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不断的落实,我国的文化也应更好地向世界进行展示和传播,逐步建立能够平等传播的中华文化价值观。针对这一现状,为了更好地维护中华文化的完整性和传承,并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在进行汉译英翻译工作时,要做好语言和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传播,采取相应的措施向世界展现我国的传统和特色文化。在汉译英翻译中展示中华文化价值观,可以更好地应对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防止汉语言文化空泛化。
  [关    键   词]  汉译英;中华文化价值观;展现;方法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9-0094-02
   中国一直是一个开放的大国,这种开放是双向的,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尤其是“一带一路”的不断发展,这种“走出去”的呼声也愈发高涨。中国的“走出去”,不仅仅是要在经济上“走出去”,同时也要在文化上“走出去”。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将我国传统文化更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在世界的文化潮流中彰显中华文化价值观,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值得我们去探讨。为此,在汉译英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展现出我国的文化特色和特征。本文将主要对汉译英翻译中中华文化价值觀体现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如何实现进行探讨研究。
   一、汉译英翻译中中华文化价值观体现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点亮了这个世界,我们的“一带一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崛起,同时我们也带动着周边国家一起走向发展与繁荣。随着我们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热”“中文热”再一次在全世界升温。为此,为了我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汉译英翻译中需要加强对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体现,确保我国文化能够与世界各国接轨,保证我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得以留存和发展。
   二、汉译英翻译中中华文化价值观体现的重要性
   目前,语言翻译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翻译并不仅仅是单纯地将两国的语言联系在一起,翻译的过程还是两个不同国家文化交流的过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单单要处理相关的语言翻译及言语通顺等问题,还需要将两个国家的文化问题进行有机的整合处理,因为语言和文化是相通的,也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达,文化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是比语言更能够表达文化的。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语言的话,也将不存在文化,这就可以看出语言在文化展现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作为语言的载体,如果语言发生了变化,文化也将会随之而改变,但是语言也受文化的影响,因为语言本身就由文化塑造而来,如果在进行语言翻译工作时没有将文化了解清楚,不熟悉相关文化的背景,基本很难将原本语言作品中相应的内涵展现出来。
   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这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到文化的制约。语言一旦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还要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我国著名翻译家许钧说过:“翻译研究要关注历史的发展进程。一部翻译史,就是一部人类文化交流史。要了解翻译在人类文化交流中的贡献,必须关注翻译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翻译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功能;从翻译活动对文化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着眼,理解翻译的意义、作用与定位,而不仅仅局限于翻译标准、翻译技巧等的讨论。”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民族,因此,文化在中国是很看重的,作为翻译者,在进行作品翻译时担负着保护和传播我国语言和文化的责任。
   当前国际语言为英语,同时英语也是美国的官方语言,通过英语美国的很多文化价值观得以不断传播,在当前全球主要的沟通媒介互联网上,有80%以上的内容是以英语的形式进行传播;在联合国虽然官方语言有多种,但是英语本身的使用超过了90%,其他语言使用较少;全球化贸易过程中基本上100%要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英语本身作为美国的文化载体,在英语应用的同时很多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在不断进行传播和展现。汉语作为承担我国优秀文化的载体,为了将我国的文化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看到则必须将之翻译为英语,为弘扬我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就需要汉译英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中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行展现,让中华文化能够在当前的国际文化形势下进行传播和发展壮大。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时将我国的文化价值作为主体和主导作用,突出我国的文化优势和文化特点,将我国文化价值观的经典部分有效地展现出来。为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文化价值观,展现出中华文化的魅力,汉译英翻译工作中不能一味地去迎合英语的语言和文化价值习惯,而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将中国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进行有效的展现。汉译英翻译工作中,最为忌讳的是为吸引欧美国家的读者而将我国的文化价值观强行转化为符合欧美国家的价值文化作品。为此,在汉译英翻译工作中将中华文化价值观进行展现,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这对繁荣我国的传统文化极为重要。
   三、汉译英翻译中中华文化价值观体现的方法
   为展现本国的文化特征,防止本国文化被侵蚀和削弱,最早韦努蒂就提倡过抵抗式的翻译策略,也就是现在的异化翻译。所谓异化翻译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将翻译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语言风格进行破坏,引入自己翻译语言的语言风格和语言文化,最终将自己翻译语言的文化价值观强行嫁接至目的语的文化中,达到传播自身文化价值的目的。我国语言文化已经被异化翻译策略影响,为此,在汉译英翻译中,为更好地展现出我国的文化价值,需要翻译工作者熟练地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将我国的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播和推广,抵制被外来文化侵蚀和削弱。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在进行汉译英翻译工作中,可以采用直译、音译、直译+注释、直译+意译等方式。    (一)直译
   顾名思义,所谓直译就是将中华文化中的概念翻译成为英文翻译中的本体,如将汉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翻译为“Man proposes,Goddisposes”可能会更加容易被欧美等读者所理解,但是也会让西方的读者产生一种中国人所信仰的也是上帝的错觉。为体现和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可以将汉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翻译为“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通过将“天”一字不再一味地迎合欧美国家的阅读和理解习惯翻译为“God”,而是将其字面直接翻译为“heaven”,可以传播和展现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让其了解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厚重和大气,体现和传播我国文化价值观。
   (二)音译
   音译较为容易理解,就是利用目的语言的字的读音将要翻译的语言的读音直接拼凑出来,我国就有很多被音译过来的舶来词”,音译之后形成的新的词组中单纯的字将不再保有其原来的含义,如:“克隆”—“clone”“托福”—“tpefl”“黑客”—“hacere”等,这些都是英语在翻译为汉语的同时形成的音譯词汇,类似还有像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好莱坞等。
   进行汉译英翻译过程中,为弘扬和传播我国的文化价值观,翻译工作者也可以利用音译的方式创造词组,用于英语中。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将带有强烈的文化内涵的词语直接以拼音的方式创造出新的词组,类似:“胡同”—“hutong”“土楼”—“tulou”“馒头”—“mantou”“旗袍”—“qipao”“功夫”—“gognfu”“四合院”—“siheyuan”等均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并且容易被外国人所理解和接受。
   (三)直译+注释
   在汉译英翻译工作中,采用直译+注释的方式主要是为了解释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典故的词组和语句,将这些词组和语句中所包含的我国的文化内涵进行展示,同时体现出我国的文化价值观。如:“三讲”—“Three Stresses (stress study,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integrity)”,作为我国政治方面的词汇,“三讲”包含讲学习、讲政治、将正气等三面内容,在汉语的语言习惯中可以进行言简意赅的总结,但是不了解这方面内容的欧美国家读者需要将“三讲”中所代表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注解,采用直译+注解的方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四)直译+意译
   汉译英翻译中采用直译+意译的方式主要是为了解决部分原文中的形象加入目的语言后没有办法将原中文的文化内涵带入新的语境中来。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先进行直译将原文中的形象进行植入,之后再使用意译的方式来传递原文形象中的文化内涵。如:“中国宇航员”—“taikonaut”,这一词汇原本不存在,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成功之后,先采用直译的方式:“太空”-“taikong”,后将“美国航天员”—“astronaut”中的“-naut”截取出来和“太空”-“taikong”一起组成了“中国宇航员”—“taikonaut”,展现出了中国文化价值观。
   四、结语
   本文对汉译英翻译中中华文化价值观体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汉译英翻译中,为体现中华文化价值观可以采用的四种具体的措施进行详细的解析。希望翻译工作者在进行汉译英工作时,能够借助这四种措施将我国的特色文化进行传播和弘扬,使我中华文化能够被更多的国际人士所熟知和接受,让世界能够更多地听到中国的声音。
   参考文献:
   [1]李江涛.当代文化发展新趋势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社,2017.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7]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4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