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搭建与应用》赛项“以赛带练”训练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依托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寻找新的突破点、新的教学模式,探索技能大赛参赛选手的训练和培养模式,以点带面,全面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的。
[关 键 词] 网络搭建与应用;以赛带练;训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9-0022-02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改革理念得以充分体现,也是职业学校强大生命线所在。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是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关键。
一、背景
伴随着近年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成功举行以及各省市的各类技能大赛的开展,全国各大中职学校全面掀起了学习技能的高潮,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风向标”。现阶段举办的技能大赛具有高度的社会开放度和企业参与度,打破了传统学科大赛的封闭模式,同时技能大赛从命题、裁判到成绩评定等大都是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这样使学校师生能够与行业企业专家近距离接触。要想在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就必须改革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寻找新的突破点、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希望能借助对技能大赛参赛选手的培养模式来寻找更合适的方法。
经过多年的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我校在企业网搭建项目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我们希望通过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我们更希望“比技能、促质量、谋发展”。同时,我们希望对该培训模式进行积极交流、探讨、研究,为我校及兄弟院校的教学带来一些促进,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企业對劳动者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职业技能方面,企业除了要求员工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希望员工能够掌握更加专业的知识。而现如今,很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而更高的技能则有待进一步加强。换句话说,若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意味着中职技能教育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和亟待加强改进的薄弱环节。全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开展,为培养、提升中职生的职业技能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结合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情况,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总结近年来我校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上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技能大赛的开展情况以及学生就业单位的反馈情况,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过程当中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技能大赛相结合,教师根据技能大赛的要求与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就业特点,明确目标,在课程教学上以模拟实验为主,采用项目分组形式,引导学生相互合作,以团队的力量来完成项目教学任务。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置真实、开放的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点的强化;同时不断引入新技术和新内容,使课程内容紧跟网络发展的前沿,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
3.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斗志,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积极进取、脚踏实地去掌握好各项专业技能,从而为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及学生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朝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不同层次职业需求的网络专业人才。
4.模拟真实的技能大赛环境,模拟整个技能大赛流程:一方面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会珍惜时间,合理地运用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实现查漏补缺,达到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5.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结合技能大赛的要求,参与实际项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学生的潜力,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并与企业密切合作,积极寻求优秀人才培养和选拔方式,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6.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技能大赛,根据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技能大赛和社会的需求,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并通过与友好院校的交流,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具体实施的方案
项目的实施分基础教学、校内选拔、集训强化、赛后提高、总结等五个阶段,具体如下:
(一)基础教学阶段
学校教务科制订好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大纲,安排技能大赛培训老师担任相应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例如,计算机网络基础;VMware Workstation虚拟机的使用,Windows server 2008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12网络操作系统、CentOS6.5网络操作系统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无线AP)的安装、调试和配置,计算机网络构建与管理等课程由技能大赛培训老师担任任课教师。
(二)校内选拔阶段
通过一年一度的技能展示周暨学校校内学生技能周进行比赛,从计算机网络专业或计算机相关专业中选出18名优秀学生,组成6个计算机网络专业学习小组。并对这6个计算机网络专业学习小组进行为期4周的培训(业余时间),然后进行末位淘汰赛,最后经过层层筛选,剩下2小组(6人)入围钦州市中职职业技能大赛参赛队员,同时作为参加全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候选选手。 (三)集训强化阶段
集训学生进行全天候强化训练,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比赛,如师生PK赛、同城学校主客场对抗赛、市内学校邀请赛等,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临场应变能力、专业技能等技术水平。最后由2队学生进行PK赛,确定3名学生最终代表学校参加全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四)赛后提高阶段
比赛结束后,让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参与学校校园网的管理、计算机机房的维护,并配备有相应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继续提高他们的网络技术水平,为下一年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储备人才。
(五)总结阶段
以一年为期限,每一年对这一年以来的“以赛带练”训练模式所取得的成绩及产生的效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评估,找出做得好的地方以及存在的不足,为后续提供决策依据及参考。
四、教研成果及社会影响
《网络搭建与应用》赛项“以赛带练”训练模式的顺利开展得益于一起参与研究的技能大赛指导教师的付出,他们整个过程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不辞劳苦,兢兢业业,克服各种困难。同时,技能大赛指导教师的教研工作得到了學校及教务科领导关心,教学安排、课程设计上给予极大的关心与帮助以及全体计算机教研室教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努力工作,敢挑重任,在技能大赛指导教师以及全体计算机教研室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网络基础知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们培养出来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及计算机相关毕业学生,由于功底扎实、操作能力较强,得到社会诸多行业青睐。其中比较优秀的毕业生我们让其参与到学校校园网及机房的管理与维护当中。同时我校组织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参加全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计算机信息类比赛中成绩喜人,连续多年成绩优良,尤其以2018年特别突出,取得了7个一等奖的好成绩。
通过“以赛带练”训练模式的实施,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具体成果如下:
1.形成比较完善的《网络搭建与应用》赛项的培训体系。基础教学、校内选拔、集训强化、赛后提高四个阶段,覆盖了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的两年在校期间,通过这四个阶段,能够使学生从懵懂的新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实用型
人才。
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推动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长远发展。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不服输的个性,并加以引导,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及斗志,让学生拥有竞争意识,积极进取、脚踏实地去掌握好各项专业技能。
3.在全区技能大赛中,获得好成绩。所指导的学生参加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2016获得二等奖;2017年获得二等奖;2018年获得三等奖;2019年获得二等奖。
4.学生就业情况良好。培养出来的学生受到了社会各企业的广泛欢迎。学生毕业之后,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人员有了明显的增加。学校对企业的回访中,毕业学生工作能力受到了企业的肯定。其中一名获得技能大赛二等奖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素质优秀,受到了锐捷、联想及本地多家电脑公司的邀请。
5.打造了一个高水平的、全区领先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团队。随着本研究的深入和推进,更多的老师积极主动参与到职业技能大赛的相关教学及培训工作,从而推动着本研究的发展及计算机教研室的教学改革以及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五、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是企业的需求,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网络搭建与应用》赛项“以赛带练”训练模式,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但是若是为了纯粹参加技能大赛获得名次,就与我们的教育理念相去甚远。职业教育应以人人学有所长、学有所得为发展的目标,力求让每一个学生成才。我们的目标是,“以赛带练”“以赛促教”,使我们的整个教育目标能够实现,亦是我们努力和奋斗的方向。
六、小结
在原有的《网络搭建与应用》赛项的培训体系中,我们纯粹是为比赛而比赛,只注重“高材生”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提升。通过实践《网络搭建与应用》赛项“以赛带练”训练模式突破了《网络搭建与应用》赛项训练中传统的培训方法,与现实接轨、采用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淘汰机制,在培训的实践环节中得到了应用,在理论的突破和实践的应用两方面都得到了拓宽,取得了收获。
参考文献:
[1]刘亚杰.“以做带学、以赛带练”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模块的创建[J].电子商务,2010(12):79-80.
[2]江文.浅谈高职电子商务“以做带学、以赛带练”的教学方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8).
[3]唐娟.试论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的“以赛带练”[J].美术教育研究,2015(19):104-1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4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