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农村地区逐渐失去本色。本文通过对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的介绍与剖析,试图找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内蒙古汉族民居的发展与变化,以期为这一地區民居的发展提供设计思路。
[关键词]内蒙古中部;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 文章编号:2095-4085(2019)05-0058-02
在农村与城市居住建筑趋同化的背景下,自发的地域性建筑正从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在现代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下,人们对居住环境与居住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为满足人们的需求,大力发展农村建设工程,但就内蒙古地区的农村建设而言,整齐划一的村庄规划,千村一面的居住建筑,使这一地区失去了地域特色。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汉族传统民居是这一地区历史文化及气候条件共同作用的特殊产物,深入剖析其空间特征,进而为这一地区的地域性创作提供研究基础。
1 研究背景
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汉族人口为走西口时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移民,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间,他们背井离乡,移居到内蒙古阴山周边地区及河套平原地区,在这里开始了农耕生活。他们将祖籍地的建筑特色,建造工艺带入了迁入地,并与这一地区的建造习惯相融合,这样就形成了这一地区特有的汉族民居。
2 汉族传统民居的类型及空间特征分析
根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市建设部编制的《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记载,内蒙古民居包括蒙古族民居,汉族民居,东部少数民族民居和混合民居。而汉族民居包括晋风民居,窑洞和砖包土坯房[1]。
2.1 晋风民居的特征分析
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晋风民居建造较山西,陕西的民居简单,去除华丽的装饰,在发展的过程中添加了这一地区的建筑特色,最后形成了区别于山西,陕西的具有内蒙古地区地域特色的晋风民居[2]。
院落布局较为规整,保留了山西,陕西的合院形式,有四合院,三合院或是只有南北房的小院。由于这一地区地广人稀,房屋较为松散,院落空间较山西、陕西的更宽阔。院中的主要建筑包括正房,南房及东西厢房,正房布置在院落的北向,坐北朝南。
早期的晋风民居多为土木结构,以土坯砌墙,木制房架,屋顶覆土。室内装修部分主要包括门窗制作、彩绘、盘火炕、炕围子的彩绘装饰。为了抵御内蒙古冬季寒冷的气候,墙体最厚加到lm的厚度。平面布局大多两间为一室,分为里间和外间,里间为卧室,外间为厨房兼交通空间。家庭人口较多的平面布局也有五间或七间。平面布局整体呈“一”字型。由于受到木材长度的限制,房间的开间和进深都较小。
2.2 窑洞的特征分析
我国的窑洞民居形态主要有三类。一为靠崖式窑洞,二为独立式窑洞,三为下沉式窑洞。这三种窑洞形式是由分布区的地形条件决定的[3]。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窑洞主要分布在阴山周边,到了河套平原地区,窑洞就失去了其建造的价值。这一地区的窑洞主要有靠崖式和独立式,这些窑洞是由清代移民而来的山西,陕西的汉民建造的。早期的靠崖式窑洞多为土窑,在山体边缘向内挖一个洞口,作为暂时居住的场所,现在大部分土窑已经被废弃,少数的还在使用中。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存在较多的窑洞,这一地区的窑洞也是根据山西的窑洞建造,但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质条件,这一地区的靠崖式窑洞逐渐发展成独立式石砌窑洞。窑洞院落的平面也是延用山西窑洞合院的形式,依山而建的院落多为不规则的四合院或三合院,院内的主要建筑为正房,厢房和倒座。正房一般有5?7孔,厢房一般为2?3孔,正房用来居住,厢房与倒座多用作储藏杂物[4]。
2.3 砖包土坯房的特征分析
砖包土坯房是在生土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成于20世纪80?90年代⑷。这种建筑主要分布在呼包鄂周边及河套平原地区。这种建筑的形制和晋风民居类似,院落布局为合院形式;室内装饰有门窗、炕围子彩绘;建筑结构为土木结构,在墙基处或外墙处砌一层,起到保护作用,当地俗称“里生外熟”。屋顶形式为“鹌鹑式”单坡屋顶,坡向院落内部,反映出居民的防御性。建筑空间相比早期的土坯建筑开间,进深都进一步增大,功能布局更加完善。
3 结语
地域背景下的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民居是多元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有着地域特色的晋风民居,窑洞,砖包土坯房可以说是这个区域的代名词。那么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这些传统民居的建造材料是否还能符合人们的审美。这些传统民居的空间功能是否还能满足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这些历史遗留下来下来的
文化产物应该怎样传承和发展。这些都是当代建筑师或者使用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任桂明.移民背景下的内蒙古河套地区汉族民居演变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8.
[2]殷俊峰.内蒙古呼包地区晋风民居调查与空间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3]王其钧.图解中国民居[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5191.htm