其他形式。[5]不光考核知识,还要考核学生的能力和基本素质,做到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3 结语
理工科大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也关乎国家的发展和未来,为此,我院开设了《科学研究方法》这一课程,以期培养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从课程的定位、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的开展与组织、教学结果的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与思考,以期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能力和素养,也供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毅,周波,赵寅珠.现代科技概论课程对提升大学生科技素养所发挥的积极作用[J].科技风,2018(31):43.
[2]万涛.以“三小”系列项目研究为依托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4):102-104+107.
[3]邓晓蓓,华丽,王文立.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实践和思考——指导本科学生科研项目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9(17):229-231.
[4]郑清,余晓红,彭英云,张龙,刘汉文.食品专业教学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20):166-167.
[5]胡选萍,徐皓,秦公伟.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9):77-78.
作者简介:张吉强(1986-),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27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